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老年人必知的常識 1(3 / 3)

正確對待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是必然結果,沒有任何人可以擺脫這一結果。不同的是,有些人死得早些,有些人則死得晚些。

過去,在嬰兒高死亡率,戰爭、饑餓,災荒頻繁的年代,死亡經常發生,不同年齡的人都會出現死亡,人們感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活中自然的、正常的現象。

19世紀60年代,殯葬業從歐洲興起,埋葬前的屍體從家中轉到一些特別機構,死者由一些受過專門訓練的人來處理。對大多數人來說,死亡是件很難了解的事。與此同時,人口死亡率因生產力提高、衛生事業發展而大幅度下降,生活中的死亡現象不斷減少,於是,死亡變成一種陌生而神秘的過程。死亡問題也由過去經常談論的話題變成忌諱提及的話題。許多人缺乏死亡的精神準備,對死亡的恐懼心理由此產生,他們不願意了解關於死亡的常識,總覺得自己離死還早著呢。

盡管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但事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正邁向死亡。對一般人來說,年輕時死亡的來臨似乎很遙遠,麵對老年人來說,則會經常遇到。心理學家提醒人們,死亡來臨之前,做好思想準備要比無準備要好。如果死亡突然來臨,個人及周圍的人的適應能力會比較遲鈍,束手無策。若死亡是在一個長期疾病後發生,則人們有了心理準備,適應能力增強了。

不想死,是人的本能。老年人也存在強烈的生存願望,但是,人總是要死的。對待死亡應采取唯物主義的態度。在身體尚好的時期,我們應盡力工作,豐富生活,充分顯示生命的價值。當身患重病時,積極配合醫生治病。若知道死亡即將來臨,及時安排好後事,冷靜等待生命的最後一刻。

人是社會動物。機器壞了就停止運轉,被處理掉了。人的生命因死亡而停止,它的影響還會依然存在,不會由於生命的終止而停止。

老年的價值

西方社會學界關於老年人的價值有以下幾種觀點:功能學派認為,老年人對社會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對下一代的社會化上。老年人屢經滄桑,積累了豐富經驗,是文化的傳播者。盡管人的生理機能會隨衰老而衰退,但仍可發揮自己的經驗、知識為社會作貢獻。這是一種“有價值論”的觀點,以功能(作用、貢獻)作為價值尺度。

衝突學派認為,社會中青年把持了有權勢的團體,他們置老年人的利益於不顧,使老年人成為社會上受壓抑的群體因此,老年人應組織起來進行鬥爭,抗議權力分配不均。衝突學派以權力作為價值尺度。

交換學派認為,社會互助是一種雙方交換的行為,按照換得酬賞作為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老年人之所以被社會所遺棄,是因為老年人缺乏可以用來交換的價值。交換學派是以利潤(利益)作為價值尺度。

社會生物學派認為,社會行為遵循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優勝劣汰原則。老年人不適合生存競爭要求,因此社會不應勉強扶助他們,應讓老年人自然淘汰。這一學派以生物機能作為價值尺度。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看問題,正確的老年價值觀應是這樣;老年的價值應把老年人擺到整個社會結構中,看它是否協調,能否推動社會前進來加以考察。老年人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群體,今天的老年是昨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又是明天的老年,對待老年這部分人口處理不當,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結構體係能否正常地運行和發展。

正確的老年價值觀不僅可以使老年人更好地自覺地安排他們人生的最後階段,使其生活更加充實、更有意義,同時,對社會、對決策部門來說,正確估價老年人的價值,從而製定正確的政策,可以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才智,增進社會各方的互助,減少社會的衝突和負擔。

老年價值觀是關於老年人社會價值的性質、標準和評價的基本觀點,是對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具有社會功能的理論概括。對老年觀研究的目的在於引導老年人正確對待自己、對待社會;是時也敦促社會關心、理解和正確對待老年人,從而協調代際關係,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

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發展的老年價值觀,有各自衡量老年人價值的不同標準和尺度。西方的一些流派中,有的用“權力”作標準,有的用“利益”作尺度。馬克思主義者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社會地位和作用,把人對社會的貢獻作為衡量其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人的價值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尊重和滿足。我們按照這個基本觀點來探討人生價值中的老年價值觀問題

老人節

為了倡導社會尊老,愛老風氣,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老人節”(或“老人日”),有的是傳統節日,有的是政府規定的節日,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前後數日,集中舉辦各種尊老愛老活動和宣傳活動。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第20號決議,曾建議各國政府確定一年的某一天為“老年日”。

在日本,政府早在1966年便規定了每年的9月15日為“尊敬老人日”,9月15日至20日為“老人福利周”。在“尊敬老人日”,日本總理大臣要向百歲老人發賀信和贈送銀杯,地方行政官員也在那一天向百歲老人贈送“敬老金”,發慰問信或登門拜訪。在“老人福利周”,各地經常舉辦老年人的書法繪畫展覽,開展各種群眾性活動,並集中進行敬老宣傳活動。

