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團隊的智慧(新)13(1 / 3)

下篇 有原則才能反轉逆境 第九章 靜心觀察,而後出手

第九章 靜心觀察,而後出手

逆境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領導者雙眼和頭腦需要內外兼顧,內部的是非對錯,外部的風起雲湧,收納於胸中,就是成竹在胸,把握於手中,就是一切盡在掌控。

領導必須有謀定而後動的能力,而萬全的計謀來自靜心觀察。觀察形勢、觀察現實、觀察團隊的運作和成員的行動,既能杜絕隱患,也能在突來的危機中及時出手,穩定局麵。

聽懂下屬抱怨,解決團隊情緒問題

如果一位領導人說:“我的團隊沒有任何問題!”很顯然,要麼他因為現階段的成績盲目自大;要麼他根本不了解他的團隊。以科學觀點,百分之百的事物從來不存在。萬事萬物在矛盾中生存發展,一個團隊內部更是有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那些大大小小的矛盾隱藏在工作場合之中,倘若領導人不能及時發現,某個矛盾就可能成為危機的導火索。

表麵和平最值得警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一定會有矛盾。一個領導聽不到下屬的抱怨,或者因為他閉目塞聽,或者因為他采取了禁止抱怨的高壓政策。堵住自己的耳朵,堵不住員工的嘴,堵住員工的嘴,堵不住他們的思想,與其禁止員工抱怨,不如親自聽聽他們究竟在抱怨什麼。

聽下屬抱怨,了解下屬心態,對下屬的情緒有最準確的把握,就是建立一種“全麵溝通”思維,一位聽得懂抱怨的領導,可以更全麵地了解公司的狀況:員工的矛盾、管理層的偏失、製度的缺陷、勞資是否到位……一個願意聽下屬說話的領導,會被員工當作“自己人”,讓他們願意和這個人建立深厚的感情,這種情緒,又會對組織結構產生聯係作用。

今天,員工們究竟在抱怨什麼?

抱怨待遇。

待遇問題是員工最關心的問題,員工總是希望自己的工資獎金更高些,職位更高些,福利更好些,這是人的正常心理。而因此抱怨的人,或者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或者認為自己懷才不遇,被他人壓製,不能一展所長。產生這些情況,可能有兩方麵的原因。

一種原因是公司的獎懲製度不夠明確,虧待了員工。這個時候需要周密調查,做出適當調整,以達到員工的心理目標。這種互動式的製度變更,能夠有效提高員工積極性,降低或消弭員工的負麵情緒。

一種原因是下屬考慮問題的著眼點僅僅是個人,缺乏全局觀。他們僅僅從自身角度出發,以自己的願望為基點,認為領導的決定是錯的,公司的待遇是不公正的,自己的職位是過低的,卻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資質、性格、貢獻是否夠得上高標準。這時候領導應該以不傷害員工自尊為前提,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問題,告訴他們與其抱怨環境,不如提高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抱怨領導。

員工們抱怨領導,簡直是辦公室裏最天經地義的大眾休閑。宰相肚裏能撐船,越是精明的領導越不怕抱怨,事實上,讓員工們抱怨幾句,把牢騷發出去,好過壓製他們,把怒氣憋在心裏,爆發時一發不可收拾。

領導也要了解自己為什麼被抱怨,總的來說,對領導的抱怨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習慣性抱怨。沒有當過領導的人總是抱怨領導,認為他們才幹平平,做事不嚴謹,為人不周到,問題多多。對此,有人打了個形象的比喻:領導就像站在樹上的猴子,人們不注意他們靈巧的身手、高高在上的本領,卻隻注意他們露出來的紅屁股。對這種抱怨,領導必須有雅量,可以側麵引導員工理解領導,或者展示實力,讓他們知道自己與領導的差距。當麵批評是下下策,因為員工轉過頭就會和別人嘟囔:“領導真是小心眼。”

一種是有原因抱怨。這種抱怨針對領導的具體錯誤,如賞罰失當,決策不周全,計劃失誤,用人缺乏遠見,是對領導能力的有見地的質疑。倘若領導能找這樣的員工進行一次開誠布公的談話,具體了解一下情況,不但會顯示自己的氣度,也能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彌補。

