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付出
曾經有一側新聞這樣報道過:阿民,自小生活在貧困家庭,因為爸嗜酒成性,而又殘暴,媽媽再也忍受不了夫的虐待,就在他13歲那年,帶著妹妹遠嫁他鄉,從此,他也就擔負起家庭責任,而且爸爸對他的態度更加惡劣,更是不理不睬。長大後,就到外工作有緣與小倩一見鍾情。可是很不幸,因一場大火,小倩被毀容了,而且需 要一大筆的醫療費,她多年的朋友聽到這,也遠她而去,可是,阿民和小倩雖然認識不到半年,但他並沒有走,而且辭掉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小倩。過了106天,阿民的積蓄用光了。當別人問他為什麼可以這麼做時,他說:“我也經曆過被人拋棄的滋味,所以我也明白當小倩睜開眼看不見我的心情。”“我還要掙錢給她整容。”說完,便深情地望著小倩。 兩個人真心相愛,是不計較任何付出的。阿民和小倩下因為真心相愛,阿民才可以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花光,可以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禮物》中的男主角為了女主角,賣掉了自己最心愛的一個沒有鏈條的陀表,買了一把精致的梳子給她;而女主角為了男主角,賣掉自己那把漂亮的頭發,買了一條鏈條給他。他們這所以能為對方賣掉自己的至愛,不就因為他們真心相愛嗎? 自古以來,都有很多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焦仲卿與蘭 之;羅密歐與朱麗葉``````` 雖然他們都悲劇收場,但這正是他們真心相愛的表現。 愛, 需要付出。
棋如人生
從四年級開級,我學會了下象棋,漸漸發現這小小的棋盤也反映著偌大的人生。 兩人對弈,膽大者棋風潑辣,剛開局便全線出擊,奮勇前進,在有“氣吞山河如虎”之勢;膽小者,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穩重的人深思熟慮,棋風矯分赴,貌似平靜,卻早已成竹在胸;輕浮的人急躁冒進,急於求成,行棋不慮後果,終因一葉蔽目麵全局敗北。工於心計的高手第一局故意輸給對手,增其傲氣,滅其防備之心,而暗探對手套路,以謀對策,且言“君子讓頭局”,真可謂名利雙收了。爾後避人之長,攻其之短,處處設陷,請君入甕,直殺得對手連局皆輸,俯首稱臣為止。高傲自大之徒往往瞧不起對手,擺出一副“惟我獨尊”“盛氣淩人”之勢,對後也往往被“震”住,此等人心理雖勝人一等,但並無真才實學,也難有勝局..人們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態都在這楚河漢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棋之靜,如一池春水,波瀾不興;棋一旦化靜為動則狼煙四起,殺戒大開,雙方死傷無數,這氣勢決不亞於硝煙滾滾的戰場。
棋逢對手確是一件大快事,雙方坐定,大戰三百回合,直殺得天昏地暗,仍不分勝
負,雙方都免不了心情煩燥,偶爾大意失荊州,被對方抓住機會,窮追不舍,確認敗局已定,勝利無望,忽又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回馬一槍,直搗黃龍,對手弈無防備,終以敗局告終。此時頓覺暢快非常,回味無窮.. 其實人生也就是一局棋,生活便是對手,是永不言敗的對手,自己也隻有在行棋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不斷完善自我,方能取得勝利。我總想,能在這一方小土地上發現這生命的玄機,也就不枉此生了。 所以,與其說棋如人生,不如說人生如棋。
在新的起點上
人生有許多機遇,許多挑戰,麵對每一次挑戰,都要立於一個新的起點上。 在人們的潛意識裏,對新的起點的理解有所不同。有人將成功後的輝煌定為一個新的起點;有人將失敗後的重新振作定為一個新的起點。而我的新的起點,也許是綜合以上的,用自己的最甜美的微笑去迎接每一次挑戰。 時間,歲月是不等人的,如果你還沒有一個新的起點,你會抱憾終生的。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你必須選擇高效率,你每天不能有一絲的疲倦,必須振作起來,衝出你的起跑線,衝向太陽。在這衝出去的一刻間,你要學會堅持,堅持迎接勝利的希望。 我認為,在新的起點,以前將會成為過去,必須將以前淡忘。這時的你必須是一個嶄新的你,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要自己向前衝,自己堅信,自己是最棒的。過去的失敗,並非長久注定,要忘掉,重新開始,將過去的辛酸都揮之而去,記著經驗與教訓,充滿信心,在新的起點上,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全力以赴。 這就是我的新的起點,用自己最甜美的微笑去迎接每一次挑戰。
行孝與感恩
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孝道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注重行孝的民族。古代的聖賢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敬父母,沒有一個不是自己努力去實踐孝道。中國古代各種古典文學,也常有讚頌孝行和表達對父母的思念和愛戴的文字。 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無疑是對行孝意義的最高詮釋。由人的性情中發出來的一切美德,而行為中最大的就是孝。論語上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就是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可見,孝是所有愛之本源。 孝行最初來源於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世界上的情感很多,但是隻有一種愛的付出是本能的、不講回報的,是心甘情願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它最執著,最真誠,最持久。
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拉扯大,付出了無限的心血和愛意,人就會產生一種回報
