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奉獻(一)
當自己快樂時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人生路漫漫,但真的找尋幾件樂事,豈是容易的活兒。哪天,你真的找到某快樂,你已陶醉於快樂的王國裏。你是否會清醒一下,了解一下,當你快樂的時候,別人,快樂了嗎? 曾經有位少年,他喜歡一位貌美的女子。他多次寫下那真實感情寫照的信,托人給那位女子,卻屢次都被其拒絕。但女子也對這位少年有所分心,於是逐漸麵容憔悴,成績日益下降。最後女子給少年回了一封僅有一句話的信:“‘不是花開的季節,別讓花開’,但這時的花開得最燦爛。”當少年看完後,此時,他還在迷茫.. 的確,有時愛一個人是幸福的,是快樂的。但你是否明白被愛的人會幸福,會快樂嗎?如果不會,即使你擁有了她(他)的軀體,但你擁有得她(他)的心嗎?因為愛是兩廂情願的,誰也強迫不了誰,誰也將就不了誰。 其實,要使自己快樂,又讓別人也快樂。說來不是難事,但也並非易事。事情的難易隻取決於你所選擇的立場。如果,你一心隻想著自己快樂即可,那你永遠都做不了真正快樂的人;倘若,你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事情,來為對方著想,設身處地的同對方感受,那麼快樂也就不對自到了。有太多事情,不得不使我們去為別人著想,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思索,去感覺,去感悟事情的對與否。這種想法,尤其是在與他人爭執時,與他人共同創造時尤為重要。與他人爭執時,別隻自己,想想,多想想別人;在對有些事、有些人有意見時,多為別人想想.. 別人用同種手段對自己時,自己會怎麼想?與他人共同創造時,想一想這次的創造對自己的重要性,會比對方大嗎?那麼你在為人處事方麵,定可比以前更有收獲。讓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自己快樂時當你快樂時,別人快樂了嗎..
忍與爭
一次偶然,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文章:小貝特因為打架而受到了學校的處罰,原因是同學傑米不慎將墨汁濺到了他衣服上,不但不肯道歉,還冷言推卸責任,年輕氣盛的小貝特在一怒之下將整瓶墨汁潑到傑米身上,於是兩人便打了起來。回到家裏,憤怒的母親把小貝特狠狠地訓了一頓,並且在小貝特的房間裏貼上一對條幅,上麵用大紅字寫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看著鮮紅的大字,小貝特心中充滿了悔恨,然而,小貝特的父親卻自豪地說:“兒子,好漢不吃眼前虧,好樣的!”這時候的小貝特困惑了,他思索著自己到底是對還是錯? 生活中,我們常碰到這樣的難題,在忍與爭之間不知該作何選擇,有些人選擇“忍”而生活得安 閑,也有人因選擇“忍”而任人欺淩;有些人選擇了“爭”而獲得成功的歡樂,也有人因選擇了“爭”而踏上了悔恨的深淵。有位名人曾說過這樣的話;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裏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選擇忍耐;而有些人卻倒出鞋裏的沙粒,然後繼續前進,爭取早日到達頂峰。在這樣的情況下,弱者選擇了“忍”,而勇者選擇了“爭”,其結果可想而知。 在麵對功名與金錢的一惑時,有些人選擇忍耐,他們用正義的精神抵抗原始的欲望;而有些人選擇不顧一切地去爭取,他們放棄了親情、友情和愛情,也放棄了人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智者選擇了“忍”,而愚者選擇了“爭”,其結果截然不同。 “每個人心中都有兩盞燈,一盞是希望的燈,一盞是勇氣的燈。有了這兩盞燈,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當麵對忍與爭時,讓我們點亮這兩盞燈,拋卻心中的恐懼與雜欲,在忍與爭之間作出最明智的選擇。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當麵對“忍”與“爭”這兩塊截然不同的路碑時,我們當慎重思索,當忍則忍,不當忍則爭。
