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資本主義教條(1)(2 / 3)

前麵我們已經提過,金錢是種十分特殊的概念,可以代表許許多多不同的事物,而且也可以協助將幾乎所有的東西互相交換。然而,在曆史來到現代之前,這種交換的能力還十分有限。原因就在於,當時金錢隻能代表一些“實際存在於當下”的物品。這與“創業”的概念無法兼容,因此也就很難促進經濟成長。

讓我們回到麵包店的例子。如果金錢隻能代表有形、實際的物品,C小姐還有辦法開麵包店嗎?絕無可能。在目前,雖然她有許多夢想,但缺少有形的資源。她想開麵包店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找到某個願意立刻開工但幾年後才收錢的承包商,而且到時候麵包店究竟賺不賺錢還很難說。然而,這樣的承包商幾乎是世界級的珍稀品種。於是,這下子咱們的創業者陷入困境。如果沒有麵包店,她就不能烤麵包。不能烤麵包,就賺不了錢。賺不了錢,就雇不了承包商。雇不了承包商,就沒有麵包店。

創業者的困境

人類就這樣在這種困境裏困了幾千年,結果就是經濟凍結、無力成長。一直要到現代,基於對未來的信任,我們才發展出一套新的係統,才終於有辦法跳出這個困境。在這項新係統中,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隻存在於想象中的貨品。正是“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而這背後有一項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遠超過目前的資源;隻要我們使用未來的收入來投資當下,就會帶來許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機。

現代經濟的奇妙循環

如果信用這個概念真是如此美妙,為什麼以前從來沒有人想得到?當然,他們其實早就想到了。在所有已知的人類文明中,信用的概念都曾經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至少早在古蘇美爾人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過去的問題不在於有沒有信用的概念,又或是知不知道如何使用這種概念,而在於當時的人並不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並不願意延展信用。畢竟當時的概念,總覺得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頂多就是維持現況,而且可能更糟。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講,也就是他們認為財富的總量有限,而且還可能萎縮。因此,當時不論是講到個人、王國還是世界,大家普遍並不相信過了十年會能夠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商業看起來就像一場零和遊戲。開了一家麵包店之後,確實可能會取得利潤,但一定是因為搶了隔壁麵包店的利益。如果威尼斯蓬勃發展,一定是搶了熱那亞的資源。如果英國國王錢財滾滾,一定是瘦了法國國王的荷包。整個世界就像是一塊大餅,切法各有不同,但總之就隻有一個餅,不可能變得更大。

正因如此,許多文化都認為賺大錢是種罪惡。耶穌就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馬太福音》,19:24)。如果整個餅就是這麼大,而我又拿了一大塊,一定就是對其他人不公平。於是,富人一定得把他們多賺的財富拿出一些,捐給慈善機構作為贖罪。

這麼說來,如果全球經濟這塊蛋糕也隻有固定大小,信用貸款並無利可圖。畢竟,信用就是“今天的蛋糕”和“明天的蛋糕”之間的價差,如果派的大小不會改變,信用貸款也就沒有意義。除非你相信向你借錢的麵包師(或國王)會從對手那裏搶來更大的一塊餅,否則借他錢的風險豈不是太大了嗎?因此,在進入現代之前,想要貸款難如登天,就算真的貸到一筆款項,通常也是小額、短期、高利率。這樣一來,想創業的麵包師覺得前途茫茫,而如果是國王想籌措蓋宮殿或發動戰爭的資金,除了增稅之外幾乎別無他途。這對國王來說問題不大(隻要屬民還肯乖乖聽話就行),但如果是某個廚房女傭,就算有了開麵包店的偉大夢想、希望能力爭上遊賺大錢,就隻能繼續刷地打掃,做著白日夢。

這其實是種雙輸的局麵。因為信用有限,想要籌資創業就難上加難。因為創業停滯,經濟就不會成長。因為經濟沒有成長,大家就認為經濟不可能成長,即使是手上確實有資金的人,也不願意提供信用貸款給別人。於是,對於經濟停滯的預期,就確實造成了經濟停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