其他抱怨。

抱怨五花八門,領導不能漠視員工的情緒,不應該對自己的員工一無所知,了解他們抱怨的內容,就是了解問題。

例如,辦公室環境問題。打卡機故障、停車場太亂、食堂飯菜風味不佳、交通補貼太低……

例如,辦公室人際關係。辦公室人際,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辦公室政治,誰與誰又在爭執、哪個人有關係、哪個人愛拍領導馬屁、今年誰有希望升職……

例如,公司變動。例如,總經理要被撤換、後年要裁員、現在的產品效益太差、今年的廣告費超標了……

不會抱怨的員工不是不存在,隻是太稀有。絕大多數員工都會不滿,因為不知滿足是人的本性,有些情況屬於“物不平則鳴”,有些則是隨口嘮叨,領導不是辦公室管理員,很多問題隻需做到心裏有數,不必親自解決,但領導必須了解辦公室員工的矛盾所在,了解他們的動向,才能避免矛盾演變成衝突。

還有一種特別的解決抱怨情緒的辦法,由日本鬆下集團創造。在鬆下集團旗下的企業中,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裏邊放著哈哈鏡,幾個人形橡皮人,還有棍子等武器。這間辦公室被員工們稱為“出氣室”,心情不好的員工可以走進去暴打那些象征著管理人員的橡皮人,發泄他們的不滿。

不是所有公司都有這樣的設施,何況,員工發泄的隻是一時的怨氣,獲得情緒上的滿足,矛盾卻依然存在。不能讓員工的怨氣一再累積,到達臨界點全麵爆發,領導應該及時發現和親自疏導,才能保證整個團隊的效率和質量。

英國管理學家L.威爾德認為:“人際溝通始於聆聽,終於回答。”聆聽隻是溝通的第一步,聽得懂員工的抱怨,把握住問題的實質之後,還要給員工一個確切的回答:或安慰,或鼓勵,或指導,或批評。沉默不語的領導不會讓員工產生傾訴欲望,善於傾聽並妥善答複的領導,才能讓員工信任,建立一種友好的上下級關係。

透析大勢,尋找亂局中的機遇

領導人的觀察力,需要覆蓋各個方麵。在平日的管理工作中,他們需要了解組織結構的運作,公司的各項計劃,員工們的心理和情緒。從大的方麵,他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從業界的細微變化觀察出未來的走向,從政策的風聲中找到前進的機會。觀察分析能力,是領導力的重要部分,也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未來。

企業免不了遭遇發展瓶頸,遇到暫時性低穀,甚至重大危機,這時候,領導人長期以來的觀察能力就有了最重要的用武之地,他需要運用平日的觀察結果,迅速、準確地重新定位企業的戰略目標,不是為了讓企業在困境中苟延殘喘,而是跳出困境,重新組織,以嶄新的姿態重回市場,完成一次涅槃般的改革。

當史蒂文?喬布斯放棄大學學業的時候,沒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做法,他卻堅信比起學校中的學子們,他才是那個擁有未來、改變未來的人。還是個大學生的他意識到電腦的價值,特別是個人電腦,將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龐大的市場等待有誌者去占領,他就是那個先知一般的人物。

喬布斯成功了,他造就了蘋果公司,為了紀念食用用氰化物泡過的蘋果自盡的計算機之父圖靈,這家公司以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為標誌。公司從名稱到標誌到作風,都充滿了人文色彩。但是,事情不是一帆風順的,喬布斯與董事會發生了矛盾,他不得不售出自己持有的股票,離開了蘋果公司。

蘋果公司麵臨著一個強大的新對手:微軟。微軟開發的界麵受到了使用者的高度讚美,總裁比爾?蓋茨風頭無兩。喬布斯沒有放棄他曾經的夢想,更沒有放棄重回蘋果的打算,他對IT行業有深入的觀察和無人媲美的洞察力。他幾乎耗盡了自己的所有積蓄,研製出了一係列全新的電腦技術平台,十年後,喬布斯靠著這套技術挽救了蘋果電腦,讓一度沒落的蘋果重新走回潮流尖端,被無數人追捧。

洞察力能夠決定未來,領導人應該是企業的先知,清楚地看到行業、看到企業的走向。亂局突如其來,打破了所有既定的計劃,甚至讓過去的努力全盤作廢,作為領導,更要在這個時候察覺到機遇的存在,帶領企業走出困境。喬布斯讓蘋果從穀底走回巔峰,靠的是觀察大勢,分析亂局的原因,找到了突破口。

