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品味人生 4
見性成佛
當頭棒喝:
管理者要淡泊明利,物我兩忘。
禪的故事:
仰山慧寂禪師九歲時就投師於和安寺,十四歲時,他的父母想讓他還俗娶親,慧寂禪師不願意還俗,並自斷二根手指,來表示他一心向佛的決心。
南塔光湧禪師第一次拜見仰山會惠寂禪師時,仰山問他:“你來做什麼?”
光湧回答:“來拜見禪師。”
仰山又問:“見到了禪師嗎?”
光湧答:“見到了!”
仰山再問:“禪師的樣子像不像驢馬?”
光湧說:“我看禪師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鬆再追問:“既不像佛,那麼像什麼?”
光湧則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與驢馬有何分別?”
仰山大為驚歎,說道:“我用這句話來考驗人已經有二十年了,沒有一個人能夠大徹大悟的。而今天你的回答真是凡聖兩忘,情盡體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沒有人能比你更優秀,你要好好保重啊。”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仰山禪師和光湧禪師議論人不像驢馬,不像佛,那麼究竟像什麼?像自己!惟有見到自己的自性,能夠凡聖兩忘,體用一如,那才是見到無相的真締。
隻有當你真誠的忘記自我的時候,那才是真正的禪。
禪說管理:
佛教追求的是“物我兩忘”,認為人人具有佛性但卻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就是執著於“我”。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的觀念太重。比喻說:這個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妻兒,這是我的財產……
某人一輛新買的奔馳與一輛卡車相撞,他向警察抱怨說:“我昨天才新買的車,讓該死的卡車給毀了!”
警察詫異地看著他說:“難道你就這麼注重物質上的利益,其它的你都不關心嗎?”“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此人問到。
警察說:“你沒有注意到你的胳膊被撞斷了嗎?”此人低頭一看,不禁發出一聲淒摻哀號:“完了,我的勞力士怎麼也不見了?”
象這種自我觀念太重的人,猶如背負了很重的行囊,在人生之路上隻能是越走越累,遲早會被這行囊壓垮!
天下的大智慧都是相通的,聖經上的“己本”就是佛教中的“我相”概念,並認為“己本”是人類根本問題的焦點,是人類一切罪惡與痛苦的來源。儒家思想也有“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的”的說法,意思也差不多。
對於管理者來說,雖然不至於忘了“我”,但至少該淡化“我”,不要事事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也不要執著於“物”,這個“物”就是功名利祿。
名利是迷魂藥,是黃金枷鎖,是兵戈相爭、血肉相殘的導火索,是釀造人世間悲劇的罪魁禍首。本是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一代英雄呂布,卻因財物而殺丁原,因美色而殺董卓,淪喪於名利之下。甚至萬代稱頌的明主唐太宗,卻為了皇權,不惜手足相殘,自編自演了玄武門之變。
人世間的種種顯赫莫不出於名利,人世間的種種快樂莫不出於名利;同樣,人世間的種種悲哀莫不出於名利,人世間的種種淒涼莫不出於名利。
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病安之來”;人們為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五毒所累,淡泊是對治貪心的一劑良方,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一種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妒忌。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誌,這也是最基本的自淨其意。
管理者應該用平和的心頭、理智的眼光去看待名利,去善待名利!不要刻意追求“世界五百強”,而是要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心係員工企業,以家國天下為己任,而不在乎個人腰包的鈔票和頭上的光環。
管理者心中沒有“我”,就沒有偏見,就沒有了物欲,就沒有心機,就能淡泊名利。這時所看、所聽、所聞、所品味的樣樣都是真實無妄,那就是真心的自在。否則就不免迷失自我,心起邪念了。
我不是郵差
當頭棒喝:
無欲則剛,管理者要追求“無求”。
禪的故事:
雪竇寺在浙江寧波四明山中,曆代時出高僧,都以雪竇為名,但禪宗公案中的雪竇禪師是指正脈的雪竇重顯禪師,不可誤認。
雪竇大師慈悲心切,誨人不倦地傳播著佛法真諦,讓人徹悟人生的本來意義,在禪林中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天下的學人士子,衲子奇僧,無不爭相趨鶩,切磋印證。
大師住到雪竇寺後,莊嚴佛土,氣象一新,成為禪林雲門宗法的新祖庭。這一時期,其他禪宗派係都顯得衰落,獨有雲門一枝獨盛,所以天下稱為“雲門中興”。
當初,雪竇禪師在淮水旁遇到太守曾會先生。曾會問道:“禪師,您要到哪裏去?”
雪竇很有禮貌地回答道:“也許往錢塘,也許往天台方麵去看看。”
曾會就建議道:“靈隱寺的住持珊禪師跟我很好,我寫封介紹信給您帶去,他定會好好地待你。”
可是雪竇禪師到了靈隱寺時,並沒有把介紹信拿出來求見住持,一直在大眾中過了三年。曾會於三年後奉令出使浙江時,便到靈隱寺去找雪竇禪師,但寺僧卻沒有人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曾會不信,便自己去雲水所住的僧房內,在一千多位僧眾中找來找去,才找到雪竇,便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