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資本主義教條(1)(1 / 3)

不論是建立帝國還是推廣科學,沒有錢都是萬萬不能的。然而,金錢究竟是這些作為的最終目的,又或是個避不掉的危險?

我們很難掌握金錢在現代曆史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雖然已經有許多著作,告訴我們各個國家是如何成也金錢、敗也金錢,我們也看到金錢是如何為人類展開新視野,但也讓數百萬人遭受奴役,如何推動著產業的巨輪,但又讓數百種的物種慘遭滅絕,然而,想要了解現代經濟史,其實重點就隻有一個詞:成長。不論結果是好是壞,究竟是生病還是健康,現代經濟就像是一個荷爾蒙過盛的青少年一樣不斷成長,吞噬著它看到的一切,而且成長的速度叫人完全趕不上。

曆史上大多數時候,經濟規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雖然確實全球產值會增加,但多半是因為人口成長、移居到新的土地,而每人平均產值則維持不變。然而,到了現代,一切都已改觀。在1500年,全球商品和服務總產值約是2500億美元;而今天是大約60兆美元。更重要的是,在1500年,每人年平均產值約為550美元,但今天不論男女老幼,每人年平均產值高達8800美元。{91}這種驚人的成長該如何解釋?

經濟學向來就是出了名的複雜。為了方便解釋,讓我們假設一個簡單的例子。

有一位精打細算的金融家A先生,在加州開了一家銀行。

另外有一個建築承包商B先生,才剛完成一件大案子,賺到了100萬美元的現金。他把這筆現金存進了A先生的銀行。於是,這家銀行目前擁有了100萬美元現金的資金。

這時,有一位經驗豐富但資金不足的麵包師傅C小姐,覺得她看到了一個大好的商機:這個城市還沒有一個真正好的麵包店。隻不過,她自己的錢還不足以買到全套需要的設備,像是工業烤箱、水槽、刀、鍋碗瓢盆之類。於是,她到銀行向A先生提出商業計劃,說服他這項計劃值得投資。A先生於是就用轉賬的方式,將100萬美元的貸款轉到C小姐的銀行賬戶,賬麵上她就有了100萬。

接著,C小姐請承包商B先生來蓋她的麵包店,價格剛好又是100萬美元。

等到她寫了支票給B先生,B先生又拿去存在A先生的銀行裏了。

所以,現在B先生戶頭裏有多少錢?沒錯,200萬美元。

然而,銀行的保險庫裏實際上到底有多少錢?也沒錯,100萬美元。

而且,還不光隻是這樣。就像一般常見的情形,B先生這位承包商在兩個月之後告訴C小姐,因為某些無法預期的問題和費用,麵包店的建築費用得漲到200萬美元。雖然C小姐非常不高興,但動工到一半,已經無法喊停了。於是她隻好再次到銀行,又說服了A先生再貸給她100萬。

於是,A先生又另外轉了100萬美元到她的賬戶裏。而她也再將錢轉到了承包商B先生的賬戶。

這樣一來,現在B先生戶頭裏有多少錢?已經來到300萬美元了。

但銀行裏實際上呢?其實一直就隻有100萬美元。而且事實上,這100萬現金從來就沒有出過銀行。

根據目前的美國銀行法,這種作業還可以再重複7次。所以,就算銀行的保險庫從頭到尾就隻有100萬美元,但這位承包商的戶頭最後可以達到1000萬美元。銀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時候,就能夠放款10元;換句話說,也代表我們銀行戶頭上看到的那些金錢,有超過九成其實隻是數字,而沒有實體的硬幣或鈔票。{92}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彙豐銀行的所有儲戶都忽然要求結清賬戶、提領現金,彙豐銀行就會立刻倒閉(除非政府介入拯救)。而且,就算是產業龍頭的英國勞埃德銀行(Lloyds)、德意誌銀行、花旗銀行,世上任何銀行都是如此。

這聽起來就像是個巨大的龐氏騙局,不是嗎?但如果你覺得這就是騙局一場,那麼可以說整個現代經濟就隻是一場騙局。這事實上並不是件詐騙案,而是另一次人類想象力的驚人發揮。真正讓銀行(以及整個經濟)得以存活甚至大發利市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

在這個麵包店的例子裏,之所以“承包商戶頭裏的金額”與“銀行裏實際現金的金額”會出現落差,是因為這個落差就在於C小姐的那個麵包店。A先生把銀行的這筆錢投入這項資產,是因為相信終有一天有利可圖。雖然現在麵包店連一條麵包都還沒烤,但不管是C小姐或是A先生,都相信隻要假以時日(例如一年後),店家生意就會一飛衝天,每天賣上幾千個麵包、蛋糕、餅幹之類,賺得可觀的利潤。這麼一來,C小姐就能連本帶利清償貸款,如果那個時候B先生想把現金取走,A先生也能輕鬆應對。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運作就是基於信任著一種想象的未來;銀行家和創業者相信麵包店能成功,承包商也相信銀行未來一定能把錢再還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