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4)(1 / 2)

罕見的蜘蛛,被遺忘的文字

現代科學和現代帝國背後的動力都是一種不滿足,覺得在遠方一定還有什麼重要的事物,等著他們去探索、去掌握。然而,科學和帝國之間的連接還不僅如此而已。兩者不隻動機相同,連做法也十分類似。對現代歐洲人來說,建立帝國就像是一項科學實驗,而要建立某個科學學科,也就像是一項建國大計。

穆斯林征服印度的時候,並沒有帶上考古學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或動物學家來好好研究印度的曆史、文化、土壤和動物。但換成英國征服印度之後,一切都不同了。1802年4月10日,英國開始印度大調查,足足持續長達60年。期間動用數以萬計的當地勞工、學者和導遊,精心繪製了整個印度的地圖,標示出邊界、測量出距離,甚至珠穆朗瑪峰和喜馬拉雅山的其他山峰的精確高度也是此時完成測量。雖然英國確實四處探勘印度各省的軍事及金礦資源,但他們同時也不辭勞苦地收集了關於罕見印度蜘蛛的信息,為各種色彩斑斕的蝴蝶編目,追查已經失傳的印度語言源頭,以及挖掘一處又一處遭到遺忘的廢墟。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之中,曾有一個大城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印度語“死亡之穀”),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一片繁華,但到了公元前1900年卻遭到摧毀。在英國之前,不管是孔雀王朝、笈多帝國、德裏的蘇丹,或是偉大的莫臥兒帝國,這些印度統治者從來沒對這片廢墟多瞧上一眼。然而,英國一項考古調查在1922年發現了這片遺跡,派出考古小組加以挖掘,就這樣發現了印度最早的偉大文明。而這點在之前沒有任何印度人曾有意識。

另一項可以看出英國科學好奇心的,則是楔形文字的破譯過程。楔形文字曾經是中東地區長達3000年左右主要使用的文字,但可能在大約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時候,能夠識讀這種文字的人就都已過世。從那時之後,雖然當地居民常常看到刻有楔形文字的紀念碑、石碑、古遺跡和碎鍋碎盆,但從來不知道該怎麼讀著這長相怪異、有棱有角的文字,而且據我們所知,他們也從來沒有任何嚐試。一直到1618年,歐洲人開始發現楔形文字。當時西班牙在波斯的大使前往古代城市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遺跡參觀,看到了這些文字,而且居然沒有人能向他解釋。歐洲學者口耳相傳,知道發現了一種未知的文字,讓他們好奇心大作。1657年,歐洲學者發表了第一份來自波斯波利斯的楔形文字抄本,後續的抄錄越來越多,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間,許多西方學者都為了試圖破譯而大傷腦筋,但沒有人成功。

到了19世紀30年代,一位名為亨利·羅林森(Henry Rawlinson)的英國軍官被派往波斯,要協助波斯以歐洲的方式來訓練軍隊。在他的閑暇時間,羅林森便在波斯四處遊覽,某天當地向導帶他來到劄格羅斯山脈(Zagros Mountains)的一處懸崖,讓他看看巨大的貝希斯敦銘文(Behistun inion)。這則銘文大約高15米、寬25米,是在大約公元前500年由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下令刻在這處懸崖上,而且分別使用了三種楔形文字:古波斯語、埃蘭語(Elamite)和巴比倫語。雖然當地民眾人人都知道有這處銘文,但沒人讀得懂。羅林森相信,隻要能破譯這些文字,他和其他學者就能夠了解當時在中東各地大量出土的文字究竟是什麼意思,那樣便可說是打開了一扇大門,能夠前往遠古被遺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