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資本主義教條(2)(1 / 3)

資本主義之名正是由此而來。所謂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認為“資本”(capital)與“財富”(wealth)有所不同。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而財富指的則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費在非生產性活動的金錢、物品和資源。例如,如果有位法老王,把所有的資源拿來蓋了一座不具生產力的金字塔,他並不是資本主義者。某個海盜劫掠了一條西班牙運寶船,把一整箱閃閃發光的金幣埋到加勒比海的某座小島上,他也不是個資本主義者。但如果是某個辛勤工作的工廠工人,把收入的一部分拿去投資股票,他就算是個資本主義者。

現在說到“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於提高產量”,大家可能覺得十分平凡無奇。但對於人類整體曆史來說,大部分時候人類並沒有這種概念。像是在前現代時期,當時的人們認為生產這件事並不會造成太大的改變。所以,如果不管做什麼,生產都不會帶來太了不起的利潤,為什麼還要把利潤重新投入生產呢?因此,中世紀貴族所信奉的倫理就是要為人慷慨、奢華消費,把所有收入用來舉辦各種比賽和宴會、發動戰爭、投入慈善,以及興建宮殿和教堂。很少有貴族會將利潤投資於提升莊園的產量、尋找更佳的小麥物種,或是尋找新的市場。

但到了現代,貴族已經被新精英分子取代,這批新人都是資本主義教條的信徒。過去的公爵侯爺黯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董事、金融家、實業家。這些商業巨賈的富有程度讓中世紀貴族瞠乎其後,但他們對於各種奢侈消費的興趣遠低於過去,所有利潤隻有非常小的部分是用於非生產性活動。

中世紀的貴族,穿著由金絲和絲綢織成的華麗長袍,大把時間都是用來參加宴會、嘉年華和種種盛大的賽事。相較之下,現代的執行長都是西裝打扮,西裝簡直成了製服,看來就像一群烏鴉;而且他們幾乎沒什麼享樂的時間。一般來說,典型的風險投資者就是趕著一場又一場的商務會談,努力想找出該把自己的資金投入市場的哪一塊,或是嚴密監督手上股票、債券的上下走勢。確實,他穿的可能是範思哲的西裝,坐的可能是私人飛機,但與他投入提高人類生產的投資相比,這隻是九牛一毛。

而且,會投資提高生產量的,可不隻有這群穿範思哲的商業大亨。就算是普通民眾或政府機構,想法也都十分類似。有多少次,我們聚會聊天的話題總會提到該把錢拿來買哪隻股票或債券,哪塊地或房子後勢看好?各國政府也努力將稅收轉投資到某些具生產力的計劃,希望能夠增加未來收入。例如興建一個新的港口,讓工廠更容易出口產品,就能讓他們賺到更多應納稅所得,最後也就能增加政府的未來收入。而另一個政府也可能覺得投資於教育更好,因為有了大量受良好教育的人才,就能催生獲利豐厚的高科技產業,不用興建大量的港口設施,就能取得大筆稅金。

一開始,資本主義隻是關於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這套理論不僅描述了整件事會如何運作,也提出相關的規範。像是它解釋金錢的運作模式,也認為將利潤再投資生產就能帶來快速的經濟成長。然而,資本主義的影響範圍逐漸超越了單純的經濟領域,現在它還成了一套倫理,告訴我們該有怎樣的行為,該如何教育孩子,甚至該如何思考問題。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於,因為不論是正義、自由甚至快樂都必須依賴於經濟成長,所以可說經濟成長就是至善(或至少十分接近)。如果你找來一個資本主義者,問他該如何為津巴布韋或阿富汗這些地方帶來正義和政治自由,他很可能就會滔滔不絕地告訴你,想要有穩定的民主製度,就必須要有蓬勃的經濟、健全的中產階級,所以重點就是該讓當地人有自由企業、勤儉節約、自立自強這些價值概念。

這種新的宗教對於現代科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科學研究背後的金主常常是政府或私人企業。而資本主義的政府和企業想投資某個特定科學研究的時候,最先問的問題常常就是——“這項研究會提高產量和利潤嗎?會促進經濟成長嗎?”研究計劃如果沒辦法應付這些問題,想取得研究經費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要談到現代科學史,資本主義絕對是不得不談的重要因素。

另外,如果不談科學,就會覺得資本主義能夠發展真是莫名其妙。資本主義認為經濟可以無窮無盡地發展下去,但這和我們日常生活觀察到的宇宙現象完全背道而馳。像是對於狼群來說,如果它們覺得作為獵物的羊群會無限製擴大,豈不是荒謬至極?然而,人類的經濟在整個現代時期就是這樣不可思議地持續指數成長。唯一的原因,就在於科學家總是能每隔幾年就取得另一項發現,提出另一項發明,像是美洲大陸、內燃機引擎,或是運用基因工程的羊。印鈔票的是銀行和政府,但最後埋單的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