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資本的猛增,劉玉波開展土地、種植、建築等多種經營,仍本著“鑽空檔”術,使其利潤甚豐。現在,估計他的財富約6億美元。
劉耀全擴充市場有高招
劉耀全,祖籍福建省南安,1932年出生。他父親在本世紀初到馬來西亞謀生,後來自己開設酒店。劉耀全在馬來西亞出生,讀完小學和中學後,到澳大利亞攻讀建築學。後因父親身體欠佳,中斷學習回馬來西亞協助父親管理酒店。1971年他父親劉蝶去世,由他接管父業。
劉耀全主管了父親創辦的聯邦酒店後,反複思考怎麼擴大經營,發展業務。他想,自己絕不能當個守業奴,應該成為一個創業者。他明白到父親經過幾十年奮鬥,辦起的聯邦酒店於20世紀60年代屬馬來西亞的第一家豪華酒店,但到20世紀70年代已被後來居上的競爭者所取代,退居為中檔酒店了。劉耀全認真研究了當今的營銷學,發現那些處於各個行業中經營實力較強,市場占有率較高,具有一定優勢地位的企業,選擇競爭訣竅時,首要的著眼點是努力擴大市場容量,這是因為:
自己雖有較強的經營實力,但是激烈競爭的市場形勢不隻是存在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麵,同時也存在著對自己不利的一麵;不隻是同行中的競爭對手,就是那些同行中小廠商也不斷伺機蠶食自己的市場份額。因此,不能自得其樂,必須居安思危,不斷尋求可利用機會。
擴充市場策略,一般有以下幾種:一是吸引新顧客,擴大自己市場容量;二是創造新用途,使自己已擁有的產品(服務)發揮多功能作用;三是擴大經營麵,增加自己產品(服務)的使用量和使用頻數。
根據上述的思路,劉耀全除了重新裝修聯邦酒店,使之煥發新的競爭力外,在20世紀70年代建設了第一座高級購物中心——耀全大廈。接著,又先後創建五家酒店分布在馬來西亞的主要城市和旅遊區,這包括了五星級的公主酒店。為了積蓄今後發展力量,他又以酒店賺來的錢買下多幅有發展前途的土地,光在吉隆坡就有92.9萬平方米的地皮。
在不斷擴充酒店業市場的同時,劉耀全逐步開展收購上市公司行動,他先後控製了上市公司亞太置業、大馬最高的帝國大廈。並向海外市場進軍,以1600萬澳元向日資清水建設收購了悉尼商業中心大樓。這些舉措使劉耀全每每獲得比投資數倍的利潤。因此,他的財富猛增,現有財富約為12億美元。
李木川經營有“廟算”
李木川,祖籍廣東省澄海縣,1926年在中國出生,1932年隨父親從汕頭到泰國謀生,曾一度回中國念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開始自己創業,經過近五十年的奮鬥,成為泰國著名的富豪。1993年去世時,《福布斯》雜誌公布他的家族財富約為30億美元。李木川由白手起家,迅速成為一個大富豪,這與他在經營中善於“廟算”分不開的。
《孫子·計篇》有說:“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不算乎;吾以此觀之,知勝負矣。”什麼是唐算?廟,祖廟。古人在用兵前在祖廟裏舉行儀式,定出計謀,做出決策,稱為廟算。
《孫子》的論述明確指出定計、用計必須注意要先算、多算。所謂先算、多算,就是作決策一定要事先周密思考,深謀遠慮。對戰事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各種估計,並分別提出幾種不同對策,要求控製較多的得勝條件,以己之優勢對敵之劣勢,決策時打有把握之仗,不打無準備之仗。
李木川涉人創業之初,是在湄南河畔從事駁艇運輸業務。由於他勢單力薄,業務發展十分緩慢。但李木川是位勤於思考的年輕人,在中國受過教育,對《孫子》的“廟算”很有體會。他想,處在泰國這樣的一個社會,要從事運輸業必須要有強大競爭力。他還認為,力量的得到不外兩個方麵,一是自身的力量,二是借用他人之力量。他自知自己的力量暫處於微弱,為此必須要借助於他人之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經過一番認真細致的反複“廟算”,並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李木川在20世紀50年代初結識了有實力的泰國軍方將領巴博,然後與他合作,取得了曼穀駁艇的經營控製權。從此,他在河運方麵駁艇業形成了絕對優勢,業務迅速擴大,收入增多。
李木川的河上駁艇運輸業獲得控製權,無疑是借助了軍事強人的力量。當然,巴博也因在這方麵的合作而得到好處。李木川緊緊抓住這個契機,在駁艇運輸業的基礎上,進一步與巴博合作,在大城銀行出現財務困難之時,聯手收購了該銀行的控股權,並進行了改革和重組。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大城銀行業務迅速發展,成為泰國第五大商業銀行。
李木川有了駁艇運輸及大城銀行兩大支柱業務後,乘勝前進,將迅猛增多的利潤擴大再生產。他先後投資暹羅麵粉廠、大城堆棧、泰國廣播電視有限公司、大城人壽保險、京都水泥廠等,財源進一步擴大。
不投資也能賺大錢