寬容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優雅的康德大概是不會有暴風驟雨的,心情永遠是天朗氣清。別人犯錯了,我們為此雷霆萬鈞,那犯錯的該是我們自己了。 現代的戴爾·卡內基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要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隻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憎惡對方,狠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隻能使自己焦頭爛額,心力盡瘁。卡內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寬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饕餮對手,而是吸取對方的長處化為自己強身壯體的鈣質。 狼再怎麼扮演“慈祥的外婆”,發“從此吃素”的毒誓,也難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殺淨盡,羊群反而容易產生瘟疫;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關進柵欄,凶猛的老虎也會退化成病貓。把對手看做朋友,這是更高境界的寬容。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這樣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那些反對三峽過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反對者的存在,可讓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做事更周全;可激發你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寬容,這寬容如硎,磨礪著你意誌,磨亮了你生命的鋒芒。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有義務捍衛您說話的權利。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寬容的民主性內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寬容是冬天皚皚雪山上的暖陽;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寬容之心,炎炎酷暑裏就把它當作降溫的空調吧。 寬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 與朋友交往,寬容是鮑叔牙多分給管仲的黃金。他不計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貪生怕死,還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與眾人交往,寬容是光武帝焚燒投敵信劄的火炬。劉秀大敗王郎,攻入邯鄲,檢點前朝公文時,發現大量奉承王郎、侮罵劉秀甚至謀劃誅殺劉秀的信件。可劉秀對此視而不見,不顧眾臣反對,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終成帝業。這把火,燒毀了嫌隙,也鑄煉堅固的事業之基。 你要寬容別人的齟齬、排擠甚至誣陷。因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讓對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縫裏長出的草最能經受風雨。風涼話,正可以給你發熱的頭腦“冷敷”;給你穿的小鞋,或許能讓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給你的打擊,仿佛運動員手上的杠鈴,隻會增加你的爆發力。睚眥必報,隻能說明你無法虛懷若穀;言語刻薄,是一把雙刃劍,最終也割傷自己;以牙還牙,也隻能說明你的“牙齒”很快要脫落了;血脈賁張,最容易引發“高血壓病”。“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了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
放棄
有這樣一道選擇題:父母離異,你選爸爸還是選媽媽? 有這樣一道選擇題:妻兒同時落水,你選妻子還是選孩子? 有這樣一道選擇題:路人被搶,你選見義勇為還是選“安份守己”? ..
滾滾紅塵,芸芸眾生。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便充滿了無奈,充滿了放棄。
