第四章 論領導的領導方式3
請與被請
作為領導,要注意好“請”與“不請”的關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民以食為天”,生活中離不開請客吃飯。
這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一應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重大事件,宴會都是不可或缺的節目。人來了要“接風”,人走了要“餞行”,有事要“嘬一嘬”,沒事也要“聚一聚”。即便尋常百姓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老人做壽誕、小孩過生日,試問誰家不請,哪個不吃?如果升了職位、長了工資、搬進新居、走出國門,三朋四友七姑八姨不由分說,都前來“吃你”。倘若求人辦事,如裝電話、通水道、安空調、辦執照、開證明、買車票,原料采買、貨物報關,也都往往要請客吃飯。再難辦的事在飯桌、酒桌上都成了“小意思”,正所謂:“清明時節酒紛紛,傳杯換盞欲斷魂。借問公章何處蓋?眾人遙指杏花村。”
時間是神聖的禮物,每日是小小的人生。
——[法]盧保克除了自家享受,必要時中國人還能把飯吃到國際上去,當年滿清政府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今之外交部),與洋人交涉時,也總是動輒滿漢全席、南北大菜、鍾鳴鼎食、水陸雜陳,非喝得微醺之後不談正事。現在一些地方引進外資,往往也照此辦理。可惜洋人不“吃”咱們這一套,每每心中抱怨耽誤時間。正式談判時,也不因為“吃”咱們的。便稍有讓步,致使許多人大罵洋人不“懂味”,一點兒也不給“麵子”。
“洋鬼子”的確不知道,在中國曆史上,許多問題,都是在餐桌上討論和解決的。他們也不懂得,請客吃飯,決不簡單地隻是吃吃喝喝,一飽口福,其中確實還有很豐富甚至很深刻的文化內涵。
尋根求源,在餐桌上討論大事,至少可以追溯到“周禮”中的“鄉飲酒禮”。“鄉飲酒禮”其實是一種很古老的原始禮儀,不過在周代“於斯為盛”而已。依此禮,國君、卿大夫、地方官等應定期(據說三年一屆)邀請所謂“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社會賢達舉行酒會,按照六十歲的吃三盤菜,七十歲的吃四盤菜。八十歲的吃五盤菜,九十歲的吃六盤菜的規格進行宴飲,大家吃著喝著討論著大事。可見,這是一種酒宴形式的“交流協商會議”,或者說“元老會議”。上古尊老重賢,召開這樣的會議並不奇怪,且確有效益。但這種會議非行之於酒會之中不可,並名之日“鄉飲酒禮”,卻實是中國的一大“特色”。
中國古代的各種談判也離不開宴會,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澠池之會”即是。公元前297年,趙、秦兩國國君相會於澠池,照例舉行了宴會。喝到半醉時,秦王借酒發瘋,要趙王彈小曲兒。趙王在酒宴上“拉不下臉”,隻好勉為其難,結果被秦國的史官記錄在案。作為報複,趙國的上大夫藺相如則強迫秦王“演奏打擊樂”,也按照相同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一回,秦國沒有占到什麼便宜,趙國則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所以,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折衝樽俎”。“折衝”是折退敵方的戰車,“樽”是酒杯,“俎”是割肉用的長方形砧板。古人食肉時,先用“匕”把熟肉從鼎內取出放在俎上,然後用刀割切著吃。這“俎”也就是餐具而非廚具。折衝樽俎,就是在酒宴上克敵致勝,獲得相當於戰場上的戰果,不能不說是領導藝術上的又一“高招”。
