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哲理人生 5
漢斯的秘密
漢斯是個德國農民,他因愛動腦筋,常常花費比別人更少的力氣,而獲得更大的收益,當地人都說他是個聰明人。
到了土豆收獲季節,德國農民就進入了最繁忙的工作時期。
他們不僅要把土豆從地裏收回來,而且還要先把土豆按個頭分成大、中、小三類。
這樣做,勞動量實在太大了,每人都隻有起早摸黑地幹,希望能快點把土豆運到城裏趕早上市。
漢斯一家與眾不同,他們根本不做分撿土豆的工作,而是直接把土豆裝進麻袋裏運走。
漢斯一家“偷懶”的結果是,他家的土豆總是最早上市,因此每次他賺的錢自然比別家的多。
一個鄰居發現了漢斯一家賺的錢比自己多,但是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於是就悄悄地跟蹤,終於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漢斯每次向城裏送土豆時,沒有開車走一般人都經過的平坦公路,而是載著裝土豆的麻袋走一條顛簸不平的山路。
二英裏路程下來,因車子的不斷顛簸,小的土豆就落到麻袋的最底部,而大的自然留在了上麵。賣時仍然是大小能夠分開。
由於節省了時間,漢斯的土豆上市最早,自然價錢就能賣得更理想了。
坐船與沉沒
有一個國王和一個波斯奴隸同坐一船。那奴隸從來沒有見過海洋,也沒有嚐過坐船的苦。
他一路哭哭啼啼,戰栗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繼續哭鬧。國王被他擾得不能安靜,大家始終想不出辦法來。船上有一個哲學家說道:“您若許我一試,我可以使他安靜下來。”
國王說道:“這真是功德無量。”哲學家立刻叫人把那奴隸拋到海裏去。他沉沒了幾次,人們才抓住他的頭發把他拖到船邊。他連忙雙手緊緊地抱著船舵,人們才把他拖到船上。他上船以後,坐在一個角落裏,不再作聲。國王很為讚許,便開口問道:“你這方法,奧妙何在?”哲學家說:“原來他不知道滅頂的痛苦,便想不到穩坐船上的可貴。一個人總要經曆過憂患才知道安樂的價值。”
無依無靠的男孩
有一次,幾個頑皮的孩子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們默不作聲,一個個都呈現出委屈的樣子,於是K先生向他們說了下麵這個故事:
一個路人問一個獨自在抽泣的小男孩:“你為什麼這樣傷心?”
“我好不容易湊齊了二十芬尼,想去看一場電影,”男孩回答說,“可是那個男孩跑來,從我手中奪走了十芬尼,”他一邊說,一邊朝不遠處一個正朝他這兒張望的男孩指了指。
“那麼你沒有喊叫,請求幫助嗎?”路人問道。
“喊了,”男孩說,一邊哭得更厲害了。
“沒人聽見你的喊叫嗎?”路人又問,一邊慈愛地撫摸了男孩一下。
“沒人聽見,”男孩哭泣道。
“那麼是不是你的喊叫聲不夠響呢?”路人問。
“不是的,”男孩說,然後兩眼充滿期望的打量路人。
路人隻笑了笑:“那麼,把另一枚硬幣也交出來吧!”隨後他從男孩手裏拿走另外十芬尼,頭也不回地走了。
擁有
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是安提塞尼斯的弟子戴奧基尼斯(Diogenes),據說他住在一個木桶中,除了一襲鬥篷、一根棍子與一個麵包袋之外,什麼也沒有(因此要偷取他的幸福可不容易!)。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曬著太陽時,亞曆山大大帝前來探望他。亞曆山大站在他的前麵,告訴他隻要他想要任何東西,他都可以賜予他,戴奧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閃到旁邊,讓我可以曬到太陽。”就這樣,戴奧基尼斯證明他比亞曆山大這位偉大的將軍更富裕,也更快樂,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皮萊的鏡子
為了和尼加拉瓜原始部落交流陶藝,我下了公路沿著陡峭崎嶇的小路步行近4個小時,來到了洛斯查庫特斯——一個土地龜裂,終日受太陽烘烤的原始部落保留地。這是一片與世隔絕的荒涼的黃土地,點綴著幾個草棚,我在那裏遇到了皮萊太太和她的家人。
他們請我坐在一小片樹陰下,找出家裏的陶器送給我研究。當我拿出相機拍照時,皮萊渴望地問我是否可以給她的全家也拍一張,我愉快地答應了這個請求。
幾周後我返回皮萊的部落舉行一個關於現代製陶工藝的講座,打算順便把那天的合影交給她。當我邁過低矮的籬笆,進入她家小院時,皮萊興奮地從屋裏跑出來,無比熱情地擁抱我之後,渴望地問:“你帶來照片了嗎?”我從口袋裏掏出照片。照片中皮萊一家九口人帶著相似的笑容神采奕奕地站在一起。
皮萊盯著照片仔細地研究了好長時間。然後,她指著照片裏一位身材矮小,頭發灰白,穿褪色藍布裙的慈祥老婦人試探地問:“這是我嗎?”
我猛然意識到皮萊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環視四周,我這才發現這裏沒有鏡子。
我問她是否用過鏡子。她回答說很久以前家裏有過一麵鏡子,但早就破碎得不能用了。皮萊的聲音聽上去很愉快,沒有絲毫遺憾,就好像在說天邊飄過的一片雲,“有時候,如果光線剛好,我在裝滿水的水罐裏也能看見自己的倒影。”我知道對這裏的居民來說,擁有一滿罐清水的機會微乎其微,他們得到的有限的一點兒水必須排隊一杯一杯地從地下積水池舀出來。
我想起自己到處鑲滿鏡子的公寓;想起浴室裏的放大反光鏡(用來精確觀察臉上的雀斑和皺紋)、三折鏡(用來檢查我的後背和側麵)、無處不在的小手鏡。今天女人們長時間坐在各種鏡子跟前批判自己的皮膚和體重、歎息青春不再、感慨造物不公,我不敢相信有人竟半個世紀沒用過鏡子。
“你不想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嗎?看不到自己是什麼感覺?”我問。
“我知道我裏邊是什麼樣,”她用手拍了拍胸脯,“不管什麼時候我都知道自己裏邊是什麼樣的。”
皮萊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在這個遠離繁華的角落,一個女人從容地做著自己,優雅平靜地從青春走向衰老,這期間沒有落地鏡來檢查身體是否發胖,沒有放大鏡來細數眼角的皺紋,她的生活一定比我們快樂,她的人格也一定充實得多吧?從尼加拉瓜回家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請人拆掉了公寓牆上的那些鏡子。沒有它們妨礙視線,我終於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裏麵”是什麼樣的了。
追隨
有這樣的情況,某人在積雪很深的雪地裏穿過,結果他並不是白費力氣。另一個人懷著感激之情順著他的腳印走過去,然後是第三個,第四個,於是那裏已經可以看到一條新的小路。就這樣,由於一個人,整整一冬就有了一條冬季的道路。
可是有時候一個人走過去了,腳印白白留在那兒,再沒有任何人跟蹤走過,於是緊貼地麵吹過的暴風雪掩蓋了它,什麼痕跡也沒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