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對待祖大壽真是奈何不得,殺了他,會引來軍隊嘩變,不殺他,一天跟我倆爆楞的刺兒頭一個,不好彈弄。
崇禎接到錦州祖大壽的來信,看著信,心裏甭提多窩火了,每年給遼東撥款不下千萬銀帛,怎麼還說糧食吃緊,軍餉欠缺,這是怎麼搞的,合著我養你祖大壽就是當敗家子養的哈!
不過也不能不管,畢竟遼東地區還是自己的領土,不能讓滿洲人侵蝕,怎麼管呢?給撥款國庫沒錢,自己有兩錢還得養老,看來羊毛出自羊身上,把大頭兒攤在百姓身上。
崇禎下令戶部擬草新的公告,在‘三響’的基礎上來個超級稅,把這些錢用在遼東得了。
公告傳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硬是在稅上加稅,稅上生稅,老百姓哪有那麼多錢,去哪弄去啊?老實人也會被逼瘋的,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現在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階級壓榨下,全國各地反抗鬥爭層出不窮,土地貧瘠,生產落後,賦稅和徭役嚴重,加之連年發生災荒,農民生活比其他地區更為困苦,階級矛盾尖銳。這一地區又是蒙、漢、回民雜居地區,是激烈的民族鬥爭場所,各族人民與
明朝統治者矛盾很深。因此,各地區醞釀和爆發農民起義多如牛毛,小股的幾千人,大股的幾萬幾十萬,見官就殺,見官就宰。整個中原大地陷入水與火的洗禮,如同人間地獄一般。
那麼在這些農民起義軍當中人數最多的,規模最大的,號召力最強的有兩支。一支是號稱‘闖王’的李自成,另一個是號稱‘大德王’的張獻忠。
兩大股義軍聲勢浩大,輾轉大半個中國,人說多達百萬,明軍一見到這兩支勢力根本不敢交手,跑的必兔子還快。
這裏暫時不做細表,到後文《會戰一片石》裏再做詳細介紹此二人。
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抽到價值百萬兩銀子的糧食,這點錢糧還是差點,崇禎把小頭兒放在群臣身上。
崇禎總想在大臣身上卡點油,他知道這幫大臣一個比一個有錢,看平常人莫狗樣的,點頭哈腰,不笑不說話,還跟我苦窮。
打定主意,崇禎把群臣召急過來,把問題的重要性跟大家說了,現在遼東吃緊,國庫緊張糧食空,我想眾愛卿都是愛國之士,國家危難匹夫有責,愛卿們可以伸出援助之手,自己少吃一口少喝一口,少泡娘們兒,把省下的錢捐給國家,不知怎麼樣呀!
群臣一聽這話誰也沒之聲,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頭一個回答。這是管我們要小錢啊!那可不行,我們的錢雖然都是拿公家的錢,收個禮替人辦個事找個工作,要麼包個工程摟點錢,其他的也沒來錢道,哪有富裕錢給你啊,所有大家默不作聲。
崇禎連問三遍怎麼沒人回答,氣的他沒有說話,隻是用眼睛嚴厲地瞪著群臣,那眼神像要射出火花一般!有的大臣羞愧地低下了頭,不敢看崇禎。
崇禎真想跳下台去,拿起龍懸寶劍將這幫大臣們全部砍死,這才出氣。
為啥崇禎一個勁的殺大臣,原因是在他接收的文官隊伍是魏忠賢時代遺留下來的,沉渣泛起,良莠不齊.如何從這支隊伍中提拔挑選出真正賢能之人,是個棘手的大問題;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即位時國家正處於險惡形勢之中,內憂外患、天災人禍,蜂擁並至,兵變民變迭相交起,內戰外戰輪番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對這些大臣們沒有安全感,所有經常殺大臣。
崇禎半天不語,冷不丁一個拍案而起,走下台階看到一個大臣,停止腳步。
“你是叫李克弱嗎?”
“正是微臣……”
“你是是幾品官員?”
“回陛下,臣乃是二品兵部左侍郎。”
“每年多少薪奉。”
“每年三千兩銀帛。”
“明年起,一年就給你兩千兩,愛幹不幹,不幹拉倒。”
你說倒黴不倒黴,剛說兩句話一年少賺一千兩白銀。
這一下可起到了關鍵作用,其他大臣們一見這玩意還帶扣工資的,幹脆也別苦窮了,捐點吧。沒多有少,你五百兩,他三百兩,一時間群臣表現踴躍,可捐款的銀兩不到一萬兩白銀。
崇禎真急啊,於是想樹個榜樣,想來想去想到了自己的皇姑父,叫劉定真。他知道劉定真有錢,那乃是萬曆的親姑爺子,平時萬曆沒短了給他錢。現在國家大難臨頭,他身為國家皇上的姑父,與大明的皇家利益休戚與共,怎麼也有些擔當吧。於是他派太監徐高上門拜訪劉定真,先不提錢的事,一上門就給劉定真封爵位,然後說:“皇上希望你捐10萬兩銀子,給大家帶個頭。”劉定真此時表現,堪稱影帝,馬上哭得死去活來的,說:“老臣安得多金?”意思是,我怎麼會有那麼多錢啊啊啊……他還試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勤儉節約的清廉官員,舉例說家裏窮得隻能買發黴的米吃。他堅定地給皇帝女婿的計劃打了個一折,隻肯捐1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