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低調妥協(2)(2 / 3)

也許,令希拉裏感到最痛心的是,在書中,她作為妻子和母親的真實家庭角色與人們在電視新聞和報紙雜誌上看到的希拉裏截然不同。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她在人們的心目中變成了一個如此負麵的形象,以至於人們連她作為一個普通家庭成員的真實一麵也給抹殺了。

這次以巴巴拉·沃爾特斯電視專題片為起始的售書活動,主要目的是為希拉裏挽回頹勢。但除了去書店為無數排隊等候的人們簽名售書之外,希拉裏每天還要抽出大量的時間用於回答關於賬單記錄的問題。這次活動一共贏利100萬美元,將全部用於兒童醫院及其他慈善事業。這次活動的一部分資金來自華盛頓郵報公司旗下的《新聞周刊》,他們已經買下了這本書的摘錄權,並計劃在1月8日那一周發表一篇封麵文章報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天封麵文章報道的題目卻赫然寫著《聖人還是罪人?》,下麵是一些針對希拉裏的不懷好意的照片。盡管原書的摘錄部分沒有絲毫改動,而報道部分卻把矛頭指向了“白水案”、賬單記錄以及第一夫人的誠實守信問題。就在同一天,頗有影響力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一名在尼克鬆“水門事件”中未受牽連的白宮夙將,撰寫了一篇專欄文章,稱希拉裏“生來就是騙子”。這一綽號一旦叫起來,希拉裏將終年不得安生。總統新聞秘書邁克·麥科裏把薩菲爾的行徑大罵一通:如果比爾·克林頓先生不是美國總統,他將“指著薩菲爾的鼻子戰鬥到底”。這段話一時被廣為流傳。

第二天,在白宮的綠廳,希拉裏和巴巴拉·沃爾特斯靜靜地坐在攝影燈前進行他們計劃已久的訪談節目。“克林頓夫人,您的書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而您本人卻再次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事情是如何發展到這一步的,您的公信力是如何遭到質疑的?”沃爾特斯開始了提問。

希拉裏和沃爾特斯是朋友。希拉裏知道訪談免不了要涉及這一問題,因此早有準備,她說:“巴巴拉,我地在不時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它令我如此驚訝和迷惑。他們已經向我們提出了關於過去4年的問題,我們一一作了回答。然後他們離開,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我們隻好盡我們所能再次回答他們。”

“賬單記錄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知道,一個月之前有人上躥下跳,原因是他們認為賬單記錄的丟失可能是由於被人銷毀了。而現在這些資料找到了,他們卻又一次地上躥下跳。這些資料失而複得,我感到非常高興,我恨不得在一兩年之前就能找到它們,因為它們能夠證實我從一開始就堅持的觀點。在羅斯律師事務所,我曾在15個月的時間裏每星期為麥迪遜公司工作約一小時,工作量當然不能算大。”

1月15日,華盛頓一家國內一流的公用無線電台主持人戴安·雷姆問及希拉裏“白水案”的事情。希拉裏稱,她已經源源不斷地將所有“我們有的資料”通過《紐約時報》的編輯們公之於眾了,然後便在1992年出現了關於“白水案”的報道。

連希拉裏最信任的心腹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促使她說了這些話。據舍伯恩、其他律師以及《紐約時報》的編輯們認為,這些話是不真實的。舍伯恩與蘇珊·托馬西斯進行了仔細核實。在聽到希拉裏的話之後,托馬西斯說“天哪,我們可沒這樣做過”,然後便解釋他們曾經如何經過精挑細選才確定送給《紐約時報》的資料。托馬西斯曾在1992年作為特使極力阻止過傑夫·葛斯的報道。這次,白宮不得不再次承認第一夫人“誤會了”。

“為這本書所做的一切,為這次巡回活動所計劃的一切,看上去都將使她繼1994年之後再度崛起。然而現在,所有的努力卻突然毀於一旦。希拉裏已經不再消沉,但她隻能聽天由命。”法比亞尼說,“這還沒有結束,而且看上去也不會結束。很明顯,她非常擔心自己將遭到起訴,她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

批評家們對《集全村之力》的評價並不高,原因是希拉裏作為一個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兒童和家庭倡議者,應當如《紐約時報》提到的那樣,寫出“更為深刻、更為尖銳和更為務實的東西”,而不是“不冷不熱,內容空洞”。不過,這本書賣得卻相當好,曾位居《紐約時報》最暢銷書的榜首,而且由希拉裏本人誦讀的有聲語音版還獲得了格萊美獎(美國錄音界與音樂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