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資本主義教條(2)(2 / 3)

在過去幾年裏,我們看到銀行和政府瘋狂地印鈔票。每個人都擔心經濟危機會讓經濟停滯、不再成長,於是他們就這樣無中生有地印了數萬億的美元、歐元和日元,讓金融體係裏憑空出現一大筆便宜信貸,隻盼望著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工程師能夠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前,設法想出得以力挽狂瀾的創世發明或發現。一切指望,就在於那些實驗室裏的人。像是生物科技、納米科技的新發現,就可能創造出全新的產業,帶來龐大的利潤,於是就能拿來打平那些銀行和政府從2008年以來虛擬創造出的幾萬億數字。而如果實驗室的腳步不敵泡沫破滅的速度,可以想見經濟前景就會令人十分擔憂。

哥倫布也需要金主

資本主義不隻左右了現代科學的興起,也影響了歐洲帝國主義的出現。此外,一開始正是歐洲帝國主義創造了資本主義的信貸製度。當然,信貸的概念並不是到現代歐洲才發明,早在幾乎所有的農業社會就已出現。而在現代早期,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則與亞洲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另外一提,直到18世紀晚期,亞洲仍然是全球的經濟強權;換句話說,歐洲人手上的資金還是遠遠不及中國人、穆斯林或印度人。

然而,在中國、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的社會政治製度下,信貸隻能算是次要角色。像是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伊朗的伊斯法罕(Isfahan)、印度德裏或中國北京,雖然商人和銀行家也可能有資本主義的思想,但這些商人和商業思維卻往往遭到國王和將領的輕視。現代早期的非歐洲帝國,建立者多半是偉大的征服者,像是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以及建立伊朗阿薩德王朝的納迪爾沙國王(Nader Shah);又或是某些官僚和軍事精英,例如清朝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些人主要靠著稅收和掠奪(兩者的差異其實很細微)取得資金,很少需要用到信貸,更不用提是否關心銀行家和投資者的利益。

但在歐洲情況就有所不同,這裏的國王和將領也逐漸采用商業的思維模式,後來甚至是由商人和銀行家直接成為統治精英。歐洲人征服世界的過程中,所需資金來源從稅收逐漸轉為信貸,而且也逐漸改由資本家主導,一切的目標就是要讓投資取得最高的報酬。於是,由穿著西裝、戴著帽子的銀行家和商人所建立的帝國,就這樣打敗了由穿金戴銀、配備閃亮盔甲的國王和貴族建立的帝國。這些商業型的帝國,取得資金進行征服的效率就是高出一截。畢竟,沒人喜歡繳稅,但人人都樂於投資。

1484年,哥倫布前往謁見葡萄牙國王,希望國王資助他的船隊向西航行,尋找前往東亞的新航道。像這樣的探索不僅危險重重,而且需要龐大的資金。從造船、購買補給、支付水手和士兵的薪水,都需要一大筆錢,而且這種投資能不能得到報酬都還大有問題。於是,哥倫布遭到葡萄牙國王拒絕。

但也就像是現在的創業家,哥倫布並沒有放棄。他又帶著他的想法去找意大利、法國、英國的可能投資者,甚至還再回到葡萄牙一次,但每次都遭到回絕。最後,他決定到剛剛統一的西班牙,找當時在位的費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貝拉(Isabella)碰碰運氣。他聘請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說客,終於說服了伊莎貝拉女王投資。接著就像大家知道的,伊莎貝拉女王就像買中了樂透一樣。哥倫布的發現讓西班牙人征服了美洲,除了開采各個金礦銀礦,還種起蔗糖和煙草,讓西班牙的國王、銀行家和商人簡直是美夢成真。

一百年後,這些王公貴族和銀行家不僅荷包滿滿,而且碰上哥倫布的接班人時,願意提供的信貸金額也遠超過以往。這一切都是因為從美洲搜刮而來的財富。同樣重要的一點在於,王公貴族和銀行家對於探勘探險的潛力信心大增,也更願意投入自己的金錢。這就是帝國資本主義的奇妙循環:信貸資助新發現,新發現帶來殖民地,殖民地帶來利潤,利潤建立起信任,信任轉化為更多的信貸。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納迪爾沙國王,帝國擴張幾千公裏之後就後繼無力。但對資本主義的創業者來說,一次一次的征服,都讓經濟的動力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