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領導的領導方式2(2 / 3)

在這個世界上,競爭是免不了的,對立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身為領導者,應該學習千信那種不分彼此,甚至具有愛護競爭對手的同情心,才算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一個領導者應具有兼愛天下的胸襟。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曾經說過:“什麼是天下的公敵呢?那就是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和家之間相互爭利,人與人之間相互殘殺。然而,公敵是怎麼發生的呢?完全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缺乏博愛的緣故。每個人隻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知道愛其他的國家;隻知道愛自己的家庭,而不知道愛別人的家庭;隻知道愛自己,而不願去愛別人。久而久之。強大的會欺侮弱小的人,富有的會欺淩貧困的人,尊貴的會瞧不起低賤的人,而奸詐狡猾的人也會欺侮愚蠢魯鈍的人了。可見天下會發生禍害和怨恨的原因,根本上在於人們不能互愛。所以要和平相處,就必須互愛互敬,重視對方的利益。”

識的人,決不會堅忍勤勉。

——[美]西革尼夫人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聖賢們已經給我們明白的教訓,如果人人照著去做,一定會造成美好和諧的世界。可是人們不遵循這些道理,又不能實行兼愛,所以才形成世局的混亂不安。

墨子常勸告世人,不要過度競爭,隻要順著自然的法則,便可以帶來進步。如果隻知使用武力,以暴力鏟除競爭者,這就是所謂的過度競爭。

國與國之間的過度競爭,往往會導致戰爭;個人與個人間的過度競爭,會引起仇恨和爭執,甚至做出傷天害理的事;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會產生資本的獨占、不平衡,小者造成中小企業的破產,或使自己身敗名裂。而大者會引起社會及世界的混亂。

總而言之,人類的利害是相通的,能做到愛人如愛己,愛他國如愛祖國,才會使世界幸福和平。身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更應徹底實行兼愛,切忌投入過度的競爭中,要依循適當的原則,以達成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理想。

一八七六年,美國亞馬士都大學的校長威廉克拉博士,應聘到北海道剛創立的劄幌農校,擔任教務主任。他和學生共同生活,教育他們達八個月之久。培養了佐藤昌介、內材鑒二、新渡等傑出的教育家。克拉博士在任滿離校時,給學生們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要立下大誌”。

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我們生活中,必須立下誌願,才會有奮鬥的目標。否則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那豈不是虛度光陰嗎?孔子曾說過。他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誌向學。日本高僧日蓮法師也在十二歲時,立下誌願要成為日本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在年輕時就立下誌願,而終身為目標奮鬥,終於成為名人,不但使生活變得有意義,同時也提高了生命的價值。相反的,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將做些什麼事,不但不能體會人生的快樂,也會失去生存的意義。

即使是乞丐也會發下宏願,努力乞討,以求致富。所以,一個領導者更不能沒有誌願了。領導者把自己的誌願向部下公開,並鼓勵部下共同朝著即定的目標奮鬥,便能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使事業順利進展。卡耐基認為,領導者可以把自己的誌願,轉化成部屬的目標。

卡耐基並不是說誌向愈高愈好。因為所立下的誌願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脫離了現實範圍,也就成了妄想。所以,我們應該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設計長遠目標;從實際出發,製訂長遠的計劃,一日一日地逐步去執行,才能達到理想。

克拉博士給劄幌農校的臨別贈言,真是語重心長。因此在企業的經營上,我們可以換個語氣說:“領導者要立下宏偉的誌願。”

具有仁慈心胸的領導者,才能得到部屬的擁護。

保科正之是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同父異母的兄弟,當時日本東北會津地區的諸侯,由於不服幕府的領導,陰謀叛變,被削藩廢籍,取消武士的頭銜,貶為平民,所以德川家光將軍就派保科正之去擔任會津的新諸侯。

時間是靈魂的“生命”。

——[美]朗費羅保科正之剛上任,第一道命令就宣布免去農民過去所未繳的田租,並運用種種方法,大幅削減平民的賦稅,就好像現在各國所實施的社會福利政策一樣。正由於這一連串的德澤,使得百姓更心悅誠服地擁護他。原來從外地諸侯所遭受的阻力和排擠,都獲得解除,他的地位也就非常穩固了。後來,保科正之被調回幕府擔任最高執政官,而繼任會津地區的每一代新諸侯,也都沿襲他的政策,於是使會津地區一直到明治誰新時代,還是日本東北最富庶的地區。

在德川幕府時代,不隻保科正之推行“仁政”,幾乎絕大多數的諸侯都能以仁慈的胸懷愛護百姓,為了使百姓擺脫困苦,都會在一定的時期內減免租稅。而將財政上的需求,轉向巨商富豪借貸,直到人民的生活安定,才再開始征收稅捐。這一點幾乎成了幕府時代政治行為上的常例。

據說在古代,仁德天皇發現民間的炊煙稀疏,就聯想到荒年欠收,民生困苦,於是立刻下令停止征收租稅,以至政府財政拮據,連皇宮也破爛不堪,沒錢整修,所以發生逢雨漏水的情形。直到三年後,百姓家家戶戶炊煙四起,民生已經恢複富裕,才開始征稅,由此可見仁德天皇真是慈愛的仁君。

他曾說過一句感人至深的話:“國君是上天為了照顧百姓而設立的,所以國君應該以百姓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等到百姓富裕之後,自己才能富裕。”也正如孟子所言的“民貴君輕”。

像這些領導人物對待他人的一片仁慈之心,可以說是整個東方受儒教影響下最優良的傳統,正因為有這樣的好傳統,所以能使領導者和大眾的心連結在一起。

賢明的國君應對人民有慈愛之心,人民和國家的財政才能富裕;政策的推動也才能順利而沒有阻礙。在過去的封建時代,有沒有仁慈之心,已經是君主統帥百姓,促進民生繁榮和國家安定的重要依據。在當今的社會裏,領導者更應該處處為眾人著想,否則,一旦失去權威,想統馭別人,便將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

天地萬物為天下人所共有,連企業的財產也是如此。

再例如:光春在阪本城被豐臣秀吉所包圍,到了最後危急的關頭,為了不忍珍藏在城中的古董寶物遭受破壞,就派人把古董寶物載運到城外。交給來攻的軍隊說:“我想,這一批珍貴的古董寶物是全天下人所共有,而不是我個人的私產。人的性命是短暫的,但這批寶物的價值卻是不朽的;我預料到未來幾天的決戰,我方可能會戰死到最後一兵一卒,為了不忍心將來城破之後,這批寶物也遭到無辜的破壞,現在把保管權轉交給你們。如此我們就可以放心地決戰,而不必擔心將來的子孫會為了這次決戰所造成的損失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