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老年人必知的常識 1(2 / 3)

影響壽命的因素

從主客觀條件看,可分為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

客觀因素

1性別。男性和女性比較,哪一方的平均壽命長?有人說:男人比女人身體健壯,理所當然壽命長。但是,科學家統計的結果正好與此相反。女性比男性平均壽命長。我國男性平均壽命67歲,女性約70歲,美國男性約69歲,女性約77歲;日本男性約74歲,女性約79歲。女性壽命比男性壽命長是普遍現象。各年齡組男女人口的死亡率有所差別。據估計,懷孕期男胎與女胎的比例為120∶100,出生時,男女比例降至105∶100。少年期男女比例為103∶100,結婚生育時的青壯年期男女比例大致相同,老年期比例反降為75∶100。造成男女壽命差別的原因從外因來看與男女的社會分工有關,男子的勞動強度大,緊張、冒風險、勞動條件差,男子還具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從內因看,女性體內產生免疫抗體的基因比男性多一倍。

為什麼女性比男性的壽命長呢?美國遺傳學家曾用遺傳學的觀點,解釋了女性在生理學上的優越性。他們認為,人體組織細胞的細胞核內,有二十三對染色體,其中最後一對叫“性染色體”,男性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組成,女性由兩條x染色體組成。對體內免疫係統能夠進行調節的免疫基因就存在於x染色體內。女性的兩條x染色體決定了女性具有雙倍男性的生理免疫物質,因此,女性體內的抗體較強,抵禦疾病的能力也強。此外,女性容易建立條件反射,對環境的適應性強,體內分泌的雌性激素、月經來潮和分娩失血都能促進女性機體的新陳代謝,延緩其衰老的進程。

除了生理因素外,還有不可忽視的社會因素。人的壽命與經濟、職業、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在現代社會裏,男人從事間空、高溫、地下、海底等危險職業較多,容易造成意外死亡,而影響了男性的平均壽命。而女性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優於男性,生活、工作比較有規律,並相對安全,受死亡的威脅較小。男性發生動脈硬化的年齡也比女性早,30~40歲的男性就可能出現血管硬化,而女性多在停經後才發生。

從生活方式上看,男性嗜煙、嗜酒的習慣普遍高於女性,從而導致了多種疾病的發生,如支氣管炎、肺癌、心血管病、肝癌等。

女性比男性的壽命長,其心理因素也很重要。男性老人退休以後,往往隨其社會地位的下降和經濟收入的減少而削弱其進取心和成就感,變得無所事事,意誌消沉,情緒低落。女性老人則不同,她們中的多數人退休回家後,承擔起料理家務的重擔,仍然保持著充沛的精力和強烈的責任感;照顧丈夫,關心兒女,幫助晚輩取得生活和事業上的成功。即使老年喪夫,她們也比較容易因生活的多樣性和繁雜性而能較快地調整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

雖然男性的平均壽命低於女性,但除了生理因素之外,其客觀因素是可以進行自我調整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樂觀的情緒等,都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標。

2自然環境。環境與壽命有密切關係。人是恒溫動物,恒溫最適於人體生存的要求,在極端的溫度中壽命就要縮短。多數學者證明,大氣汙染是導致腫瘤發病的不可忽視的原因。極高的噪音猶如無形的殺人劑,水質汙染、射線都使人類健康受到巨大威脅。

3戰爭。在奴隸製和封建時代,戰爭一直是造成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本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亦帶來極大的破壞力。

4饑饉與營養匱乏。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越低,這一因素對人類生命的威脅越大。當今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經濟落後仍受到饑饉和營養匱乏的困擾。

5醫療與衛生。疾病曆來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以及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人的壽命在普遍延長,長壽者也越來越多。醫學科學上海取得一次重大突破,均會帶來全體人口壽命的明顯提高。

6遺傳。遺傳因素對人類壽命的影響,在長壽者身上往往反映突出。父母賦予的長壽遺傳因子隻是長壽的先天條件,後天條件對壽命也有重要影響。

1975年5月4日午夜,某國一名空軍飛機師突發心髒病,搶救無效死亡,在同一時間,飛機師的孿生兄弟也患同一疾病去世。遺傳學家發現,孿生子同時患病、同時死亡的事例絕非僅有。經過周密的調查,他們發現,孿生子的壽命很接近:同卵生的,平均隻相差3年,異卵生的,相差6年。而且,引起死亡的原因大多相似。似乎每一對孿生子在出生時都裝配了同樣的“壽命鍾”,“壽命鍾”到了一定的年齡便先後停止擺動。醫學上稱其為“生物鍾”。

醫學家卡爾曼早在1961年就報告過他調查研究的結論:同卵孿生子之間壽命的差異,小於雙卵孿生子。雙親壽命長的,後代壽命也長,雙親壽命短的,後代壽命也短。孿生子死亡的原因往往相似。這說明壽命生物鍾有遺傳特性。羅馬大學吉列德博士總結了5000對以上的孿生子的遺傳基因後得出結論;每一個基因的作用如同一個生命活動的時鍾,它在人的一生中決定這些遺傳特性何時出現與消失。

