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放射家族(2 / 2)

1902年,盧瑟福與索迪在溶解釷礦石後,再加氨得到氫氧化釷。將氫氧化釷沉澱分解出來後,發現這些氫氧化釷的放射性更強了,並能輻射射線。這也是一種新元素嗎?

為此,他們暫命名為ThX(實際上是鐳-224)。盧瑟福與索迪還據此提出放射性衰變理論。盡管開始有許多人反對這種假設,並引起了與開爾文等人的爭論,但放射性衰變理論很快就被人們接受了。

此後,盧瑟福又與麥克吉爾大學的布魯克斯女士一起發現,凡貯存過氡的器皿都具有了放射性,哪怕是隻存過幾分鍾也一樣。可能氡有一些東西沉積在器皿之中了。研究進一步發現,這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即氡可能產生了鐳A(實際上為釙-218),鐳A再衰變為鐳B(實際上是鉛-214),鐳B進一步衰變為鐳C(實際上是鉍-214),鐳C再變為鐳D(即鉛-210),鐳D變為鐳E(即鉍-210),鐳E變為鐳F(釙-210)。此後,又有人測定了氡的半衰期,大約為385天。

這樣,許多研究人員不斷地實驗,到1907年時,他們先後共發現了30種新元素。這麼多的元素應把它們安置在元素周期表的什麼位置呢?這可成了一個難題。接著,人們對這些新元素的化學性質進行了對比性研究。發現其中許多元素的性質相近,例如,1906年發現釷(釷-232)衰變時,經過一些中間產物變成了射釷(BaTh,即釷-238)。其實它們都是釷,隻是半衰期不同,釷的半衰期為165億年,而射釷則不到2年。可是,如果把二者混在一起後,利用化學方法卻無法將它們分開。

類似的實驗還有很多。對此,索迪進行了認真的總結,並提出了“同位素”的概念。他認為,同一個化學元素化學性質完全一樣,但它們的原子量是不同的,放射性也可以是不同的。它們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上可以“擠”在一個元素的位置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叫它們“同位素”的原因。

同位素的概念同原來的化學元素概念是相矛盾的。按照元素周期表理解,同種元素的原子應具有相同的原子量,而同位素則表示同種元素可具有不同的原子量。那為什麼這些不同的原子可以“擠”在一種元素的名下呢?索迪也無法對此做出適宜的解釋。這還有待於後來人對原子結構的進一步研究。由手索迪在放射性元素和同位素理論上的研究成果,他於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