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早逝的天才(1 / 1)

大約就在同時,盧瑟福開始研究原子的結構。在1904年,他證明射線是一種氦粒子流。同時他還發現這種粒子打在塗有硫化鋅的熒光屏上時會發光,這樣要數一數粒子的個數就方便了。

1908年,盧瑟福已經離開加拿大,回到了英國,到了曼徹斯特大學。在這裏他與兩個助手進行了一個新奇的實驗,這就是他與英國科學家馬斯登和德國科學家蓋革進行的“打靶”實驗。他們用鐳作“機關槍”,鐳輻射出的粒子就是“子彈”,用它“打靶”,這裏的“靶子”是金箔做成的。

但是,要看“子彈”打在什麼地方,則用一個熒光屏來顯示粒子的閃光。

根據原來的原子模型來預測,當粒子打到金箔上時,粒子都會穿過去,並幾乎均勻地打到熒光屏上。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從熒光屏上看到的現象不是這樣,雖然大部分粒子分布得比較均勻,但也有少數粒子“打偏”了,有的還偏得很厲害。盧瑟福還要助手看看,是不是有粒子被反彈回來。

助手們一查驗,果然有反彈回來的。這真有些令人費解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經過反複實驗和不斷思索,盧瑟福認為原來的原子結構是不對的。可原來的模型是他的老師湯姆遜提出的。老師是應該受到尊敬的,但他的錯誤模型是不應保留的,當然,有錯誤的老師也應受到弟子們的尊敬。為此,盧瑟福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個核,它集中了幾乎原子的全部質量,也就是說,原子核的質量幾乎與原子量相等,並且所攜帶的是正電荷。核外有一些電子繞核旋轉,電子帶負電荷。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所攜帶的負電荷是相等的,所以整個原子是顯示電中性的。

有趣的是,原子核雖具有極大的質量,但它的體積卻很小。

打個比方說,原子核就像在一個大會堂中地上被丟掉的一個乒乓球。可見原子內部是空空如也。更形象的說法,原子像一個微型的太陽係,太陽坐鎮中心,外邊有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因此,原子更像是一個太陽係的縮影。

怎樣用盧瑟福模型解釋同位素呢?原子核的正電荷數恰好就是原子序數。這原子序數就像一個“座位號”,本來一個“座位號”隻能屬於元素的一個原子,可是由於原子世界“管理得不善”,在為各種元素的原子分配“座位號”時,結果許多同一種元素的原子都擁擠在一個“座位”上。當然,究竟是不是這樣的說法,盧瑟福的心裏還沒有底。

1913年,盧瑟福的學生、年輕的講師莫塞萊,開始研究X射線。他用X射線打擊各種原子,並把X射線的波長排列起來,發現不同元素的排列正好與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一致。為此,他把這個排列序號叫做原子序數。他還發現,這個原子序數恰好是原子核的正電荷數。他的發現能夠說明在一個“座位號”上可以有多種原子,並且說明了它們是有“血緣”關係的。這也就說明了索迪的同位素概念。

這樣人們認識到,在十餘年的研究中所發現的數十種“元素”,不過是一些元素的同位素而已。到目前為止,地球上發現的各種元素的同位素總共有489種,其中穩定的同位素為264種,放射性同位素為225種;此外,還有人工放射性同位素2000多種。

莫塞萊出生在英國。他的父親是一位人類學家兼解剖學教授,不過莫塞萊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小莫塞萊並不想繼承父親的事業,而是對物理學發生了興趣,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就到了盧瑟福的身邊,成了盧瑟福年紀最小的學生,似乎也最聰明。他利用X射線搞清楚了原子內部的信息,並搞清楚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序。

正當人們看到這顆新星冉冉升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莫塞萊也像大多數熱血青年一樣,立即應征入伍,到軍隊任工程兵上尉,也許當時人們對科學的重要性還缺乏認識,讓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上了前線。他到土耳其參加了一場無足輕重的戰鬥,並糊裏糊塗地獻出了生命,這時他才27歲。也許他的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付出的最昂貴的代價之一了。的確,這場戰爭給全世界並未帶來好處,而英國就更不用說了。

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使人們對物質的多樣性有了更多的認識,特別是對物質的微觀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對後來的核能技術、示蹤技術的開發,以及對放射治療方法的研究與應用都打下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