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小財(1 / 3)

第九章 小財

◆ 商界處處彌漫著風險,潛伏著殺機,商人除精打細算外,還時常實施一些辟邪的手段,以求逢凶化吉,使買賣能順利進行。其中,敬財神就是最常見的手段。無論富人,窮人,還是財緣好的人和發小財的人,都喜歡財神。

◆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常說:“等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候,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錢的價值隻有在有意義的事業中才能得以體現。”在他的眼裏,大財就是小財,小財就是大財。

不小看“微利”

當我國告別了難忘的短缺經濟,狂飆猛進的商界草莽紛鹹明日黃花,我國的企業家們開始看到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大批資金的投入,千辛萬苦的操持,小心翼翼的、嗬護,一年到頭,算盤一撥,也僅有蠅頭小利。

我國正在步入微利時代!

走近微利時代,你別再指望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事,別再指望超速的成長超速的暴利。經過了一出出亂糟糟的鬧劇之後,成熟的企業家們已經開始把穩健經營作為企業的共同追求;

走近微利時代,生意已經做“亮”,你別再指望靠投機取巧可以贏得一本萬利,你也別指望靠坑蒙拐騙賺取本不應屬於你的那份傭金,可持續發展是明智的企業家在創業之初就應做出的必然抉擇;

走近微利時代,一切都開始變得理性而有序,一分一厘的賺取固然艱辛,但細水長流的積累會讓企業的基石更為牢固,企業的生命也因此而久遠。

微利時代斷然拒絕非理性的狂熱與浮躁,它要求企業家既要有非常的熱情投身企業,也要有恒常的冷靜看待利潤;微利時代堅決摒棄花拳繡腿似的表麵功夫,它要求企業家更加深入地研究人性、研究產品,向更加規範的管理要效益,向產品的科技含量要附加值。“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依然是微利時代的不變法則;

微利時代重視每一個細小的商機。以前滿地都是“兔子”,你尚可守株待兔,現在你必須以獵人和鷹一樣的敏銳尋找和把握機會。

但你不要以為微利時代就沒有錢賺,不信去問問,奔馳的利潤從沒有超過百分之五;不信去問沃爾瑪,接受成本的售價賣出了每年一千二百億的大市場;不信去問伊利人,一隻冰淇淋一分錢的利潤硬是撐起了一個龐大的奶業帝國……

隻要你擺正心態、笑對微利,你的企業就會成為新一輪冉冉升起的太陽。

走小額投資踏實致富之路

許多待業與再就業人員一無技術,二缺資金,三沒門路,不知幹什麼好,甚感困惑。其實,隻要開動腦筋、注意觀察、看準商機,走小額投資之路,隻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也是可以賺錢乃至發財致富的。這裏略單數例,也許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修拉鏈燙衣服。有一對下崗夫婦經過細心觀察,發現人們由於不小心將衣、褲、裙、被、包之類物品的拉鏈弄壞了,很難找到修換的地方。於是商定用多年的積蓄,購買了縫紉機、電熨鬥和裁剪等工具,走上街頭,幹起了既修換拉鏈又熨燙衣物的行當。結果生意很紅火,有時甚至應接不暇。每更換一件上衣拉鏈收費5元,換褲裙拉鏈、縫熨褲邊收費3元……他們每天可掙百元上下,扣除管理費、衛生費、攤位費及成本,日純收入大約幾十元,一月下來兩人可淨賺兩三千元。

(2)安裝公用電話。退休工人老王,兩年前,用節省下來的錢安裝了一部電話,向電信部門申辦公用電話。按照電信部門的現行規定,公用電話市內通話每3分鍾收費0.4元,不足3分鍾按3分鍾收費,而與電信部門結算繳費時,則每3分鍾僅繳0.2元;加上長途電話和傳呼,一部公用電話的收入也很可觀。據他講,每月下來都有千兒八百的收入。

(3)擺個書報攤。有位下崗女士,在別人的建議下擺了個小攤售書賣報,此攤全部流動資金也不過三四千元。結果,僅一年光景,她就租了一個小店麵,並增加了租書、錄像帶、光盤等業務,生意愈來愈興隆,收入頗豐。

(4)經營小商品。一對下崗夫婦,一沒“熱門”技術,二無生財之道,三怕投資風險,但又覺得整天呆在家裏,沒有地方來錢不說,還真悶得慌。後來,兩口子決定以手頭僅有的5000元錢做本,從外地批發一些襪子、童裝、玩具之類的小商品來賣。夫妻倆起早貪黑、頂風冒雨地辛勤經營,生意日漸興旺起來,貨攤也越變越大,品種不斷增多,收入自然不菲。

(5)開設麵包作坊。有一下崗工人,專門外出拜師學到了一手烤麵包的技術。回來後買了一台烤麵包箱及相關輔助設備,在一個居民區開了個麵包作坊。開張第一天,25公斤的麵包很快被爭購一空。後來由於麵包質量可靠、鬆軟味佳、價格公道,一傳十,十傳百,居然把作坊周圍甚至幾公裏以外的顧客都吸引了過來,生意相當興盛。

(6)開個家庭文印店。有一待業女青年,買了電腦、打印機和複印機,開辦了“家庭文印店”,專給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打印、複印資料及文稿。萬事開頭難,起初她的客戶很少,可她沒氣餒。由於差錯少、講信用、講質量,她的文印店贏來了不少顧客,一傳十,十傳百,如今她成了大忙人。

當然,小額投資可供選擇的項目遠不止這些,關鍵是能不能轉變就業觀念,善不善於捕捉投資信息,會不會瞄準市場縫隙大膽投資了。

超級富翁怎樣看待財富?

