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財(3 / 3)

“經營之神”王永慶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素有“經營之神”的美譽,而使他成為“經營之神”的“神”就是他的“三才”經營理念和九大經營絕招。

(1)成功的最大原動力。王永慶和千千萬萬白手起家主人翁的故事一樣,是受窮困滋味的逼迫。他說:“企業的經營都應摒除一切惰性與雜念,從本身開始,痛下一番心理建設功夫,忠實地從艱難的、根本的、比較乏味的管理問題著手,逐步引導企業走向合理化經營的坦途,舍此之外,別無他途。”

(2)王永慶的“三才”:求才、用才、育才。王永慶堅持人才管理上的三要素:一是要刻苦耐勞,不畏艱難,在體力的磨煉中注入精神意誌。二要有知識,有從學校教育中培養的明智的頭腦,懂得事物的原理,從工作中積累處理事務的思考能力。三是要有經驗。從腳踏實地、刻苦耐勞的磨煉獲得心得。王永慶說:“在台塑企業內,沒有所謂的空降部隊,要能令部下服氣就必須從基層做起。”

(3)王永慶的名言:“一勤天下無難事。”王永慶說:“要經常警惕自己,稍一鬆懈就會導致衰退,經常要有富不過三代的警覺。”有了這種危機意識,便能常常以勤儉來做事,這也是台塑企業一直堅持的經營觀念。

這就是王永慶的三大經營觀念。

所謂九大經營絕招:

(1)“隻求根本,不問結果”,即求本精神。王永慶在企業經營中,從不著眼於“該賺多少”或“賺了多少”,而隻是著重管理紮根工作的追求。王永慶認為,企業的經營和樹有細根一樣,必須從容易忽略的根源處著手,才能理出頭緒,使事務的管理趨於合理化。他認為細節的問題關係重大,要搞好管理,一定要從細微之處著手,這才是根本的作法。

(2)對人才的使用注重適才適能。對職工的要求公正無私,完全看個人的能力,以實際工作成效作為考核標準。這是台塑人才主義和用人的原則之一。第二個原則是適才適能,因才應用。王永慶說:“如有不適,則予迅速遷調,使其發揮所長,以免貽誤公務與埋沒人才。”

(3)對員工的培養和訓練。台塑把公司內的人員,看成是公司的財產,都加以很好的培養和訓練,從而提高公司的發展實力。

(4)壓力管理。讓企業有壓迫感,這是王永慶的壓力管理重要一步。企業有一種壓迫感,他們就不滿足於現狀,這種在工作上的認識是企業必須的適度的壓力,可激發潛能,使工作獲得更好的表現。

(5)在實行壓力管理的同時,注意實行獎勵管理。台塑的獎金分年終獎與改善獎金,還有行政獎勵、獎狀,以及刊載台塑企業雜誌等精神的獎勵。為台塑推行一加一等於三的績效獎金製度,把公司的最重要的資源——人力,發揮到最大效用。

(6)堅持客戶至上。王永慶說:“什麼是市場?客戶就是市場!不掌握客戶,就沒有市場。”為此,台塑盡力做到滿足客戶的四條件。王永慶說:“第一,價錢要公道,甚至在競爭的市場中要配合客戶的需要,壓低價格供應。第二,品質要符合水準,而且確保穩定。第三,交貨期要準確。第四,服務必須周到。以上四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行。”

(7)製定管理製度。王永慶說:“企業規模越大,管理越困難,如果沒有嚴密的組織和分層負責的管理製度,作為規範一切的人、事、物運用的準繩,據以徹底執行,其前途是非常危險的”。

(8)“推”與“拉”的行銷管理藝術。“推”就是由推銷員把產品推銷出去,而“拉”的方法就是利用廣告激起顧客的購買欲,把顧客拉到購買點上來購買。這一推一拉構成了行銷的全部活動內容,而行銷活動是企業的最終目標,也是逼迫式的管理。

(9)最佳搭檔。王永慶的胞弟王永在,與王永慶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的處世待人哲學。王永在個性平和,在職工心目中,他雖然也是脾氣火爆,但卻較能體會員工的感覺。比起王永慶的“固執”性格,王永在處理事情的“圓融”技巧,正好可彌補王永慶的不足,也因此,許多曾與台塑王氏昆仲有過交往的台灣當局官員認為,兩個兄弟各有所長,“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無疑是最佳的搭配。也許這是台塑成功的又一秘密。

王永慶的台塑企業既不屬於日本式的管理模式,也不一味追隨美國式管理。正如王永慶所說:“管理無所謂哪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有效,一切事務皆合理化。”這種合理化的經營模式,在台塑企業中就像呼吸空氣一樣的自然,每一事情都按照這個原則去推動。

