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貝克勒爾發現新的射線後,由於當時的研究熱點在X射線上,許多人對鈾射線並不在意,但是它卻引起了一位波蘭科學家的注意,這就是瑪麗·斯考羅多夫斯卡。
1867年11月7日,瑪麗出生於波蘭華沙的一個教師家庭。她的父親曾在俄國彼得堡大學學習,後又在華沙高等學校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他學識淵博,熱心教育事業。瑪麗的母親是一位鋼琴家,並多年領導一所女子學校,因此,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瑪麗9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也由於不滿沙俄的統治而被學校解職。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他開辦了一所寄宿學校,可學校沒有辦好。後來父親又買了一些股票,花光了家裏的積蓄,結果炒股票也失敗了,使家裏生活陷入困境。
在瑪麗的家中,孩子們都像父親,性格頑強,有雄心壯誌,愛祖國,十分關心祖國的命運,不滿沙皇的統治。在學校讀書時,瑪麗非常厭惡殖民主義式的教育,盡管學校規定隻能用俄語教學,但瑪麗卻始終堅持學習波蘭語。瑪麗天資聰穎,在學習中表現出了非凡的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在中學畢業時,瑪麗獲得了金質獎章。
畢業後,她與姐姐都想去法國求學,可是家裏連一個人的費用都付不起。這樣,瑪麗就留下來做家庭教師,以便掙錢幫助姐姐讀書,等姐姐畢業後自己再去法國學習。
瑪麗到遠離華沙的一個鄉村去做家庭教師。盡管主人很勢利,表現出很強的等級觀念,但她還是盡心盡職。在教學之餘,她還教一些貧苦人家的孩子學認字。她也抓緊時間學習,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數學和物理學方麵的書籍,為留學做著積極的準備。
當姐姐完成學業之後,瑪麗在姐姐的幫助下來到巴黎學習。當到巴黎大學索邦學院注冊後,她很為自己有幸進入科學的王國而興奮,把這看作是求學征途上的一個起點。
在4年的學習中,瑪麗在學業上極為認真和刻苦,但生活得卻極為清苦。她住在一間頂樓上,冬天時既無取暖的爐灶,又無自來水。室內的溫度很低,連盆裏的水都結冰了,凍僵的手指連翻書和寫字都很困難。她的全部生活樂趣都在讀書上,並且涉獵很廣,除了化學、物理學、數學,還有音樂、詩歌和天文。在艱苦的條件下,她依然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瑪麗在後來的回憶中寫道:“這種諸多困難的生活對我來說曾充滿了誘惑力。它給了我以自由和獨立之感。我在巴黎舉目無親,自感是在大城市中被遺忘的人。我那自行其事和生活無援的境況,未曾使我苦惱過。如果說我有時也感覺孤單的話,那麼我常常仍然是平靜的和滿懷內心喜悅的,因為我把我的全部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了。”
在獲得物理學碩士和數學碩士的同時,瑪麗還獲得了一份獎學金。當然,這並未使瑪麗停步,她覺得這隻是科學征途中一個新的起點。
在學習之餘,瑪麗接到的第一個研究任務是,測量各種金屬的磁性。這是實驗性很強的研究工作,因此她需要一些設備和一間實驗室。在尋找幫助時,她在一位教授家遇到了皮埃爾·居裏。
皮埃爾·居裏是法國人。據說,他少年時資質遲鈍,是在家中受的啟蒙教育,後考入索邦學院。26歲時大學畢業,以後又獲取了碩士學位。29歲時留在索邦學院物理實驗室做助教。1880年,皮埃爾與兄弟雅克·居裏合作,觀察到所謂的壓電現象。這種現象是,當在某些晶體上加了一些壓力,晶體的兩個側麵會積累不同的電荷。用導線將兩個側麵連接起來,就可以測量出電壓和電流等量值。隨著壓力的變化,所積累的電荷量也是不一樣的。兄弟倆把能產生壓電效應的材料叫做壓電材料。如果反過來,在這些晶體兩側接上電源,也會引起材料形狀的變化。如果電流迅速變化,晶體就會產生一種機械振動,進而使晶體產生超聲波。此外,這種晶體經常用作一些聲電裝置上的重要器件,如用於留聲機或話筒中。
1895年,皮埃爾·居裏準備博士論文,他要研究磁與熱的關係。他發現了一個溫度值,當加熱磁體超過這個溫度時,它的磁性就消失了。因此,人們把這個溫度叫做“居裏溫度”或“居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