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理論的真實性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證實,當時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就曾用猴子的發展做過實驗。他在幼猴出生後幾小時,就把它們和母猴分開,各自關在獨立的籠子裏,由兩隻假母猴來負責哺育。每個籠子有兩隻假母猴,一隻使用鐵絲材質,上麵有可供幼猴吸吮的奶瓶;另一隻使用木材,再鋪上布,模仿真實母猴的樣貌,但除此之外無法提供幼猴任何實質幫助。這樣一來,理論上幼猴似乎應該會依附著提供食物營養的金屬猴,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的布猴。
但沒想到,幼猴顯然比較愛的是布猴,多半時間都緊抱不放。如果兩隻假猴子放得夠近,幼猴甚至是緊抱著布猴,隻是把頭伸去金屬猴那邊吸奶。哈洛猜想,可能是因為鐵絲太冷,幼猴不喜歡,所以他還為金屬猴加裝了一個電燈泡,讓金屬猴有了體溫。然而,除了真的非常小的幼猴之外,大多數猴子選擇的仍然是布猴。
追蹤研究發現,這些猴子孤兒雖然得到了所有必需的營養,長大之後卻有嚴重的情緒失調。它們無法融入猴群的社會,與其他猴子溝通有問題,而且一直高度焦慮、具有高侵略性。結論顯而易見:除了物質需求之外,猴子必然還有種種心理需求和欲望,如果未能滿足這些需求,就會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許多研究都證實這項結論不僅適用於猴子,對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也同樣適用。但在目前,數百萬的家禽家畜與哈洛的猴子處於同樣的水深火熱之中,飼養者常常將幼崽與母親分開,單獨飼養。{102}
如果將所有數字加總,全球隨時都有數十億隻家禽家畜就像活在工廠生產線上,而每年宰殺總數更達到百億。采用工業化的禽畜飼養方式後,農業生產量和人類糧食儲備量大幅增長。像這種工業化的畜牧業,再加上農作物種植的機械化,就成了整個現代社會經濟秩序的基礎。在農業工業化之前,農地和農場生產的食物大部分都得“浪費”在供給農民和農場上的動物食用,隻剩下一小部分能供給其他工匠、教師、神職人員和官僚。因此在當時,農民在幾乎所有的社會裏都占了總人口九成以上。隨著農業工業化,隻需要越來越少的農民數量,就足以養活越來越多的辦公或工廠人口。例如現在的美國,隻有2%的人口以農業為生,{103}但僅僅就是這2%,不僅養活了整個美國的人口,還有剩餘糧食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農業工業化,就不會有足夠的人力來辦公思考和從事工廠勞動,也就不可能有都市裏的工業革命。
正是因為農業釋放出了數十億的人力,由工廠和辦公室吸納,才開始像雪崩一樣有各種新產品傾瀉而出。比起以前,人類生產出更多鋼鐵,製作出更多服裝,興建出更多建築,還製造出令人瞠目結舌、超出想象的各種產品,像是燈泡、手機、數碼相機和洗碗機。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了需求。也是因為如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問題:誰要來買這些產品?
血拚的年代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斷提高產量,很像是鯊魚,如果不一直遊動就會窒息。然而,光是生產還不夠。生產出來之後,還得有人買,否則業者或投資人都得關門大吉。為了避免這種災難,確保不管什麼新產品都有人買賬,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
有史以來,人類的生活多半頗為困窘,因此“節儉”就成了過去所高喊的口號,像是清教徒或斯巴達人,都以簡樸律己而聞名。所以,如果是正直的人,就該避免奢侈、從來不浪費食物,褲子破了該縫縫補補,而不是去買條新的。隻有王公貴族,才能公然把這種價值觀拋在一旁,無所顧忌地炫耀他們的財富。
然而,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是在所不惜。在這裏,節儉就像是一種該趕快治療的疾病。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鼓勵消費倫理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像是我本人最愛的早餐穀片,製造商是以色列的泰爾瑪(Telma),它的盒子背麵就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