1968年,LTV公司是當代紐約證券交易所最熱門的公司。該公司創立於1961年,僅僅7年的曆史,LTV公司就成為全美國最大的15家公司之一。該公司的普通股票由每股20美元漲到每股135美元,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白手起家、靠別人的錢致富的詹姆斯·林。他於1920年出生在一個油田工人家庭裏,幼年喪母。由於艱辛的生活,使他幼小的心靈過早成熟。總認為自己長大了,能打天下。14歲那年,正念初中時,他就棄學偷偷地離開了家,開始了遊蕩的生活。幾年的遊蕩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也開啟了他的智慧。
詹姆斯·林涉世後,想的不是安逸生活,而是創一番事業。沒有資金,把自己惟一的房子買了,加上當兵時的積蓄共3000美元,用這些錢,開了家小電機工程行,起名為林記電氣行。當時的財產隻有一部舊汽車,一間租來的辦公室和他本人。小電氣行的業務隻是外出承攬一些住宅電線架設,收益不大。林注意觀察更大的市場,那就是辦公樓和工業建築的電氣工程,但想擠進去,談何容易。與大工程簽合同,這也是詹姆斯·林夢寐以求的。他很勤勞,每天隻睡幾個小時的覺,時常半夜醒來,發現自己滿腦子都是高明的想法——競爭。詹姆斯·林首先想到的是從裝修成本上尋找突破口,他買到了一些物美價廉的軍用剩餘的電線和其他物資,來降低成本增加自己的利潤。這樣,承攬工程時,報價低於其他公司,因而憑競爭力,拉到了一些非住宅工程合同。這是他在事業上第一次成功的突破。小電氣行,也得以脫穎而出。到1955年,營業額也超過100萬美元。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詹姆斯·林想進一步擴大業務,要辦股份有限公司,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電氣行,去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在當時被認為是異想天開,不予理睬。他沒有氣餒,自己把林記電氣行改為林氏電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並獲準發行80萬普通股票。根據股份有限公司內部股權的規定,允許他個人持有一半的股份,其餘的一半40萬股,以每股2.5美元公開上市,也就是說,如果股票全部售出,就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現金投入。
這時有些金融界的人,正瞪著眼睛看林的笑話。此時,林想的是如何把股票發行出去,他冥思苦想,要打破原來的股票發行辦法,即找到一個方便有效、費用低廉的推銷的方法。
林和他朋友,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一次工業區博覽會上,向來賓們散發公司將發行的股票傳單。此舉果然奏效,在很短時間內,他的40萬股票全部售完,令那些保守的證券商們大吃一驚。林氏股份有限公司,有了自己的發展資金。公司及個人擁有了股權,建立起了全新的高水準的市場信譽。
對詹姆斯·林來說,金錢不過是一個記錄而己,他真正喜愛的還是冒險事業的本身。1965年,他把LTV公司分成了三個獨立公司。每個公司發行自己的股票,母公司LTV企業公司大約擁有各子公司的75%—80%的股票。股票上市後,果然如林所預料的,在投資者搶購的情況下,這三家的股票價格激增,而使母公司的財產迅速地上升,它本身的股票也隨之上漲。
收藏:聚斂財富的一種手段
A類的收藏行為很早就產生了,盡管在人類早期還沒有私有財產的觀念,但已有了私人收藏品,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對個人的裝飾品不僅生前佩帶、收藏,甚至死後也要永遠擁有,用於陪葬。隨著貧富差別及所帶來的影響,人們積累私有財產的欲望開始強烈,富有者的收藏日趨增多,並成為聚財的一種手段。現在,一股收藏熱正在全球各地湧現,方興未艾,大有如火如荼之勢。甚至有人預言,收藏熱將會是繼股票熱之後的又一投資熱點。
人們的收藏品豐富多彩,千奇百怪。從黃金、金銀幣、古錢幣;到外彙兌換券、糧票;從郵票、電話磁卡到旅遊景點門票、月票;從煙標、火花到鑰匙、鍾表;從書畫到石頭,從毛主席像章到舊報紙;等等,無奇不有。
以前人們總認為藝術品、古董等價值高、數量少,隻能被少數人收藏,其實對廣大普通老百姓、資金有限的市民,隻要做個有心人都可收藏,並可使原本是“無價值品”或“低價值品”變成有價值品。無價值品並非無價值,隻是當初人們忽視了它的價值,像煙標、火花、門票、月票、電話磁卡、報紙、鑰匙、鍾表等,人們用完便丟棄了。還有低價值的郵票、錢幣等,當時發行使用時數量較多並不感到稀奇。這些物品時隔幾十年後,會成為稀罕之物。因而無價值或低價值隻是相對而言,每一件收藏品都有其自身的價值,作為社會曆史文化發展的見證,身價會隨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