既然壽命鍾由遺傳所決定,那麼,壽命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呢?不是的。有人曾將一個人的壽命與遺傳、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比喻為一個三角形。

三角形的底邊表示遺傳因素,而其他兩條鄰邊則為環境因素,其中包括個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社會因素及自然因素。三條邊所組成的三角形的麵積就是壽命。三條邊愈長,麵積愈大,即壽命愈長。從這個形象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出,底邊——遺傳因子固然重要,但兩條鄰邊——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決不容忽視。如果遺傳因子優良,其壽命三角形的底邊就長,再加上後天的衣、食、住、行、情緒、婚姻、氣候、地理等環境因子良好,才能使壽命三角形的麵積變大。

如何延長壽命,是有待於長期研究的課題。我們相信;“生物鍾”之謎終有一天會被揭開,人類壽命一定能繼續延長,以期接近或達到人類正常壽命的極限值。

主觀因素

1生活習慣。生命的延長需要合理的營養和適當的飲食供給。飲食不在多,而在於食物中各種成分齊全,並且搭配合理,數量要適中,飲食的內容與數量應與年齡、環境相適應。

2生命節奏。生命節奏即生命新陳代謝的節奏。適當的勞動強度有利於健康,世界各地的長壽老人大多數都在晚年堅持勞動。積極的體力和腦力運動既是健康之道,又是長壽之寶。

3精神與心理。現代醫學提醒人們,心理的老化對衰老的影響有時要超過自然老化,而健全的心理也是健康的一個保證。對生活的樂觀主義態度,對困難的堅強意誌和毅力,開朗樂觀的性格,精神有所寄托,都有利於健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適當的生命節奏,注意心理衛生,都會使個人的壽命或多或少得到延長。

中老年人的問題與價值

人口老化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任何一個生物物種,其總數量取決於它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如果出生率高於死亡率,則增長率為正,總數量增加,如果出生率低於死亡率,則增長率為負,總數量減少。隻有出生率同死亡率完全相等,增長率等於零,總數量才能保持穩定。一個物種的總數量,當增長率長期保持負值時,可以一直減少,直至變為零,也就是物種絕滅。從理論上說,如果增長率始終保持正值,一個物種的總數量一直增加,最後有可能達到無限。然而這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將限製這種增長過程。

例如有一種動物,當環境適宜,食物充裕時,它的出生率會大於死亡率,總數量增加。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環境有可能變得對它不利,食物減少,於是死亡率會大於出生率,總數量減少。實際上,該動物數量增加本身,便會引起環境變化。例如,該種動物數量過多時,在一定地域,食物便會顯得不足。由於饑餓和疾病,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它的總數量號會開始減少。所以,在長時期裏,一種動物的數量絕不可能無限地增加,而隻可能是要麼保持穩定,要麼減少。實際上,世界上許多動物的數量都在減少,有的已經絕滅,還有的正瀕於絕滅。

可是人類的情況卻有些不同。惟有人這個物種不是消極依靠自然的賜予,而是可以能動地改造環境,使之更適於自己生存。所以,人類自出現在世界上幾百萬年來,總人口一直在增長,而且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例如,100萬年前,那時世界上總人口大約是12萬。到30萬年前,人口大約是100萬,70萬年問僅增加到8倍多。從30萬年前到現在,人口已增加到50億,30萬年間竟增加到5000倍!人類隻要出生率仍大於死亡率,每年有淨長率,人口增長的這種勢頭就會保持下去,直至地球再也承擔不了,終有一天以災難性的方式來阻止人口的增長。舉例說,如果人類保持現在的年增率2%左右不變,根據計算,那麼,1800年以後,整個地球的全部物質都應該變成組成人體的血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人類自己不加以限製,無情的自然法則便會來起作用。

惟有人類能改造自然,也惟有人類能對自己的增殖自覺進行控製,以免遭無計劃地人口增長導致的自然界的懲罰。人類若要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發展技術和文化,提高自己的素質,就必須對人口總數確定一個上限,並竭力保持人口的穩定。為此,就必須設法讓人口增長率變為零。

讓人口增長率為零有兩條途徑。 第一條是增加死亡率。增加死亡率違背人類每一個體的意願,這當然是不可取的。相反,人類正通過種種努力去減小死亡率。 第二條途徑是降低出生率,讓出生率始終與不斷降低的死亡率相等。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因為,我們現在已經有了許多可靠的、簡便的、不會有任何副作用的節育技術,可以降低出生率,目前的主要障礙隻是一些經濟上和觀念上的因素,最終一定可以克服。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老年人的死亡率一直在降低。這樣一來,人口老化就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死亡率和出生率的降低,兩者都是人類進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人口老化是人類進步的一種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