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失敗的豪傑(1 / 2)

在科學研究中,有許多人參與熱點問題的研究,並把研究結果發表,在研究人員之中相互交流。像倫琴發現X射線之後,執意叫它“X”,一方麵說明他很謙虛,但如果僅就認識的程度來說,這也說明他對這種射線知之甚少,並不是說這種射線如何如何神秘。這時有數十位不同國籍的科學家積極參與X射線的研究,以圖將X射線的各種性質和各種功用發掘出來。這期間科學期刊上發表了數以千計的論文。這些文章有的談到了X射線的性質,有的談到了產生X射線的種種方法,有的人還發現了許多新的射線,甚至命名為“Z射線”、“黑射線”、“N射線”等。“射線狂”彌漫在歐美的科學實驗中。

在研究X射線時,亨利·貝克勒爾發現了鈾的放射性,這是研究X射線中取得的重要發現。其實,在貝克勒爾研究的同時,一些法國研究人員也參與到其中。當彭加勒發表了對X射線的看法時,一些科學家也嚐試著用磷光或熒光物質做實驗。一位名叫沙爾·昂利的研究人員馬上動手加以檢驗。

磷光現象並不新鮮,古時候就有人發現用光線照射磷光物質,磷光物質就發出光來。這種光與火光、燭光之類既發光又放熱的現象不一樣,隻發光不放熱,所以又叫冷光。此外,腐爛的樹木、屍骨、雞鴨蛋也可發出冷光。磷在空氣中慢慢氧化時也會發出綠色的冷光。由此可見,發出磷光的起因並不是單一的,但彭加勒卻認為,不管起因如何,隻要能發出磷光,就一定可以發出X射線。

昂利用一種硫化鋅物質做實驗,以檢驗彭加勒的觀點。

這種硫化鋅一經日曬就可以發出很強的磷光。實驗很簡單,他用黑紙包好底片,而後拿一些小塊硫化鋅放在陽光下曬,曬過後,他把小塊硫化鋅擺放在黑紙包上,再將底片拿到暗室中顯影,結果在底片上出現了幾個深色斑點。這些斑點正好是擺放小塊硫化鋅的地方。可見彭加勒的看法是對的,即凡是能發出磷光的物質,的確都能發出不可見的、能自由穿越黑紙的X射線。

1896年2月10日,昂利在科學院的例會上報告了他的實驗結果。在一星期後的又一次例會上,一位名叫涅文格羅夫斯基的法國研究人員也報告了實驗結果,他沒有用硫化鋅,而是用的硫化鈣,但也得到了與昂利同樣的結果。此後,每次例會都有人報告,以確認從磷光物質中發射出了X射線。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到,這種實驗很簡單,隻是將底片包在黑紙內,在黑紙上擺放幾塊硫化物,經日光一曬就去顯影。

所以,許多科學家都爭先恐後地去做實驗。這些實驗表明,X射線並不神秘,連表盤上的熒光物質都發射X射線。當然,這些太粗糙的實驗得到的結果是大錯而特錯的。他們過於匆忙地下結論,卻成就了另一位法國人,這就是上麵提到的貝克勒爾。

當貝克勒爾的實驗報告出來後,人們終於明白,彭加勒是真的錯了。鈾鹽輻射的射線與鈾鹽是否一定要經過日曬無關。可是昂利和涅文格羅夫斯基的“發現”應做何解釋呢?他們使用磷光物質做實驗,那些物質沒有發出射線嗎?可為什麼底片曝光了呢?真是謎團重重啊!

貝克勒爾也要打破這個沙鍋紋(問)到底了。他也用硫化鋅和硫化鈣重複了一下昂利他們的實驗。像他們一樣,用黑紙包好底片,紙上擺好小塊硫化鋅或硫化鈣,經日曬後在暗室中去顯影。結果發現,底片上是斑點皆無,連個小黑點都沒有。重做一遍,還是一樣的結果。再做時,不用日光曬,改用人造強光照射,比如奪目的鎂光或電弧光,可是顯影後還是沒有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