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祖大壽求援(2 / 2)

其實這也是皇太極給祖大壽一個下馬威,目的隻有一個收複你祖大壽以及遼西一帶地盤,看來這位大清國的奠基人為了擁有祖大壽也是煞費苦心呢!

祖大壽被氣回錦州城,心裏七上八下的,自己合計著:“怎麼最近老是不順當呢,唉!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真特麼倒黴,喝口涼水都塞牙,放個屁都砸腳後跟,要不找人破破。這還好說,最關鍵的是過冬的小麥和草料泡湯了,軍兵吃什麼,馬兒吃什麼,如果糧食斷了,那軍心可就渙散,不好開展下一步工作啊!”祖大壽可深知挨餓是什麼味道,當年在大淩河被困幾個月,眼睛餓藍的都,餓得吃死人肉,你說厲害不厲害。看來還是先把寧遠至山海關一帶的小麥收完再說吧!最起碼能夠解決部分人的溫飽問題,另外,還得想中央求援,叫崇禎小兒給我發點糧食過冬,對,就是這個主意。

祖大壽寫了奏章,派親信之人送往北京城。

那麼最近一直沒表崇禎皇帝,他還好嗎?嘿嘿,一點都不好,怎麼回事?

崇禎皇帝真是個倒黴蛋,一繼位就接過一個破爛不堪的大明王朝,不僅內憂外患,而且連年大旱,或是洪水齊天,瘟疫爆發。

史料記載;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裏,寸草不生。一部叫《漢南續郡誌》裏提到說;“崇禎五年大饑,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饑,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這一係列的自然災害把原本就破敗不堪的大明朝攪亂的東到西歪,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誌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皇帝是好皇帝,可事情辦得每一樣出彩的。

而崇禎對於遼東一事與群臣意見不統一,出現分歧。有的大臣勸說崇禎別再往遼東那裏投資了,根本就沒有在投資的必要了,放棄祖大壽,放棄關寧錦為上策,隻要把山海關守好了,任他千軍萬馬的後金也不足為慮。

可崇禎不但不答應,還把提意見的官員給殺了,看你厲害還是我厲害。以後一提到遼東兩個字,沒有一位大臣敢吱聲的,怕殺頭。這與他的性格有著直接關係。盡管崇禎誌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淩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使得明明有利於好的地方反倒被整黃了。

那麼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於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嘩變。朱由檢求治心切。

雖然明思宗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複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果後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不過崇禎未認識到這一點,一天天的還我行我素,自己認為好那就來,管他那個去了,崇禎十三年的大明朝離土崩瓦解就要不遠了。

這一天上朝,有人拿過遼東總兵祖大壽發來的本章,請皇上過目。

崇禎接過本章一看本章,憤怒的他如同漲滿河槽的洪水,突然崩開了堤口,咆哮著,勢不可擋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