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獨立生活(2)(2 / 2)

早在希拉裏20歲甚至18歲時,她就已經從“政治理念和運動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因為她感覺自己可以通過一種對當時大部分女性而言很不尋常的方式來成就一些事情”。希爾茲說,她當時經常參加“高強度的社交活動”,談論政治理念,觀看嚴肅題材電影並進行嚴肅的探討,“在那個時候,她就已經有了強勁的前進動力”。她激勵自己的方法就是為自己設定目標,無論是個人目標,還是推動一項事業的目標。

大家的認可對希拉裏來說很重要,而在韋爾斯利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清晰可見的途徑就是參加學生運動。她在學校積極參與的各樣活動都是為競選學生會主席做準備的,成為學生會主席是在學校裏得到認可的最高形式。那時,她非凡的演說能力已經表現得極為突出了,她可以在演講過程中滔滔不絕地用完整的句子和段落推導出合理的結論。她的這種能力在大學生中是很少見的,這也是她作為學生領袖的獨特優勢。

1968年2月,在被同學們選為學生會主席的時候,她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興奮。多年後,即使克林頓已經當選了總統,記者們仍會報道希拉裏為克林頓競選總統而進行的無休無止的拉票活動,其實早在大學期間希拉裏就已經這樣拉票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競選學生會主席時,希拉裏與她的兩個競選對手之間長達一個小時的辯論並沒有談到任何確定性的內容。《韋爾斯利新聞報》是這樣報道三名候選人的:“他們每個人都認為學生在社會事務上應該擁有更大的權限,在學院各項規章的製定方麵應該起到更大的作用,但是在如何具體推動權力結構的變化以實現目標這一問題上,他們三人都表述得含糊不清。”而此後,正是這種含糊其辭的策略幫助希拉裏當選為美國參議員。

當然,1968年發生的一切強烈震撼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原本用來保護戰後西方民主和美國理想主義的銅牆鐵壁似乎被撕開了一道口子,而此後局勢就如洪水決堤。跟當時大部分美國高等院校及其學生一樣,希拉裏、克林頓還有韋爾斯利學院都受到了這股力量的強烈震蕩。到了1968年,反戰運動在美國各界如火如荼地展開,最開始的左翼和學生運動性質已經改變。當時,反戰已經成為社會主流,並且團結了數百萬處於痛苦深淵中的工人、士兵家屬、學生、知識分子和政治取向千差萬別的各界人士。3月31日,總統林登·約翰遜迫於來自政黨內部前所未有的競選挑戰而宣布不再爭取連任。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被頑固分子槍殺。一連幾天,憤怒的火焰燃遍華盛頓的大片地區和其他城市。5月,歐洲的許多城市擠滿了激進的學生,他們不惜走上街頭同警察發生衝突,強烈要求美國立刻結束越南戰爭,還堅決要求當局認可學生權力,而之前學生權力從未得到過認可。美國各所大學都陷入了狂躁不安之中。參議員尤金·麥卡錫和羅伯特·肯尼迪先後宣布參加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提名競爭,這進一步激發了反戰學生運動,還喚醒了傳統政黨結構之外的政治權力意識。同時,休伯特·漢弗萊也在以約翰遜總統忠實的副總統形象進行了競選活動,這又加劇了共和黨內部就戰爭問題產生的分歧。接著,在6月5日,幾乎穩獲總統提名的肯尼迪在洛杉磯被暗殺。

由於傳統和階級的原因,韋爾斯利幾乎完全孤立在1968年激進學生運動之外,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些重大事件的衝擊。韋爾斯利這些女大學生對外界爆發騷亂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希拉裏的領導,而此時的希拉裏正在和學院管理部門和同學通力合作,以製定相應的方針和策略。韋爾斯利學院外方圓100英裏的範圍內會聚了上萬名青年男女,他們都在高呼:“去他的豬玀!”而希拉裏則選擇了符合馬丁·路德·金倡導的非暴力和嚴格自律傳統的手段來表達抗議和抵製,這也反映了約翰·韋斯利堅持要遵守法律的原則。

唯一一件似乎激發了希拉裏好戰本能的事件就是馬丁·路德·金遇刺。在聽到這個消息後,希拉裏大步衝進宿舍,渾身顫抖著大喊大叫,拿起書包就往牆上砸。一位目擊者說,她當時高喊:“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能接受!”從許多方麵來看,路德·金已經成了美國黑人以及白人希望的化身,他可能是希拉裏最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