智利政府規定每年10月15日為全國“老人節”,每年10月含15日的那一周為“老人周”。屆時舉辦各種敬老慶祝活動。

美國稱老人為“資深公民”,政府規定每年勞動節(每年9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為“祖(外祖)父母節”。在那一天向年滿65歲的老年人頒發“資深公民證”,老年人可憑該證享受一些優待。

我國目前尚無全國性的老人節,但部分地區已有類似的節日。

吉林省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每年8月2日為“老人節”。節日裏村子裏舉行集會,青年男女唱歌跳舞向老年人祝賀,子女向老人敬酒,報答老人養育之恩。

雲南省的哈尼族,每年農曆冬月十五日,男女老少也聚集在一起,歡度他們的老人節。

此外,我國香港地區和台灣省,也有過老人節的習俗。

我國有老人節的地區還有;沈陽市(9月1日,叫“敬老日”),大連市(3月1日,叫“敬老日”)、牡丹江市(9月1日,叫“老人節”)。

北京市從1985年開始。每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時,有關部門也集中組織敬老活動。許多人建議把這一天正式定為北京市的老人節。

中老年人的文娛活動

養花與延年益壽

花卉以它獨有的香、色、姿、韻給人以美的享受。利用庭院、陽台種植花卉,或在室內點飾盆景、盆栽。可以給環境增加濃厚的生活氣息。從觀賞角度說,花卉分觀花和觀葉兩類。觀花以觀賞花為主,以其優美的香、色、姿的外形美或撲鼻的芳香吸引著人們,觀葉類主要觀賞它的枝葉韻姿,體現它的風格,神態和氣質,反映出內在的美。“鮮花一盆,春色滿園”,可以消除疲勞,陶冶情操,增添生活樂趣。老年人養花、愛花,能激勵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能增添前進的信心利熱情,消除老年人夕陽西下的遲暮感。南宋詩人陸遊晚年在家種花。寫詩自娛:“芳蘭移取偏中村,餘地何妨種玉簪,更乞雨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養花既美化了環境,又可以淨化空氣,有益於身心健康。夏天花木枝葉遮日吸收熱量,冬天在白天吸收陽光夜晚釋放熱量,縮小日夜溫差。同時,植物生長過程中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淨化空氣。

實驗證明,樹木花草具有很強的吸附粉塵和解毒之能力。紫薇,銀花、丁香、月季、玫瑰可以吸收氟化物,茉莉花、紫丁香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硫,薄荷對臭氧抵抗力強,可以減少人的氣管炎、塵肺、矽肺及其他疾患的發病率。此外,許多花草樹木還能過濾和吸收放射性物質。同時,種花綠化既能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消除環境噪音,還可使養花人增長科學知識,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壽者樂花也”。樹木花草對老人的健康,長壽有積極的作用,我國許多長壽老人都有愛花種花的良好習慣。

家庭花卉的選擇

家庭種花,要選擇適當的種類。一般應選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花卉。花朵碩大的有大麗花、朱頂紅、木芙蓉、玉蘭等,花色鮮豔的有虞美人,半支蓮、花毛茛、唐昌蒲等,姿態優美的有菊花、水仙、紫薇、垂花風梨等,香味濃鬱的有米三、茉莉花、白蘭花、晚香玉等,花期特長的有月季、臘梅、美人蕉、四季海棠等。觀葉的有黃楊、文竹、萬年青、羽衣甘等;觀果的有石榴、金桔、瓶蘭花,五色椒等,形態奇特的有曇花、蟹爪蘭、令箭荷花、荷包牡丹等,也受到許多家庭的歡迎;抗汙染的有天竺葵、紫茉莉、金魚草、夾竹桃等,可食用的有玫瑰、萱草、桂花等,可藥用的有玉簪、秋葵、芍藥等。

初學種花者應遵循先少後多,由易到難的原則,先選栽容易、價格便宜的花卉,待取得一定的經驗後再種名貴稀少,難於栽培的花卉,如牡丹,梅花、蘭花、山茶花、仙客來等。

養花必須的設備

下麵介紹種花的幾種簡易設備。

(1)簾子:在陽光照射過強的地方放置一些不太耐曬的花卉,或是剛扡插的盆缽,就需要用簾子遮蔭。常用的有棚笆、草席、布簾或竹簾。

(2)蔭棚:在壁前、牆邊或其他空處用棚笆、草稭或薄膜搭個簡易蔭棚,既可遮蔭,又可防寒。

(3)簡易溫室:以竹木作架,用透明塑料薄膜覆蓋,置於陽光充足的地方,即成簡易溫室。溫室用來放置不耐寒的花卉,讓其安全越冬。如能設法加溫,那就更好。但不能在裏麵直接燒煤炭。

(4)水缸:用來蓄積雨水或自來水。

(5)壇罐:盛肥液用壇罐便於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