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人擔心我們會耗盡所有能源?為什麼他們擔心我們用完所有化石燃料之後,會有一場大災難?顯然,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如果與太陽任何一天放射出的能量相比,全球所有化石燃料所儲存的能源簡直是微不足道。太陽的能量隻有一小部分會到達地球,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就已經高達每年3766800艾焦(焦耳是能量單位,在地心引力下將一顆小蘋果抬升一米,所需的能量就是一焦耳;至於艾焦則是1018焦耳,這可是很多很多顆蘋果。){96}全球所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隻能保留大約3000艾焦的能量。{97}現在人類所有活動和產業每年約消耗500艾焦,而地球隻要大約短短90分鍾,就能從太陽接收到這麼多能量。{98}而且,這還隻是太陽能而已。我們還有其他巨大的能量來源,像是核能、像是引力。引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因為地球受到月球吸引而成的潮汐作用。
在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能源市場幾乎完全隻能靠植物。這就像是住在一個容量每年3000艾焦的水庫旁邊,想辦法盡可能多抽一點水出來。然而,這裏有個明確的總容量。但到了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發現能用的能源不是一個水庫,而是一整片海洋,容量可能有幾千億艾焦。我們唯一需要的,隻是個更好的抽水泵罷了。
學習如何有效駕馭和轉換能量之後,也解決了另一個阻礙經濟成長的問題:原料短缺。等到人類找出方法駕馭大量而又廉價的能源之後,就開始能夠取得過去無法使用的原料(像是在西伯利亞荒原采集鐵礦),或者從越來越遠的地方將原料運來(像是從澳大利亞將羊毛運到英國的紡織廠)。同時,科學上的突破也讓人類能夠發明全新的原料(像是塑料),或是發現先前未知的天然原料(像是矽和鋁)。
化學家一直要到19世紀20年代才發現鋁這種金屬,但當時要從礦石中分離出鋁非常困難,而且昂貴。於是,有幾十年間,鋁的價值甚至比黃金還要高得多。在19世紀60年代,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還會用鋁質餐具來宴請最尊貴的客人,至於那些二等的客人,就隻能用黃金的刀叉來湊合湊合。{99}但到了19世紀末,化學家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夠大量、廉價提煉鋁,目前全球的鋁生產量達到每年3000萬噸。如果拿破侖三世聽說這些屬民的後代居然拿鋁做成拋棄式的鋁箔,用來包三明治、帶剩菜,用完就丟,想必是大驚失色。
兩千年前,地中海盆地的人如果屬於幹性膚質,就會在手上抹橄欖油。而今天人們抹的是護手霜。我在附近一家店裏隨便買了一支簡單的現代護手霜,裏麵的成分如下:
去離子水、硬脂酸、甘油、辛酸/癸酸三酸甘油酯、丙二醇、肉豆蔻酸異丙酯、人參根提取物、香料、鯨蠟醇、三乙醇胺、矽靈、熊果葉萃取、抗壞血酸磷酸鎂、咪唑烷基脲、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樟腦、對羥基苯甲酸丙酯、羥基異己基3–環己基甲醛、羥基香茅醛、芳樟醇、丁苯基甲基丙醛、香茅醛、苧烯、香葉醇。
以上幾乎所有的成分,都是在過去兩世紀間才發明或發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遭到封鎖,造成原物料嚴重短缺,可做成爆炸物的硝石更是奇缺無比。德國本身並不產硝石,當時最大的硝石產地在智利和印度。雖然用氨來取代硝石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但當時要生產氨的成本還非常高。可以說德國人走運,他們的同胞:一位名為弗裏茨·哈伯(Fritz Haber)的猶太化學家在1908年發現了一套技術,幾乎隻要用空氣就能製備出氨。等到戰爭爆發,德國人已經將哈伯的發現投入工業生產,隻要靠著空氣當原料,就能製作爆炸物。有學者認為,要不是有哈伯的發現,德國絕無可能撐到1918年的11月。{100}(哈伯在大戰期間也是引導使用毒氣的先驅。)而且,這項發現還讓哈伯贏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獎,但可以想見他得的是化學獎,可不是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