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5)(2 / 2)

在幾十年間,這種種族主義理論曾經甚囂塵上,但現在已經成了科學家和政治家不敢再提的詛咒禁忌話題。雖然我們還是英勇地抵抗著種族主義,但卻沒發現戰線已經轉移,過去種族主義在帝國思想中所占的位置,現在都由“文化主義”(culturism)所取代。目前這個詞尚未明確定義,但差不多是可以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了。對今日許多精英分子而言,要比較判斷不同人群的優劣,幾乎講的總是曆史上的文化差異,而不再是種族上的生物差異。我們不再說“這就存在於他們的血液裏”,而是說“這就存在於他們的文化裏”。

因此,就算是反對穆斯林移民的歐洲右翼政黨,也會小心避開種族歧視的用語。以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為例,黨魁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絕不可能在電視上大聲表示“我們不希望這些下等的閃族人汙染我們的雅利安人血統、破壞我們的雅利安人文明”。然而,不管是法國的民族陣線、荷蘭的自由民主黨(Party for Freedom)還是奧地利的奧地利未來聯盟(Alliance for the Future of Austria)都認為,西方文化根植發展於歐洲,具有民主、寬容、性別平等諸多特質,而穆斯林文化根植發展於中東地區,於是具有階級政治、宗教狂熱、歧視女性的特質。正因為這兩種文化如此不同,而且許多穆斯林移民不願(或許也不能)采納西方的價值觀,所以歐洲不應允許他們移居進入西方社會,以免造成內部衝突、破壞歐洲民主和自由主義。

這些文化主義者的論點,也有一套人文社會科學在背後支持,強調的是所謂的文化衝突以及不同文化之間根本的差異。並不是所有的曆史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接受這些理論或是支持它們在政治上的應用。然而,現在的生物學家已經可以指出現有人類族群之間的生物差異小到可以忽略,從而輕鬆推翻種族主義,但對於曆史學家和人類學家來說,要推翻文化主義卻沒那麼簡單。畢竟,如果人類文化之間的差異真是那麼微不足道,我們又為什麼要付錢給曆史學家和人類學家,請他們做研究?

科學家為帝國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要是沒有他們,歐洲人能否征服世界實在仍是未定之數。至於征服者報答科學家的方式,則是提供各種信息和保護,資助著各種奇特迷人的研究,而且將科學的思考方式傳到地球上的每一個偏遠角落。如果沒有帝國的支持,科學能否發展得如此蓬勃,也仍在未定之天。絕大多數的科學學科一開始的目的,都隻是為了讓帝國繼續發展,而且許多發現、收集、建築和學術也都多虧了有陸海軍及帝國統治者的慷慨協助。

顯然,這還不是故事的全貌。除了帝國之外,還有其他因素支持著科學的發展。而且,歐洲各個帝國能夠蓬勃興盛,原因也不僅僅是科學而已。不論是科學還是帝國,它們能夠迅速崛起,背後都還潛藏著一股特別重要的力量:資本主義。要不是因為商人想賺錢,哥倫布就不會抵達美洲,庫克船長就不會抵達澳大利亞,阿姆斯特朗也就沒辦法在月球上跨出他那重要的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