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群vs.國家/市場
國家、市場與個人之間的交易並不容易。國家和市場對於權利義務的劃分意見不同,個人又抱怨這兩者要得太多,又給得太少。很多時候,個人遭到市場的剝削,而國家不但不保護個人,反而還用軍隊、警察和官僚施加迫害。沒人想得到,這種互動本身就有不少問題,更公然抵觸過去世世代代的社會運作方式,竟然還是能夠成功。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人類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預設自己屬於社群。但僅僅過了兩個世紀,我們就成了互相疏遠的個人。這可以說是文化力量的最佳證明。
到了現代,核心家庭並未完全消失,雖然被政府和市場取代了大部分的經濟和政治作用,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情感功能。一般來說,人們還是認為現代家庭可以滿足人類最親密的需求,這是國家和市場(到目前為止)無法提供的。然而,就算在這一塊,家庭也開始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幹預。市場在人類戀愛和婚姻方麵的影響越來越大。過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現在則交給市場幫忙,先定下我們對戀愛和婚姻的理想,再把這些生活提供給我們——而且當然要收費。在過去,男女約會是在家庭的客廳,有金錢往來的話,是由一方的父親交到另一方父親手中。但到了現在,約會是在酒吧或咖啡館,金錢則是從這對戀人手上交給服務生。而且,為了這場約會,甚至還有更多錢是直接轉賬,轉給服裝設計師、健身房老板、營養師、美容師和整形外科醫生,早在我們抵達咖啡館之前,這些人就會想盡辦法讓我們無限逼近市場對美的理想。
國家同樣也越來越介入家庭關係,特別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現在,父母有義務送孩子接受國家教育。如果父母特別愛辱罵孩子或對他們暴力相向,這樣的父母就可能被國家限製權利。如有必要,國家甚至可以把父母關起來,將孩子送到寄養家庭。一直到不久前,如果有人說家長不得毆打或侮辱小孩,否則國家應該介入,都還會被當成笑話,認為這萬不可行。在過去大多數社會中,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尊親敬長可說是最高法則,父母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就算是要冷血弑嬰、販子/女為奴,或是把女兒嫁給年紀大她們兩倍的男人,人們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到了現在,父母的權威可說大不如前。年輕人越來越不需要聽從長輩的意見,而一旦孩子的人生出了任何問題,似乎看來總是可以怪在父母頭上。
想象的社群
正如同核心家庭,隻要社群的情感功能還沒有完全被取代,就不會從現代世界消失。過去社群的物質功能,現在已經大部分由市場和國家接手,但在部落情誼、同舟共濟這些情感上還有待努力。
市場和國家要增強這些情感麵,靠的就是塑造“想象的社群”(imagined communities,另譯“想象的共同體”),納入的人數可能達到數百萬之巨,而且是專為國家或商業需求量身打造。所謂想象的社群,指的是雖然成員並不真正認識彼此,卻想象大家都是同一夥的。這樣的社群概念曆史悠久,並不是到了現代才乍然出現。數千年來,王國、帝國和教會早就擔任了這種想象社群的角色。例如在古代中國,數千萬人都認為全國就是一家人,而皇帝就是父親。在中世紀,數百萬虔誠的穆斯林也想象著整個伊斯蘭社會就是一個家庭,彼此都是兄弟姐妹。然而,縱觀曆史,這種想象的社群力量有限,比不上每個人身邊幾十個熟人所結合成的密切社群。密切社群能夠滿足成員的情感需求,而且對每個人的生存和福祉都至關重要。然而,密切社群在過去兩世紀間迅速衰微,開始由想象社群填補這種情感上的空缺。
現代所興起的兩大想象社群,就是“民族”和“消費大眾”。所謂民族,是國家的想象社群。而所謂消費大眾,則是市場的想象社群。我們說這些社群屬於“想象”,是因為過去的村落社群都是成員彼此熟識,但現代不論民族或市場,成員都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彼此熟悉。任何一個德國人,都不可能真正認識所謂德意誌民族的8000萬人;歐洲共同市場的5億人口,也不可能都互相認識(歐洲共同市場後來發展成歐洲共同體,最後形成今日的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