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資本主義教條(4)(2 / 3)

資本主義的地獄

我們之所以不該讓市場有完全自由發揮的機會,還有另一個更基本的原因。亞當·斯密說,鞋匠賺到多餘的利潤之後,會用來雇用更多助手。這麼一來,因為多餘利潤能促進生產、雇用更多人,似乎就代表著自私自利和貪婪也可能對全體人類有利。

隻不過,如果貪婪的鞋匠靠的是縮減工資、增加工時來增加利潤,情況又會如何?課本上的答案是:自由市場會保護員工。如果鞋匠付的薪水太少、要求又太多,那些最優秀的員工當然就會離職,去為他的競爭對手工作。這下子,這位黑心老板手上就隻剩下最差勁的員工,甚至一個員工都不剩。於是他一定得改變管理方式,不然就隻能關門大吉。他的貪婪會逼他善待自己的員工。

這個理論聽來十分完美,但實際上卻是漏洞百出。如果真的是完全自由的市場,沒有國王或神職人員來監督,貪婪的資本家就能夠通過壟斷或串通來打擊勞工。例如,假設某個國家隻有一家製鞋廠或是所有製鞋廠都合謀同時降低工資,勞工就無法用換工作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更可怕的是,老板還可能用勞動償債甚至奴隸製度來限製勞工的自由。在中世紀結束的時候,基督教歐洲幾乎完全沒有奴隸製度的現象。但到了現代早期,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大西洋奴隸貿易也應運而生。奴隸貿易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並不是暴君或是種族主義者,而是不受限製的市場力量。

歐洲人征服美洲的時候,積極開采金礦銀礦,並且建立莊園來種植甘蔗、煙草和棉花。這些礦場和莊園成為美洲生產和出口的大宗支柱。其中甘蔗種植尤為重要。在中世紀,糖在歐洲是難得的奢侈品,必須由中東進口,而且價錢令人咋舌,使用的時候百般珍惜,視為某種秘密成分,加進各種美食或是蛇油為底的藥物中。等到美洲開始有了一片又一片的大型甘蔗園,就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糖運抵歐洲。糖價開始下跌,而歐洲對甜食也越來越貪得無厭。商人見到機不可失,開始生產大量甜食:蛋糕、餅幹、巧克力、糖果和含糖飲料(例如可可、咖啡和茶)。英國人每人每年的糖攝取量,從17世紀初接近為零,到19世紀初竟然達到大約8公斤。

然而,不論種植甘蔗還是提煉蔗糖,都是勞力密集的工作。不僅工時長、熱帶陽光猛烈,蔗園環境更是瘧疾肆虐,因此願意在蔗園工作的人寥寥無幾。如果使用約聘勞工,成本就會變得太過昂貴,無法迎合大眾消費需求。這些甘蔗園的歐洲主人一方麵對市場力量十分敏感,一方麵又貪求利潤和經濟成長,因此就把腦筋動到了奴隸上。

從16世紀到19世紀,大約有1000萬非洲奴隸被運到美洲,其中有大約七成都在甘蔗園裏工作。奴隸的勞動條件極度惡劣,大多數奴隸生活悲慘、英年早逝。而且歐洲人發動戰爭俘虜非洲人,再從非洲內陸千裏迢迢運至美洲,數百萬非洲人就這樣在戰亂或運送過程中喪命。而這一切,不過就是為了讓歐洲人能夠在茶裏加糖、能吃到甜點,讓人能夠靠著販糖而獲取暴利。

奴隸貿易背後的黑手並不是國家或政府。這項產業完全出於經濟,是自由市場依據供需法則所組織及提供資金。民間販奴公司甚至在阿姆斯特丹、倫敦和巴黎證交所上市,出售股份。一些中產階級的歐洲人也就是希望有個好機會投資賺錢,就買了這些股票。靠著這些錢,公司得以買船、雇用水手和士兵,他們在非洲購買奴隸,再運到美洲賣給莊園園主。販奴的收益就能順便購買莊園的作物及產品,例如糖、可可、咖啡、煙草、棉花和朗姆酒。滿載而歸回到歐洲之後,蔗糖和棉花可以賣到一筆好價錢,接著他們就能再次前往非洲,把這個獲利頗豐的勾當再次如法炮製。這種安排可讓股東心花怒放、再滿意不過。在整個18世紀,販奴的獲利約為6%;任何一個現代的投資顧問都還是會說這相當不錯。

這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中不足之處。它無法保證利潤會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而且相反的是,因為人類有追求利潤和經濟成長的渴望,就會決定盲目掃除一切可能的阻撓。等到“成長”成了無上的目標、不受其他道德倫理考慮的製衡,就很容易衍生成一場災難。有一些宗教(例如基督教和納粹)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是出於仇恨。然而,資本主義也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則是出於冷漠和貪婪。大西洋奴隸貿易興起的原因,並不是歐洲人對非洲人有什麼種族仇恨。而那些買了股票的民眾、賣了股票的證券營業員、管理奴隸貿易公司的經理,壓根兒就不曾把非洲人放在心上。甘蔗莊園的園主就更不用談了。很多園主根本住得遠在天邊,他們唯一關心關於莊園的事,就是賬目要清楚好讀,讓他們知道自己賺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