這也為領導們提供了一條“突圍”思路,一條路塞住了,就尋找其他的機遇。但機遇不是恰巧降臨的,它來自長久思考後的靈光一閃。思考又以深刻的觀察為依據,最後還是要歸結到領導的觀察能力。煉就火眼金睛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久的積累。以下是傑出人物們行之有效的觀察力訓練方法,可以給每個人有益的啟示:

觀察,分析,記錄。

關於觀察,前麵的章節已經有過論述,這裏重點說分析和記錄部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腦的記憶有選擇性和即時性,大部分經曆不是被我們遺忘,就是深藏在潛意識裏,唯有常常記錄觀察結果,才能供我們隨時查閱、比較,進而分析出條理,總結出規律。記錄根據當時的情況,可長可短,可繁可簡,經常翻閱,可使人受益匪淺。

閱讀,思考,行動。

書籍之中有前人的經驗,智者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多讀書,讀好書,既能豐富自己的學識,擴充大腦容量,又能直接增加自己的經驗,現學現賣,好過頭腦空空。

閱讀不能一目十行,讀過就忘,而要結合腦力活動,結合對現實的思考,帶著疑問去讀書。還有,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沒有行動,書讀得再多也隻是個書呆子。

求教,探討,交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曆,每個人都是一本豐富的教材,交流,能夠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界限,讓自己的房間多一扇窗戶,看問題多一個角度。向有智慧的人、有經驗的人、有特長的人請教,謙虛的態度能帶給人更多的智慧。

特別是領導者,如果始終放不下架子,不願與自己的下屬交流,不願向那些職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眼光很容易變得狹隘。虛懷若穀是高尚的領導風範,願意聽別人指教,而不是好為人師,是一種端正的做人姿態。

總結,積累,堅持。

把觀察結果與思考結果、實踐結果一一總結,做出比較,尋找理念和現實的差距加以彌補,進步就會產生。而經驗的一次次累積,總有一天會從量變累積為質變,讓人的思維能力出現突破性的發展。

任何習慣的形成都需要堅持,想擁有出色的洞察能力,想做個看透大勢的高人,更要堅持觀察思考的習慣。此外,堅持還有另一個定義:觀察後是思考,思考後是決策,決策後,堅持就是一切。沒有堅持,就沒有能力、沒有機會,更沒有成就。

危機危機,“危”是危險危難,“機”卻是機遇機會,洞察高手在亂局之中尋找機遇的影子,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失敗中有成功的經驗,除舊後有布新的時機,奄奄一息也可以火速發現致命膿瘡,及時割除。對智者而言,有危機,就有轉危為安的可能。

敗仗之後,首先穩定團隊氣勢

失敗,一個沉重的、不受歡迎的詞語。但每個人都知道它、熟悉它,甚至經常與它為伴。人們討厭它、詛咒它,想要忘記它,它越是如影相隨。一次失敗,會讓一個人消沉、惱怒、失望、懷疑自己的能力,這種情緒還有可能阻礙他繼續努力,讓他一蹶不振。

一個團隊的失敗,情況更加嚴重,領導者固然要負起決策失誤的責任,對自己的判斷力產生懷疑,出現短時間的迷茫狀態。團隊的其他成員看到長期以來的努力白白浪費,沮喪情緒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而且,員工們的情緒十分複雜:對領導人的質疑,對前途的擔憂,對自己能力的思考,對團隊實力的否定,對現有工作流程的不滿,甚至還有長期積壓的上下級矛盾、同事矛盾、對待遇的抱怨,都可能在這個時候爆發出來。於是,一次失敗演化為更加慘重的失敗。

所以,一個精明的領導不會在失敗的時候消沉,他會首先壓下自己心中的負麵情緒,告訴他的團隊:“一次失敗不算什麼!我們已經得到了寶貴的經驗,下一次一定能夠成功!”這種安慰看似老土,像是場麵話,但卻能切實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因為領導承擔了責任,減輕員工的心理負擔;領導沒有否定員工的能力,著重他們的收獲;領導保證了他們還有下一次機會,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機會,對員工來說,這就是最好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