的心理,這種回報的心理就是“孝道”的神髓。對父母的養育產生了報恩的孝心,進而擴展到對於傳授自己知識,教導自己做人的老師,就會產生一種回報之心;我們的一切“所得”,都緣於別人的“所施”,因而產生了一種博大的愛心,上帝稱她為博愛,佛祖喚她做慈悲,她就是聖人的“仁愛之心”,也就是“仁”。這種報恩的情感,對於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用於對民族、國家、事業,她就是忠誠之心;用於對朋友她就是友愛之心,用於對社會、對自然,她就是熱愛之心.. 行孝的過程,其實就是感恩的過程。一個人最高尚的精神狀態,就是時時刻刻常常懷著一顆充滿感激的心。 然而隨著社會生活步伐的加快,不少人對父母的感情逐漸疏離,就像一對褪色的襪子,人們下意識地把它冷藏在冰凍一角的舊衣櫃,卻忘了那雙襪子曾經為保護他們而損傷、磨擦多少。然而,在它被打入冷宮時,依然不歎一聲。我們的父母為我們不記報酬地付出,而我們把這些習以為常,而忘記要懷著感激的心來接受父母對我們的愛。這是對親情的背棄,對愛的扭曲。 一個人有了孝,一個人有了仁愛之心,他自然就會對社會上的醜惡現象疾惡如仇,由此而產生正義的情感,這就是“義”;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產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現為有禮而不輕漫,這就是“禮”;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會用心,隻有用心,才能開啟智慧,這就是“智”;有了感恩之心,與人交往自然就會誠信無欺,這就是“信”。現在商業上的信用危機,思想的根源在於經營者不承認自己的“成功”是靠別人的“成全”,對社會、對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謂五德:仁、義、禮、智、信,人的優良品德都是由這種感恩之心而來的。 所以,作為一個在社會生活的“社會人”不得不需要對父母行孝,需要對愛的正確認識,需要心存感恩,這樣人活著才能對這個社會有所作用,不枉費曾經活在世上的歲月,不浪費父母和他人對自己的所付出的愛。
心靈的選擇
心靈是一個人的根,人們的觀念在心靈深處徘徊而升華;心靈是一個人的靈魂,人們的舉動因為心靈這個靈魂輾轉而改變。 麵對人生的一次次選擇,我們應始終保持一種純潔高尚的心靈、一種熾熱溫暖的心靈、一種堅毅不屈的心靈,我們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樣,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溫暖他人,做出正確的選擇。
麵對鴉片泛濫,長此下去,全中國將無禦敵之兵且無充餉之銀的危難境況,林則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門銷煙壯舉威懾中外;麵對元人的種種威逼利誘,文天祥決然赴義,“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讀到這震撼人心的詩句,仍讓人激動不已。從古至今,有多少豪傑,多少壯士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為了祖國的尊嚴,麵對生與死的激烈碰撞,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蹈死不顧,至死不悔。這不悔正是他們心中做出的正確的選
擇,他們的豪言壯語、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代成長中的青年,他們的選擇已在我們的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他們的舉動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在幾千年前的孟子麵對心靈的選擇,毅然發出了舍身取義的呐喊,是心靈的選擇激發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這將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古訓。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鼎立的年代,諸葛亮輔佐劉備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興複漢室,諸葛亮殫精竭慮,在躬耕於南陽與興複漢室中,諸葛亮選擇了後者,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我們的總理朱基在答記者問時不也引用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麼牽這是人的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鬥而義無反顧的大義。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促成了他們的最終的美,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仍閃耀著光彩奪目的光芒。 舍棄自私,選擇高尚;舍棄奸詐,選擇誠信;舍棄小我而完成大我.. 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的大無畏的選擇。
成功,不僅需要記憶
曠世奇書-- 《紅樓夢》;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 現在就可能站在講壇上,繼續著大文豪郭 沫若的慷慨陳詞;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現在就可能正在中南海,繼續著周總理 辛勤 的工作;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現在就可能坐在實驗室裏,繼續著居裏夫 人的研究.. 想到這裏,我不禁飄飄然,然而也戚戚然,飄然於終有一天學子們終不必12 年苦讀高考一錘定終身;“戚然” 於畢竟我沒有趕上--生不逢時啊! 然而三思之後,我發現自己的“飄然”,未免來的太早。擁有曹雪芹的文 思,並不代表擁有他“舉家食粥酒常賒 ”悲慘境遇下的堅貞不屈;擁有郭沫若 的淵博並不代表擁有他傑出的文學天賦;擁有周總理的經驗並不意味著擁有他一 顆熱愛 祖國熱愛人民的心;擁有居裏夫人的知識,並不意味著擁有她頑強的工 作毅力。所以,即使擁有了先賢們的記憶,也並不能使 先賢在今世重現,不一 定能用我們的血肉去延續他們生命,繼續他們的事業。 因為成功者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廣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一種崇 高的意誌品質。如果缺少這種可貴的意誌 品質,我們充其量隻能作考場上的勝 利者--何況這種勝利也是不會長久的。因為成功的奠基石,是毅力,是對自己的 事業的 不斷追求、不斷完善的一顆心!沒有了這顆心,科學家不會進取,文學 家不會再創造,領導者也不會嘔心瀝血全心全意地為人 民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