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勒爾又將硫化物加熱或降溫,顯影的底片也沒有什麼變化。這樣,貝克勒爾就去找一位曾報告過類似現象的一位院士,院士得到過那些有趣的“斑點”。他們一起做實驗,但那斑點仍是蹤跡全無。反過來,再用鈾鹽做實驗,鈾鹽在黑屋子中放上一個月,再把它與包著黑紙的底片放在一起,照樣可使底片曝光。那奇妙的射線未曾看出有絲毫的減弱。
看樣子,貝克勒爾的解釋是對的,奇妙的射線與磷光或熒光物質無關。化學家們對鈾的了解更多,他們把鈾的氧化物,以及鈾鹽或鈾酸一一查過,射線依舊,甚至純鈾也能發出射線。這樣,人們的懷疑逐漸就消失了,鈾或鈾的化合物都能發射與X射線不同的射線,但與磷光或熒光物質無關。
我們再說說那幾位實驗家的工作過程。為什麼他們都犯了同樣的錯誤呢?我們今天已經看不到他們的實驗記錄了,隻能分析或猜測了。一是可能他們使用的底片有瑕疵,二是可能顯影液的質量有問題,三是黑紙可能不夠厚,陽光一曬,光線就“滲透”其間,但這光線無論如何也與X射線是不沾邊的。有人還猜測,暴曬時,硫化物分解了,分解的物質中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易揮發,它透過黑紙把底片給弄壞了。
不管是哪種可能,實驗肯定是做得不夠細致,或實驗者的設計有不周全之處,或許還有一些未曾料到的東西在起作用。
這些因素使實驗者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貝克勒爾並不盲從別人,他依據自己熟悉的鈾鹽性質,正確分析和理解了未經日曬產生的偶然效應,仔細地進行實驗,正確地斷定磷光或熒光物質與X射線無關,它們對黑紙內的底片無作用。
在比較之後,人們發現,在大家都得到彭加勒的“錯誤”啟發時,一些人在這啟發之下,沿著這錯誤的方向走了下去,所做的實驗也為這錯誤提供了“證據”。獨有貝克勒爾將“錯誤”
隻用於啟發,在探索未知的東西時,不囿於原有的認識,認真實驗,在看到偶然現象時,仔細分析,最終得到了正確的結論。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鈾射線與X射線雖然都是不可見的射線,都能使底片曝光,也都能使空氣導電,但實際上它們有一些很不同的性質。例如,X射線可以輕而易舉穿透障礙物,如人體、木板、薄牆等,而鈾射線就差多了,隻能穿透厚紙、薄鋁片等。由於X射線的這種穿透本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對它抱有興趣,它的穿透本領像魔術一樣不可思議。X射線非常時髦,很多有錢的人掏腰包買一架X射線機,放在客廳展示。客人來了,有興趣的話,可以照射一下,看看自己的優美體形,或看看那“美麗”的骨骼。還可以隔著皮革,看看自己包裏的東西。甚至清朝的洋務大臣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時,還做了照射X射線的檢查,看看自己體內存留的彈片。
科學家們知道大眾對X射線照射的奇妙景象隻是看熱鬧,而貝克勒爾的發現要奇異得多。X射線是帶電粒子打在管壁上產生的效應,鈾發出的射線則不然,它是鈾自發產生的,當時還不能找到產生這些射線的原因。特別是無須加熱、日曬,鈾可以經年累月地不停地放出射線、放出能量,但這輻射卻對原來的物質(鈾)似乎不產生任何影響。這真是個奇跡,可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