“談判”在餐桌上,“政變”有時也會在餐桌上。例如春秋時,晉國的驪姬要謀害太子申生,立親子奚齊為太子,隻是懼怕大夫裏克從中作梗。驪姬的姘頭,一個名叫“施”的戲子便出主意,要驪姬殺一頭羊請裏克吃飯,謂之“特羊之饗”。當大家都喝到似醉非醉時,優施站起來又歌又舞,唱道:優容閑適大夫家,居然不如小雀鴉,人家都飛進綠葉叢,自己卻棲在枯枝椏。裏克笑著說:什麼叫綠葉叢?什麼叫枯枝椏?優施說:母親是君夫人,兒子是接班人,可不就是綠葉叢?母親早死了,自己又受猜忌,可不就是枯枝椏?裏克一聽,立即明白這頓飯不是好吃的。回去以後,他經過反複地權衡,最後還是退出了派別鬥爭。
時間是真理的前驅。
——[德]西哲魯太子申生是間接地死在宴會上,吳國的王僚則是因為好吃而直接死在筵席上。有一天,公子光請王僚吃飯,公子光認為僚的王位來路不明,且為君無道,決定在這次宴會上謀殺他,為此特別言明酒宴上的主菜是太湖叉燒魚。叉燒魚是當時的一道名菜,有一整套專門的烹製技術,光的廚師(實則殺手)專諸學了三個月才學會。僚聽說有叉燒魚吃,頓時垂涎三尺,毫無防範的應邀而至。專諸把魚燒好後,就把一把短劍就藏在魚的肚子裏。當他走到僚的麵前,迅速抽出短劍,一劍正中心髒。可憐垂涎於叉燒魚的王僚,美味還未到口,就做了“饞死鬼”。
話又說回來,這些情況都是不常見的。多數的情況,還是請吃者有所求且有所得。大概好東西人人愛吃。一旦口腹之欲得以滿足,酒醉飯飽興意盎然之際,很多事情都好辦了。道理古今如一,連雄才大略的齊桓公,也不例外。桓公手下有個名叫易牙的人,看到了這一點,便專門做好菜給他吃。易牙是雍城人,名巫。所以又叫雍巫。或許祖上曾是專司請神吃飯之職的“羊人”,也未可知。此人烹調手藝極好,經常得到齊桓公的稱讚。但他的人品極壞,也是盡人皆知的。有一天,桓公說,天下的好菜我都吃遍了,隻有嬰兒不曾吃過。那人麵獸心的易牙,竟然把自己的兒子清蒸了給桓公吃。大政治家管仲看穿了易牙不是好東西,建議齊桓公除掉易牙。但桓公吃了人家的嘴軟,何況吃的是人家的兒子?依然寵愛易牙如故,而易牙也竟然因之參與太子的廢立。結果,管仲一死,易牙便與寺人貂(即豎刁,是一個自己閹割了生殖器去做宦官的小人)合謀發動政變,桓公被鎖在深宮裏活活餓死,六十天後,屍體腐爛,蛆蟲流出寢門,才被人從後門搬出去悄悄斂葬。一代霸主,竟落到如此下場!吃人者被餓死,這一曆史教訓,值得令我們深思。
宋太祖趙匡胤在請客吃飯上更是計高一籌,趙匡胤這個皇帝,當得有點來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將領,趁著七歲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兒寡母地坐不穩江山,一夜工夫擁立起來的。其時趙匡胤官居殿前都點檢,駐兵京城二十裏之外的陳橋驛,準備外出打仗。第二天一清早,還沒有完全醒過來,一群將領闖進驛館,把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他身上,然後倒身在地,高呼萬歲。於是就產生了大宋朝。
其實,這一切都是趙匡胤演出來的。當然很怕別人故技重演,便請手下握有兵權的幾位大將來吃飯。酒過三巡,趙匡胤端起酒杯,趁著酒色蓋臉,對幾員大將說:哥幾個都是朕信得過的人,就怕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采取同樣的辦法也把你們擁立為皇帝。這幾員大將一聽,連忙趴在地上磕頭如搗蒜,要求退出政界。趙匡胤當然很高興,又賞給他們大量的財物和榮耀的頭銜。趙匡胤的一杯酒,就解除了武裝,鞏固了政權,可真是空前絕後的一招。
正因為在酒宴上,往往能獲得用其他方式難以獲取的好處,所以一旦有事,便往往祭起“請客吃飯”的法寶,甚至在與上帝和神靈們打交道時,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