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忠國師回答道:“《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
學僧聽他引經據典,輕鬆化解了自己的難題,心中不服,再問道:“信這句話的人對呢?還是不信這句話的人對呢?”
慧忠國師提升到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為俗諦,不信者為真諦。”
學僧大驚道:“不信者應該是邪見,禪師怎可說是真諦?”
慧忠國師答道:“不信者自不信,真諦自真諦。佛祖以生為苦,眾生以生為樂。原因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參悟境界。你該信眾生還是信佛呢?”
學僧低下頭,沉思起來。
世間之事,信與不信、好與不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看、認清事情的本質。
禪說管理:
古人曰:“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管理者應該從細微的先兆中認清後來的發展形勢。當然,明勢不僅要明家國天下的大勢,還要洞悉明日常生活瑣事。
管理者應該是獨具慧眼之人,他們眼裏,不僅能看到遍地黃金,而且還知道哪裏的含金量最高,最容易開采。
曆史上每次宏觀調控或整體經濟環境出現波動時,那些成功的管理者都能做到“春江水暖鴨先知”,因為他們有超強的洞察力,能從小事情中對宏觀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
不管身處何處,管理者都應具有對環境的敏感性,隨時關注事物的走向,洞察其內在及潛在原因,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以此來確定企業的奮鬥目標,發現競爭的突破點,指導和調整管理手段。?
但管理者不能光看眼前利益,而要把目光放遠。因為人是看多遠而走多遠,而不是走多遠看多遠。
《紅頂商人胡雪岩》有一段話說得好:“如果你擁有一縣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縣的生意;如果你擁有一省的眼光,那麼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擁有天下的眼光,那麼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在中國幾千年來發展緩慢的農耕社會裏,耕作方式和經驗有很長的“有效期”和重複“利用值”。世代相傳的結果形成了人們思維方式習慣於“向後看”,用多年累積下來的經驗來審視今天。
但今天的市場是瞬息多變的,不可能再有“守株待兔”的奇跡發生。所以,一個管理者要把時間當做一條長河,從河的上遊往下遊看,從河的源頭往盡頭看,一定要有看到下遊的遠見卓識。
在井底之蛙的眼中,天空永遠隻有三尺見方的井口那麼大;一個翱翔於九霄的雄鷹,其視野足以俯瞰整個宇宙。
其實,高瞻遠矚不應該是對成功管理者的讚許,而應該是對所有管理者的起碼要求。
還俗和尚
當頭棒喝:
管理者要深諳用人之道,做到知人善任。
禪說管理:
佛經的“律部”說:出家的可以舍戒還俗,還俗不是罪惡,人們都不得輕視還俗之人。出家與還俗,每人有自決的權利。而且還俗後還可以再度出家。
老和尚最近比較煩,讓他煩的是一個小和尚。
這個小和尚真是可惡,當初來剃度的時候信誓旦旦的表示皈依我佛,但才念了不到一個月的經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還俗去了。
兩個月後,他又說忍受不了紅塵的喧嘩浮躁,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要求重入佛祖門下。老和尚一時間心軟,就答應了。
三個月後,他又嚷嚷說佛門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開溜。
如此鬧騰,到今天他上山來“皈依三寶”已經是第六次了。
突然間老和尚恍然大悟,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老和尚把那個家夥叫來,對他說:“這樣好了,你幹脆不用信佛,脫掉袈裟;也別到紅塵廝混,做個俗人。不如就在半山腰的涼亭那裏開個茶館,也省得兩邊跑這麼麻煩。”
那個家夥聽了高興得不得了,還真的在涼亭那兒開了個茶館,討了個老婆,開開心心的過活起來。
老和尚實在是高明,像這種半拉子的還俗和尚也隻能安排他做半拉子的事情。
禪說管理:
在用人大師的眼裏,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有好事者給三國人物列了一個最適合崗位清單,荒誕中頗有些真見解。
曹操:化妝師,善於割須棄袍。
陳琳:醫生,專門罵人來治頭風。
劉備:老本行,編織草席草鞋。
張鬆:主持人,靈牙利齒、記性好。
諸葛亮:點子公司,鵝毛扇一搖主意就有了。
龐統:小品演員,這年頭醜星走紅。
關羽:黑社會老大,義薄雲天嘛。
張飛:保衛,不僅因為武功高強,而且睡覺不閉眼睛。
趙雲:特別助理,文武雙全又赤膽忠心。
管理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人與崗位相匹配,崗位匹配可使企業增強對員工的吸引力,有利於員工提高工作業績、開發員工的潛能,使整個企業充滿活力。
知人善任是管理者的職責,知人,就是知人之長、知人之短;善任,就是用其長、避其短。知人不善任,是資源浪費,勢必人才流失;知人亂任,亂點鴛鴦譜,更是後患無窮。
晚清時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曾國藩,他能建功立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對人才的重視,他曾經用八個字非常精辟地總結其經驗:廣攬、慎用、勤教、嚴繩。
這八個字對於今天的管理者也有借鑒意義。
“廣攬”就是廣泛招集人才,而且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慎用”就是任用要慎重,用其長,避其短;“嚴繩”就是用嚴格的製度來管理人才;“勤教”就是培訓,通過培訓使其豐富知識,提高技能。
管理者怎樣選好人才、儲備人才、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使自己的企業變成一個團結合作、奮發向上的優秀團隊,這是一個企業是否能夠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勝利前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