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是積極的“我”,另一個是“消極的我”。而成功人士的共同特點就是,積極的“我”能戰勝“消極的我”。
“積極的我”與“消極的我”最大的區別不是在有無奮鬥目標上,而是在有無“行動”上。當“積極的我”占上風的人,就能具有堅強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行動力。一息尚存,奮鬥不止。
心理學家還說,人對於未知的事情會有一種陌生感,陌生感會產生恐懼感,恐懼感會使人裹足不前,不敢去接觸那件事情,越不接觸就越恐懼,形成惡性循環。消除恐懼感的惟一辦法就是接觸那件事,而且越快越好。
第一次遊泳,在岸上猶豫的時間越久,恐懼感就越增加,就越不敢往下跳。這時,教練知道再講任何動作要領都無濟於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一腳踢入水中。
做企業的基礎就是“做”,不做就免談管理。空口白沫,滿腦子的計劃,僅限於說說而已,這樣子算哪門子管理呢?企業是真刀真槍拚出來的,不是晃腦殼想出來或者吐口水說出來的。
針對2500名失敗者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眾多的失敗原因中,猶豫不決、不敢做決策高居榜首。另一份針對百萬富翁的調查報告顯示,他們都有迅速果斷地做決定的習慣。
管理者的任何目標,任何藍圖,最終要通過行動來實現。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比“行動第一”更為重要,更有效果。建功立業的秘訣就是“立即行動”!
怎麼活才快樂
當頭棒喝:
管理者要有正確、堅強的信念。
禪的故事:?
一般人以為有了財富,人生就有了價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義,其實人生的真諦並不在此,有了信念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圓滿。
?宋朝汾陽無德禪師說過:“今之重學,古之重德;德學相扶,堪為軌則。”人在世間,人人都應該負起化導社會的責任,而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響大眾,無德禪師就經常教化大眾。?
有一天,無德禪師正在院子裏鋤草,迎麵走過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虔誠地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們信佛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德禪師放下場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德禪師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甲想了一會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接著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生活。”
丙最後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德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你們想到的隻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德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一切,就能快樂。”乙說:“有了愛情,才有快樂。”丙說:“有了金錢,就能快樂。”
無德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很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德禪師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
禪說管理:
無德禪師指出了快樂人生的三個要素:理想、信念和責任。理想與信念在內涵與外延上都有所重疊,在此,就管理者與信念的話題來隨便聊聊。
在這個世界上,信念是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的,所有成功人士的起點,都是從小小的信念開始的。信念就是所有奇跡的種子。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即使拿走我現在的一切,隻要留給我信念,我就能在十年之內又奪回它。”有信念就有創造奇跡的機會,它可以使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變成現實。
所謂信念,就是人們對理想所抱的堅定不移的觀念和堅決執行的態度,是對某種事物產生某種情感,並為其實現而產生堅持不懈的努力的一種心態。
有一位叫亞瑟爾的紐約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被歹徒用衝鋒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英俊的小夥子就變成了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雖然如此,亞瑟爾不顧勸阻,繼續參與抓捕歹徒的行動。由於亞瑟爾的契而不舍,歹徒在9年後終於被抓獲。於是,亞瑟爾再次成了英雄,媒體稱讚他是最堅強、最勇敢的人。
但是半年後,亞瑟爾卻自殺了。他在遺書裏說 “這些年來,讓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凶手被抓了,我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麵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當人堅信某一件事情時,就無疑給自己潛意識下了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決定你有什麼樣的力量。一切的決定、思考、感受、行動都受控於某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我們人生所必須具有的信念。
人類現有的能力隻是冰山一角,潛能是現有能力的10倍以上,而信念就是一支火把。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燒一個人的潛能,指引他飛向夢想的天空。
信念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追求理想目標的強大動力。管理者有了信念,肯定會生出勇氣,爆發熱情,不以困難為事,並在克服困難中閃爍出睿智,最終會成為人生的勝利者。
遠見
當頭棒喝:
管理者要既能明察秋毫,又能高瞻遠矚。
禪的故事:
慧忠禪師是慧能門下著名門徒之一,居南陽白崖山香嚴寺四十餘年。戒行精專,名聞海內,與行思、懷讓成禪宗主流。流傳至今的曹洞宗、臨濟宗即源於此。
唐肅宗嘉其行,於761年召見慧忠入見,待以師禮。慧忠禪師向肅宗講述理國治人之精要,肅宗聞之悚然,敕居千佛寺,號曰國師。
大唐帝國鼎盛時期,淨土宗與禪宗並立。有淨土宗的學僧跑來向禪宗大師慧忠國師問法,說:“經書上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有佛性。不知大師是如何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