“非常”理財

近年,“非常”這個詞變得非常流行,“非常男女”、“非常愛情”、“非常離婚”、“非常寶貝”、“非常娛樂”、“非常賺錢”、“非常財富”,如此等等,於是,在人群中,“非常理財”便理所當然地變成了一種時尚。

前幾年有的人聽說別人做生意賺錢,於是便忙著租房子開店,最終由於缺乏市場調查賠了錢;證券市場本來是個投資的機會,有人鑽證券市場製度還不健全的空子上市投機,一夜之間便“富”了起來,等到國家開始整治時,他隻落了個人財兩空的下場;有的企業家對網絡了解甚少卻趕時髦投資網絡,當網絡的泡沫散盡時,才發現自己的資金隻是替他人做了“嫁衣”。

“非常理財”到底是生財還是破財?

應當說“非常理財”本身並不“非常”。盡管許多人一聽說哪種理財方式可以“非常致富”,即是平日裏連一根冰棒都舍不得買的人,也摩拳擦掌地爭著吵著要用“非常理財”來“非常”一把自己的錢袋。“非常”隻不過是人們渴望從平常人群平常生活中脫穎而出的渴望而已。

美國亞特蘭大市場研究所所長思坦勒在對近二十年中湧現的百萬富翁做了專門研究後,意味深長地說:“他們中靠運氣和遺產致富的人已不多見,而絕大多數人的發家致富完全是建立在勇於進取、發奮創新,嚴於律己和勤儉節約的基礎上。”

1994年11月,當49歲的克魯茲和妻子發現自己的積蓄已超過100萬美元時,心情激動的夫婦倆僅買了兩包非常普通的爆米花慶祝,這也是他倆能夠從工薪階層躍升為百萬富翁的秘密。他倆在日常生活中精打細算地節約,開最便宜的車,租最廉價的房,到有打折的商店裏購物,在工作時以價格實惠的快餐漢堡包為午餐,等等,節約下自己收入的60%。他們將每月省下的125美元分別購買了5種投資債券。8年如一日地勤儉節約和長期投資,終於給他們帶來了非常豐厚的回報。

並不是說“非常理財”就不好,但“非常理財”畢竟要非常的財力和非常的知識、非常的精神意誌。從來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隨便“非常”的。因此,就“非常理財”這一時髦的理財方式而言,無論有多少“非常”的刺激,有多少“非常”的快樂,每一個參與者和觀看者若能多一份平常心,也許能使我們的財富更多一些、心情更舒暢一些。理財真的無“非常”。

你有多少財可理?

一輩子不知道自己的錢財進出情形,而除非你是億萬富翁,並有專人替你理財,否則這樣的不清楚遲早會帶來麻煩,甚至災難。在進行理財前,有必要先弄清楚你有多少財好理,也就是說,你有必要知道你有多少資產有多少負債資產扣除負債後,還剩多少。這些剩下來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資產,叫做淨資產netasset;它的價值,叫做淨值netwonh。

所以,理財的第一步,是算清楚淨值。最好每年都做一次健康檢查,並為自己設定淨值的增長目標,如每年增長5%。同時,把負債置於控製之下,不要讓它成為脫韁的野馬。

一般而言,淨值越多,所需要的壽險、意外險保障的絕對金額相應加大,相對比例就可以減少一些。投保一般壽險、意外險的原

則是:適度保障就行,沒有必要買過多的保險。而投保具有投資性質的壽險險種,因其同時具有投資和保障的功能,則另當別論。算淨值並不困難,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資產負債表來計算,即列出你的所有資產和負債,並分別算出它們的總值;資產總值減去負債總值,剩下的就是你的淨值。

一般而言,多數人的個人資產淨值的百分比要比投資性資產淨值的百分比高得多,如果你的百分比低於20%,是偏低;高於50%,則偏高,可以考慮利用淨值再借貸。

若你希望淨值增加,下麵有幾種選擇可供你參考:

(1)為你的投資尋求更高的報酬率,讓你投資能有增長。提高投資報酬率可以通過:增加投資的知識,多認識幾種投資工具,多花一些時間管理投資,找投資顧問來幫你管理大額投資。

(2)每年從你的工作所得中挪出更多的錢用子投資。這可以通過減少日常開銷或節稅規劃等來達到。

(3)減少負債。如果你有房屋貸款或其他分期付款償還在即,設法加速清償這些債務,可以省下一筆可觀的利息支出,並增加你的淨值。

根據了解這些做法的人的經驗,如果上述方法都能做到,每年應該可以增加15%的淨值。以這樣的增長率,五年可以使淨值加倍,十年則變成4倍,相當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