世界首富蓋茨斂財的速度快得驚人,僅用13年的時間就積累了富敵數國的龐大資產,美國的傳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將他神化。比爾·蓋茨常說:“等你有了一億美元的時修,你就明白錢不過是一種符號,簡直毫無意義。錢的價值隻有在有意義的事業中才能得以體現。”蓋茨將他的財富不斷投向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業中。他一次就向華盛頓州立大學捐贈了1200萬美元,同時,又給弗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捐助了100萬美元。蓋茨和他的妻子近5年向社會捐款高達10億美元以上。

對社會如此慷慨大方,對子女他卻異常吝嗇。蓋茨公開宣布:“我不會給我的繼承人留下很多錢,因為我認為這對他們沒有好處。”蓋茨宣稱:當他60歲時,他會將所有的財產貢獻給社會。富家子弟由於在鈔票堆中長大,一輩子不愁吃喝,無憂無慮,容易養成揮金如土、逍遙度日的不良習氣。有一句古話就叫“豪門出敗子”。基於金錢可能對孩子帶來的傷害,蓋茨同當今世界的許多富人一樣遵循“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原則,寧願將錢獻給社會也不願多給一分錢讓孩子去揮霍。

蓋茨的“吝嗇”還表現在一些小事上。有一次,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遲了,以致找不到車位。他的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賓車位。

“噢,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不同意。

“我來付”,他的朋友說。

“那可不是好主意”,蓋茨堅持道,“他們超值收費”。

由於蓋茨的固執,汽車最終沒停放在貴賓車位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將車停在貴賓車位呢?原因很簡單,蓋茨作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大家都知道鹽的妙用,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鹹難咽。哪怕隻是很少的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一個人隻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洛克菲勒也是一位有思想的富翁。早在少年時代他就接受了父親賺錢的啟蒙教育,成年之後更是不擇手段,最終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10億富翁。可是,大量的金錢給他帶來了無窮的困惑。世人罵他是“殘酷奸詐的偽君子”,他的形象為美國人所憎恨和厭惡。他曾經認為自己是一個“除了金錢之外,一無所有的窮人。”麵對一係列由金錢帶來的煩惱,他決定給自己另定目標。

有一天,洛克菲勒非常信任的一個朋友對他說:“你的家產在像大風雪一樣往上翻滾,你必須把它散得比積得還快,要不然,它將壓垮你和你的兒女以及兒女的兒女。”並建議他為了人類的利益,以永久的慈善事業的法人團體的形式,將他的財產作處理。他接受了這位朋友的建議,因為他自己也感受到了一個人“能夠花了錢得到的真正等價物,那就是培養一種情趣,把錢花得可產生持久的效果。”於是他捐資數以億計的財富來支持教育、衛生和科學研究事業,來幫助窮人,來回報社會。

“鑽空檔”經營術

劉玉波,1917年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龍溪鄉。在家鄉讀完私塾小學後,幫助家人務農。十九歲時離鄉背井來到馬來西亞沙巴的山打工謀生。從當雜貨店的小夥計開始,到當伐木工人,後來自己開伐林木,逐步發展成為“木材大王”及有名的富豪。

劉玉波的發跡雖說是艱辛的,但亦是平坦直前的。所謂艱辛,是指他從打工積累資本開始,靠用自己的苦力去幹,一點一滴積聚血汗錢。所謂平坦直前,指他從自己開始開發森林到進行多元經營階段,由於經營得法,節節勝利,心想事成。

劉玉波從廣東到沙巴後,在一間小雜貨店當夥計,不分日夜地苦幹了三年,節衣縮食,才積蓄到幾百元錢,到二十二歲時,他和朋友合夥開設一間小雜貨店。沒幾年時間,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該店被迫關門散夥了。

戰後,劉玉波當伐木工人。20世紀50年代,他開始承包伐木工作,自此,他走上發跡之路。他之所以能自此發跡,主要是善於掌握“鑽空檔”競爭術。

司馬遷的《史記》說:“人取,我舍;人舍,我取。”人舍(棄)我取,或說“鑽空檔”經營,是經營成功的訣竅之一。美國管理專家C.B.桑頓亦認為“鑽空檔”競爭術是當今企業成功的法寶之一。他指出,不追求產業界的時髦課題和流行做法,不盯著熱門生意,自己獨辟蹊徑,避實就虛,往往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劉玉波在馬來西亞已生活了那麼長的時間,他了解到當地森林資源極為豐富,而在20世紀60年代之初,該國經濟仍十分落後,有資本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經商和辦工業,隻有極少人投資開伐木材。劉玉波想,工業的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木材,這正是一個“鑽空檔”機會。於是,他向沙巴州政府申請伐木權,自行開發森林,並自設鋸木廠。經過十來年的經營,劉玉波春風得意,他迅速發展伐木業,共擁有七百多輛重型拖拉機,四百多輛拖木車,六百多輛其他有關車輛,成為沙巴的“木材大王”。到1979年,成為全馬來西亞最高的納稅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