我們不可能選擇自己的性別,因為上天已經給你安排好這一切。 我們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外貌、高矮、胖瘦,因為這一切都是由你的DNA決定的。 我們不可能選擇自己的民族,因為這是你的父母決定的.. 如果你是男孩你便放棄了女孩所擁有的,反之亦然。 如果你長的出眾你便放棄了平凡的人所擁有的,反之亦然。 如果你擁有了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你便放棄了美利堅民族的熱情叛逆,反之亦然.. 人生或許可以比為一份試卷,它有大量的選擇題,但不可不選並且還不以分數計算。有時,A或B你都不想放棄,但它無疑是一道單選題,它告訴你:你必須學會放棄。 根據辯證原理,放棄是另一種形式的不放棄。簡單說來,放棄A就是對B的不放棄。如果A與B是天平兩端,地位同等,你必定會有心靈的交戰,但是一經選出,已經沒有回頭路了,這時要放棄的不僅僅是一個選項,還要放棄所有遺憾甚至悔恨,放棄這些是因為人生隻能往前走,背負著多餘的包袱無疑讓人走得累而慢,不是嗎? 放棄一個選項並不是放棄一個選題,更不是放棄整張試卷。也許有時會做錯誤的選擇就像做錯了一件事,但如果因為做錯了一件事而懷疑你全部的能力,懷疑整個人生進而喪失信心勇氣,這無疑是愚蠢可笑、可悲的。雖然做了一個不正確的選擇,但請不要放棄下一個選擇題,否則你的人生將裹足不前,不是嗎? 放棄並不意味著麻木不仁。喪失人格和原則是可恨的。知善惡、辨是非往往是應當優先考慮的。這時,選A或選B你應當斬釘截鐵,立場堅定。當然,有時黑與白之間會夾雜著灰色,正如人生不能簡單地說是好與壞,人不能簡單地區分為好人、壞人。有時會“浮雲遮望眼”,或是“霧裏看花”,需要你去撥開雲霧;有時選擇了對的還要有正確的行動,不能好心辦壞事,就像去救溺水者不能不考慮自己的能力,不會遊泳卻一頭紮進水裏,雖精神可嘉但卻還得勞動他人去救你,實在不值得稱道,不是嗎? 世間有太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對沒有擁有的美好,我們一直在苦苦地向往與追求。為了獲得,忙忙碌碌,真正的所需所想往往要在經曆許多流年後才會明白,甚至窮盡一生也不知所終!而對已經擁有的美好,我們又因為常常得而複失的經曆而存在一份忐忑與擔心。 曾經有種感覺,想讓它成為永遠。過了許多年,才發現它已漸漸消逝了。後來悟出:原來握在手裏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繼而明白人生很多時候需要一種對寧靜的關照和自覺地放棄! 放棄是無奈的,放棄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你的每次放棄都將無愧於自我,學會了放棄你才能夠向成功的彼岸邁進。在不斷的放棄與選擇中展現出真正的自我。
奉獻
《快樂王子》中的王子全身是寶,但為了解救勞苦大眾,他把劍柄上的紅寶石給了瘦
弱多病的婦人。把兩隻眼睛分別給了勤奮的年輕人和賣火柴的小女孩,把全身的貼金送給那些窮人,而自己竟爆裂身死。 王子是想死嗎?如果不是,為什麼把知己身上的所有東西送給別人,而使知己爆裂身死呢?有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王子傻。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王子把知己身上的東西,送給那些比他更需要這一切的人,他為了救助別人,連自己最珍貴的生命也奉獻出去了,難道這樣做有錯嗎?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是吧! 但至少楊大蘭覺得不是。楊大蘭,是湖南省宜昌市技江縣枝花信用社炊事員,她看到兩名歹徒揪門扭鎖,同歹徒搏鬥,不幸被歹徒用匕首連紮十七刀,光榮獻身!事後被全國農行係統授予“多融衛士”的光榮稱號,追認為烈士。許多人稱讚楊大 蘭傻,這們年僅18歲的女青年度過了轟轟烈烈的一生,是當代青年的楷模。 但對於楊大蘭的奉獻,更多的人認為楊大蘭太不值了,參加工作才8個月,拿工資還不到時一千無,但為信用社集體別喂豬各菜創收就達兩千元,這就已很不值了,而金庫又不是炊事負管,歹徒搶金庫,躲躲就是啦! 唉,可悲啊!為了大眾,無辜的獻上了一條生命,換來的則是更多的不理解。 如果人們隻知道索取,而無人去奉獻,那麼世界將會變成怎麼樣。相信無人喜歡生活在冷漠無情,到處橫屍走肉的世界裏。 你要知道,索取是渺小的,可恥的,並無幸福與快樂而言,而奉獻,則是偉大的,快樂的,幸福的。願我們擁有一個奉獻的人生。
錢為何物
古時候,人們發明了一種東西——錢,人們用錢來衡量各種東西的價值。可以說,錢是一種交易的衡量工具,人們以物易錢又以錢易物,錢是人們心中長久以來的標準。 錢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東西,但錢也是生外之物,可以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錢卻也是這世間的萬惡之源,錢多可以詩人富裕,錢少的人就相對貧窮。錢能使人便懶惰、貪婪,甚至為了錢有的人還去犯罪,很多犯罪案都是因為沒有錢而發生的,小到小偷小摸,大到殺人、搶銀行。 問世間錢為何物? 其實,“錢乃生外之物”這句話說得一點也沒有錯,就算賺再多的錢,也會隨著人的死亡而變得沒有用處。而把這些錢留給兒女,隻會使他們變得好吃懶做,但錢最終還是會花完的,當沒錢時,他們就會去犯罪,想不勞而獲。 錢是一麵鏡子,它可以反映出人性最醜惡的一麵,有的人為了錢而出賣兄弟,有的人為了錢而殺死朋友,還有的人為了錢殺死親人。 錢究竟是什麼,可是人變得如此瘋狂,失去人性。其實,說白了,錢就是一種金屬賀勁,主要還是看你用什麼心態去看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