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小財(3 / 3)

收藏可分為興趣收藏和投資收藏兩種。現在,更多的收藏者已不僅僅停留在興趣收藏上,除了欣賞、研究等目的外,而是將收藏當做了一種保值、增值的手段。世界各國的收藏者和研究者從不諱言收藏的保值增值功能,有經驗的國際投資人士一致公認藝術收藏品、房地產、股票是第一流的投資方向。藝術品的價值如同黃金,世界公認而且世界流通,同時藝術收藏品因其不可再生性和稀少性而隻漲不跌,穩定增值。甚至由於藝術品收藏帶來高額利潤而導致某些人鋌而走險,販賣走私,屢禁不止。凡是具有國際行情、完美藝術成就、有時代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均具有可觀的保值、增值功能。

收藏金幣,既可觀賞,又可低價買進,高價拋出,或是在發行時買進,在進入二級流通市場時拋出,這樣可以賺一個差價。把金飾品當做裝飾品,既能裝飾美化生活,在急需資金時又能到中國人民銀行的金銀收兌處換成現金,或到有關機構去抵押、典當。不少市民將金幣和金飾品作為投資工具,作為投資股票、債券、外彙、儲蓄和各種實質資產的一種補充手段。小康家庭在資金許可的情況下,購一點黃金,有備無患,心中不慌,也許在意外情況下,它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和收獲。

善於以“”生“財”的楊瀾

楊瀾,1968年生於北京,原籍江蘇丹陽。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係畢業。1990年2月中央電視台公開招考主持人,她在上千名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開始主持"SE大綜藝”節目。“正大綜藝”是一個國際性交流節目,收視率一直很高。楊瀾以獨到的清新、歡快、詼諧的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趙忠祥的默契配合,使她贏得了幾乎所有的觀眾。自此,楊瀾成為了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節目主持人之一。

1994年,楊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國際傳媒專業。在這一段時間裏,楊瀾並沒有因學業的繁忙而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1996年初,楊瀾引起了美國媒體的關注並被美國媒體廣泛報道。在被《紐約時報》頭版報道後,又被《新聞周刊》大篇幅報道。在異國他鄉有了知名度後,楊瀾又迎來了自己學業上的豐收,1996年5月,她以全優成績畢業,並獲得了碩士學位。與此同時,國內的榮譽又向她拋丁過來。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委員會主辦的首屆全國廣播電視“百優雙十佳”節目主持人金話筒評選中,楊瀾榮獲“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稱號和金話筒獎。在成功麵前,楊瀾又一次發起了衝擊。1996年夏,楊瀾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數次獲得普利策獎的製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製作導演了《2000年那一班》兩小時紀錄片,該片在哥倫比亞電視網晚7點黃金檔向全美播出,創下了亞洲主持人進入美國主流媒體之先河,並獲評論界好評。

在1996年,楊瀾還被選人英國《大英百科全書名人錄》。同年,她與上海東方電視台聯合製作的《楊瀾視線》節目在全國52個省、市電視台成功發行,收視率在各地文藝節目中均獲得不俗成績。

1997年1月,楊瀾出版了散文集《憑海臨風》,銷量一舉突破50萬冊。

楊瀾是一個善於學習,不斷進取的人。她現在已成為一位不斷積累,以“才”生“財”,以“小財”生“大財”的成功人士。

樂觀:必不可少的EQ

一項研究請大專生考慮下列假設性問題:你設定的學期目標是80分,一周前第一次月考成績(占總成績30%)發下來了,你得了60分。你會怎麼做?每個人的做法因心態而異。最樂觀的學生決定要更用功,並想到各種補救的方法。次樂觀的學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比較沒有實踐的毅力。最悲觀的學生則根本宣布放棄,一蹶不振。上麵的問題其實也不完全是假設性的。上述研究是由堪塞薩斯州大學心理學家史耐德(C.R.Snyder)主持的,他研究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其心態是否樂觀有決定性的關係,甚至比傳統認為最具預測效果的入學測驗更準確(入學測驗與IQ很有關係)。也就是說就智能相當的學生做比較,情感能力影響其表現甚巨。

史耐德的解釋是:“樂觀的學生會製定較高的目標,並知道如何努力去達成。比較智能相當的學生後會發現,影響其學業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心態是否樂觀。”

古希臘有一則引人深思的神話,說古希臘公主潘朵拉因美貌遭神嫉,故意送給她一個神秘的盒子,叮囑她絕不可打開。一旦潘朵拉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掀起盒子一角偷窺,從此釋出人世的一切苦難:疾病、痛苦、瘋狂。所幸一個好心的神祗助她及時蓋上盒子,才沒有放走讓人類得以忍受一切痛苦的良藥:希望。現代研究人員發現,希望不隻是痛苦時的慰藉,在生活中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學業或事業,在各領域都能讓人更占優勢。希望的意義不隻是樂觀的心態,據史耐德的定義,希望是“相信自己具有達成目標的意誌力與方法,不管目標是什麼”。

