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工業的巨輪(2)(1 / 3)

輸送帶上的生命

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種種能源和原料,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價格低廉。結果就是人類的生產力有了爆炸性的發展。首先引爆、影響也最深的就是農業。一般情況下,我們想到工業革命,腦中浮現的畫麵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著煙的煙囪,或者是一群煤礦工人汗流浹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業革命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在於它就是第二次的農業革命。

過去兩百年間,工業化生產成了農業的支柱。過去得靠肌肉力量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現在都由像是曳引機之類的機器接手。由於有了化學肥料、工業殺蟲劑和各種激素及藥物,無論是農地還是家禽家畜的產量都大幅躍進。而有了冰箱、船舶和飛機之後,各種農產品能夠保存長達數個月,而且也能快速、廉價地運送到世界的另一頭。歐洲人開始能夠大啖新鮮美味的阿根廷牛肉和日本壽司。

機械化不隻是機器的事,連植物和動物也同樣遭到機械化。差不多就是在以人為本的宗教將智人提升到神的地位的時候,各種農場上的動物已經不再被視為活生生、能夠感受到痛苦的生物,而是被視為機器一般對待。時至今日,這些動物常常是在像工廠一樣的地方被大規模製造,它們的身體被依照產業的需求來形塑。這些動物的一生就像是巨大生產線的齒輪,決定它們生命長短及質量的,就隻是各種商業組織的利潤和虧損。雖然業界讓它們存活、吃得飽、維持基本健康,但卻對它們的社會和心理需求毫不關心(除非直接影響到了生產)。

舉例來說,蛋雞其實也有各種行為和心理需求,它們天生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偵察四周的環境,到處瞧瞧啄啄,確認彼此的社會階層、築巢還有理理毛。然而,雞蛋業者往往是將這些蛋雞關在極小的雞舍裏,一個籠子就塞了四隻蛋雞,每隻的活動空間大概就是22厘米乘25厘米左右。雖然這些雞有足夠的食物,但卻沒辦法宣告自己的領域、築巢,或完成它們天生想做的活動。事實上,這些籠子實在太小,裏麵的雞甚至無法拍翅膀,也無法完全站立抬頭。

豬的智商和好奇心在哺乳動物裏數一數二,可能隻低於巨猿。然而,在工業化的養豬場裏,母豬被關在小隔間裏,甚至連轉身都做不到,更別提要散步或四處覓食了。這些母豬就被這樣沒日沒夜關上四星期,生下小豬,但小豬立刻被帶走養肥待宰,而母豬又得帶去懷孕,準備再生下一批小豬。

許多奶牛在短暫的一生裏,也是都活在一個小隔間裏;不管是站還是坐或臥,都與自己的尿液和糞便為伍。它們麵前有一套機器會供給他們食物、激素和藥物,身後另一套機器則是每幾個小時會來為它們擠奶。至於位於中間的牛呢?在業者眼中,大概就隻是一張會吃原料的嘴,再加上會生產商品的乳房而已。這些活生生的生物其實內心情感世界都十分複雜,如果把它們當機器一樣對待,不僅會造成身體不適,也會讓它們有很大的社會壓力和心理挫折。{101}

大西洋奴隸貿易並非出於對非洲人的仇恨,而現代畜牧業也同樣不是出於對動物的仇恨。這兩者背後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大多數人,在生產或是消費各種奶、蛋、肉類的時候,都很少想到提供這些食物的雞、牛或豬。就算有些人真的想過,也常認為這些動物真的和機器沒什麼兩樣,沒有感覺、沒有情緒,並不會感受到痛苦。但諷刺的是,正是那些製造了擠奶器和集蛋器的科學,最近也赤裸裸指出這些哺乳動物和鳥類同樣有複雜的感覺和情緒。它們不僅能感受到生理上的痛苦,也同樣能感受到心理情緒上的痛苦。

演化心理學認為,家禽家畜的情感和社交需求還是源自野外,是因應當時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而形成。例如,野生的母牛必須知道怎樣和其他母牛或公牛建立緊密的關係,否則就不可能生存和繁衍後代。而為了學習必要的技能,演化就會在小牛(以及所有社交性哺乳動物的幼崽)的心理植入強烈想要玩耍的欲望,這正是哺乳動物學習社交行為的管道。此外,小牛還有另一股更強大的欲望,就是不能和母親分開,畢竟當初在野外,母牛的奶水和照顧是生存的關鍵。

但像現在,奶農在小母牛一生下來不久,就把它隔到另一個隔間裏,與母牛分開,給它提供食物、水和抵抗各種疾病的藥物,等到它發育成熟,再用公牛的精子讓它懷孕產乳。這麼一來會如何?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小牛確實不再需要為了生存或繁衍而和母親相處,也不用和同伴玩樂。但從主觀的角度來看,小牛仍然會有一股強大的衝動,想要和母親在一起,想和其他小牛玩。這些衝動無法滿足,就會讓它十分痛苦。這是演化心理學的基本道理:過去在野外形成的種種需求,就算現在已經不是生存和繁殖所必要,仍然會持續造成主觀的感受。工業化農業的悲劇在於,它一味強調動物的客觀需求,卻忽略了它們的主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