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享受那一滴“蜂蜜” 1(2 / 3)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都要保持今天早上敲鍾的禪心,將來你的成就會不可限量!”

“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鍾。”敲鍾是一個和尚的必修課。但看似簡單又平常的敲鍾,奕尚禪師卻能用心聆聽,讀懂了敲鍾人的心思意念,發現此人絕非泛泛之輩。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養成恭謹的習慣,不但司鍾,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鍾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繼承奕尚禪師衣缽真傳的森田悟由禪師。

禪說管理:

奕尚禪師不但識人,而從鍾聲裏能聽出一個人的品德,這也由於自己是有禪心的人。諺雲:“有誌沒誌,就看燒火掃地”,“從小一看,到老一半”。森田沙彌雖小,連司鍾時都曉得敬鍾如佛的禪心,難怪長大之後,成為一位禪匠!可見凡事帶幾分禪心,何事不成?

同樣一個撞鍾的小和尚,因為整天撞鍾覺得無聊之極,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而已。後來,主持調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小和尚很不服氣地問:“我撞的鍾難道不準時嗎?不響亮嗎?”老主持耐心地告訴他:“你撞的鍾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鍾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鍾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鍾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現代的管理者應該深思:自己是否具有奕尚禪師的洞察力,能從敲鍾這樣的小事情中發現一個人是不是人才。

阿基勃特是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一名小職員。他有個外號叫“每桶四美元”。這是因為他每次在旅館住宿或書信及收據上簽名時,總要在自己名字的下方認認真真寫上“每桶四美元的標準石油”幾個字。

公司董事長洛克菲勒知道後說:“竟有這樣努力宣揚公司聲譽的職員,我一定要見見他。”於是盛情邀請阿基勃特共進晚餐。多年以後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做了第二任董事長。

人才者得天下,要想得到人才,就得先會識別人才。識別人才的方法之多,數不勝數。但從細微之處來識別一個人的品性才華,無疑是一種準確、快捷且低成本的辦法。因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最能體現人的心靈深處的意誌和自身的修養,而這種心靈深處的東西往往會決定一個人日後的成就有多大。

大而化之、馬馬虎虎是國人的通病,好像、幾乎、似乎、將近、大約、大體、大致、大概等等,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所以,一個在細微之處就能嚴謹認真的人,猶如鶴立雞群,他們對待工作肯定會一絲不苟,而且具有進取心、責任心和榮譽感,加上契而不舍的努力,日後的成就自然非同尋常。

諺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識人的不二法門就要象奕尚禪師那樣,事事留心觀察,時時睜大雙眼,從別人不留意的細微之處來考察、辨別一個人是否是人才。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當頭棒喝: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管理者要身體力行。

禪的故事:

百丈懷海禪師是福建人,為馬祖席下最著名的入室弟子,後住江西百丈山,世稱為百丈禪師。四方禪僧,紛至踏來,席下人才濟濟,如溈山、希運等後來都成為了一代宗師。

懷海禪師對禪宗的一個巨大貢獻就是訂立了著名的禪門清規——《百丈清規》,大力倡導“農禪”的生活。

許多佛教徒認為他這樣做是犯了“戒”律,但百丈禪師不為所動,仍然以身作則,親自帶領徒弟們下地勞動,並且發誓說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但是歲月不饒人,轉眼老禪師到了兩鬢蒼蒼、顫顫巍巍的風燭殘年。雖然體力不支,但他仍然不聽眾人的苦苦勸告,堅持親自下田勞動。

有一個僧人靈機一動,想出一個“好”辦法。他趁老禪師入睡的時候,把老人下地勞動的工具偷走藏了起來,心想這下我們師父就不用再下田了。

老禪師醒來後發現工具不見了,又看到徒弟們麵有喜色,就知道是他們搗的鬼。老禪師也曉得徒弟們是為了他好,但自己訂立的規矩和堅守的信條怎麼能就此打破呢?

老禪師說:“我沒有什麼德行,怎麼敢讓別人養著我呢?” 於是,便以絕食抗議徒弟們的關心,“我既然發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該終生遵守。現在我沒工具下地幹活,違背了誓言,就隻好用絕食來謝罪啦。”

徒弟們一看師父要來真格的啦,慌得不得了,趕緊偷偷把工具又放回去了。

據說百丈懷海禪師在九十四歲時,還與弟子們一起勞動。也許正是老禪師的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老規矩才能一代代傳了下來,直至今日。

禪說管理:

春秋時的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因為聽信了下屬的一麵之辭,致使一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後,李離準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麵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

李離說:“我的官沒有跟下麵的人一起來,我的俸祿也不是與下麵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怎麼能將責任推到下屬身上呢?”。說完,就伏劍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示範的力量是驚人的,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屬必須以身作則。不但要象先人李離那樣勇於替下屬承擔責任,而且要事事為先、嚴格要求自己。

一旦通過表率樹立起在員工中的威望,將會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團隊的整體戰鬥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屬敬佩的領導將使管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