當然每個人的自信程度都不相同。有些人自信總能擺脫困境,解決難題,有些人則懷疑自己沒有達成目標的精力、能力或方法。史耐德發現高度樂觀的人具備若幹共同特質:較能自我激勵,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遭遇困境時能自我安慰,知所變通,能將艱巨的任務分解成容易解決的小部分。

從EQ的角度來看,樂觀意指麵對挑戰或挫折時不會滿腹焦慮、抱持失敗主義或意誌消沉,這種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較少出現沮喪、焦慮或情感不適應等問題。

麥特·畢昂迪(MartBiondi)是美國知名遊泳選手,1988年代表美國參加奧運會,被認為極有希望繼1972年馬克·史必茲(MarkSpitz)之後奪得七項金牌。但畢昂迪在第一項200米自由式竟落居第三,第二項100米蝶式原本領先,到最後一米硬是被第二名超了過去。

各報都以為兩度失金將影響畢昂迪後續的表現,沒想到他在後五項竟連連奪冠。隻有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沙裏曼(MartiSeligman)對這項轉變不感意外,因為他在同一年稍早曾為畢昂迪做過樂觀影響的實驗。實驗方式是在一次表演後,故意請教練告訴畢昂迪他的表現不佳(事實上很不錯),接著請畢昂迪稍作休息再試一次,結果更加出色。參與同一實驗的其他隊友都因此影響演出成績。

所謂樂觀是指麵臨挫折仍堅信情勢必會好轉。從EQ的角度來看,樂觀是讓困境中的人不致流於冷漠、無力感、沮喪的一種心態。樂觀也和自信一樣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當然,你的樂觀必須是務實的,太天真的樂觀可能導致可悲的後果)。

沙裏曼將樂觀定義在對成敗的解釋上;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結果反而能轉敗為勝。悲觀的人則把失敗歸諸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不同的解釋對人生的抉擇造成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樂觀的人在求職失敗時多半會積極地擬定下一步計劃或尋求協助,亦即視求職的挫折為可補救的。反之,悲觀的人認為已無力可回天,也就不思解決之道,亦即將挫折歸咎於本身恒久的缺陷。

樂觀與信心一樣可預測學業成績。沙裏曼曾以1984年度賓州大學500名新生為對象做樂觀測試,發現測試成績比入學考試或高中成績更能準確預測第一年成績。沙裏曼指出:“入學考測量的是能力,從每個人解釋成敗的角度則可看出他是否容易放棄。一定程度的能力加上不畏挫折的心態才能成功,動機是入學考試測不出的,而要預測一個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他是否能愈挫愈勇。以智力相當的人而言,實際成就不僅與才能有關,同時也與承受失敗的能力有關。”

沙裏曼研究過大都會保險的業務員,結果充分說明樂觀心態激勵人心的重要性。不管在什麼行業,微笑接受拒絕都是銷售員的要件,更何況是被拒絕的幾率絕高的保險業務員,這也是為什麼保險業務員前三年辭職的比例高達四分之三。沙裏曼研究發現個性樂觀的人前兩年的銷售成績比悲觀者高出37%,後者第一年辭職的比例是前者的兩倍。

後來,沙裏曼更說服大都會破例進用一批新人,這批人的特質是樂觀測試成績很高,但傳統的求職考試沒有過關(傳統考試的題目是以實際業績優異的銷售員為範例設計的)。結果這批人第一年業績比悲觀型超出21%,第二年更超出57%。

樂觀心態對銷售成績的影響正說明了這種ECl的本質。對業務員而言,每一次被拒絕都是一次小挫折,其因應方式便攸關個人是否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嚐試。一次一次地被拒必然會打擊士氣,讓人覺得拿起話筒拜訪客戶愈來愈艱難。生性悲觀的人尤其難以承受,可能在心裏告訴自己,“這一行我走不通,一張保單也別想賣出去”,這樣的心態必然會導致消極灰心,甚至沮喪。反之,樂觀的人會告訴自己,“可能我的方法不對”或是“不過是碰到一個情緒不佳的客戶”。樂觀的人能從自己以外找到失敗的因素,因而能嚐試新的方法。悲觀的心態泯滅希望,樂觀者則能激發希望。

樂觀與悲觀可能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天性也是可以改變的。樂觀與希望都可學習而得,正如絕望與無力也可能慢慢養成。樂觀與希望其實都是建立在心理學家所謂的能力感(self—efficacy)上,亦即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任何一種能力的提升都有助於培養能力感,使你更願意冒險與追求挑戰,而一旦克服挑戰便更增能力感。這樣的心態能使你既有的能力做最大的發揮,缺少的能力也會努力去培養。

史丹福心理學教授艾伯特·班度拉(AlbertBandura)對能力感頗有研究。他說:“一個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響。能力並不是固定產生,能發揮到何種程度有極大的彈性。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