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資源不是捷徑,隻能救急
一座城市遭到敵軍的圍困,城內糧草告急,人困馬乏,連老人和半大的孩子都不得不走上戰場,修繕城牆,加深壕溝。全城的人都在苦苦等待救兵的到來。為了保持軍隊的士氣,主帥和城內的太守反複對士兵和百姓強調:“救兵很快就會到了!”誰也不知道這個“很快”有多快,但人們都因為這句話重新鼓起了抵抗的勇氣。
第一批救兵終於來了,人們失望地發現,這是一支隻有三千人的騎兵隊伍,他們一路上受到敵軍的攔截,損失了很多士兵和武器,此刻風塵仆仆,疲憊不堪,他們一路上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盡快進入堅固的城牆中,吃一頓飽飯,把戰馬喂飽,再補充一些弓箭。沒想到,這座城也在等待他們的救助:沒有糧食,沒有武器,沒有氣勢如虹的守軍……援軍到了,城裏的士兵和百姓卻前所未有地絕望。
當人們遇到危險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找人幫忙,或者祈禱天降救星幫自己渡過難關。美國不朽的漫畫形象超人的大受歡迎,就是這種思想的折射,誰不希望有個什麼都能做到的英雄救自己於水火?普通人有這種思想,領導也不例外。
當企業遇到了重大危機,領導有時會寄望於外部援助:合作公司的訂單、銀行的貸款、當地政府的扶持……外部資源是克服危機的捷徑,可以一解燃眉之急,為企業帶來生機和調整的時間。在危急關頭,領導人的確應該考慮外部資源的必要性,即使在平日,也要多多積累外部資源,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對外部資源可以利用,不可依賴。
外部資源未必是優質資源。外部資源來自第三方,無法保證其質量,且外部資源常常暗含了苛刻的條款,借調外部資源可能並非難事,難的是誰都不會白白出借自己的資本,有些企業會趁機哄抬價格,有些商人會趁火打劫,這都會削弱企業今後的發展能力。所以,不要把任何外部資源看作企業的救星,外部資源隻能救急,想要發展隻能靠自身實力。
內因才是主導。所有問題都必須依靠企業自身的實力解決,改革迫在眉睫,創新舉步維艱,內外雙重壓力,這些問題無從回避,外部資源的作用隻是杯水車薪。麵對企業內部的困難,補丁式的措施和決策無關,一個領導不能縱觀全局,隻在出現漏洞的地方加以彌補,那他就成了一個救火隊員,哪兒有問題往哪兒跑,被問題牽著走。正確的做法是盡快尋找火災隱患,在源頭避免災患的產生。
世界上有不少小國需要進口糧食、淡水或必需的生存資源,這些小國毫無例外地被輸入資源的大國把持,他們國土內珍貴的礦產或特產,以低廉的價格被這些國家買走,或者,小國在政治上必須無條件支持大國的決定,這就是自身資源不足、過度依靠外援的結果。
還有一些歐盟國家,他們的政府無力扭轉本國的經濟頹勢,隻能不斷寄希望於歐盟的政策或援助。最初,一批批援助資金到位了,卻沒能改變這些國家的狀況,這些國家的人民反而因此更不知進取。於是,下一次的援助請求很快又被提交到歐盟總部,歐盟的經濟強國也清楚地知道,援助這些國家就像金錢被塞入無底洞,但是,因為歐盟的目標和政策,他們又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國家“破產”,今日的歐洲,就是這樣一種無力的狀況。
嚴酷的現實給人以活生生的教訓,足夠關注時事的領導者們,在國際變化中領悟企業之道。情況不同,道理一樣,外在的援助帶來的不隻是外在的危險,還會滋生內在的惰性。外援請得多,反而削弱了內部抗風險能力。可見,對於外部的風險,唯一的措施是不斷加強自身實力。在危難中對外部資源產生太多幻想,結局往往得不償失。
也可以說,一個獨立的企業本來就應該是把自主發展放在戰略位置,任何依賴外部資源的行為,都可能導致企業被牽製、被控製,成為依附品,對企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何況,外援不是隨時都會有,有的時候企業隻能依靠強勁的根本撐過風險。
還有,企業之急,如果是突來的外部變故,與自身實力無關,那麼外援無損企業的根本,隻是讓全體成員經曆了一次重大考驗;但是,倘若來自企業內部,是長久累積的危機突然爆發,讓整個軀體搖搖欲墜,再多的外援也隻是抱薪救火。領導人想要避免這一類覆滅式的危機,唯有在平日多多留意企業內在問題:產業結構是否畸形?戰略步伐是否過快或過慢?人才濟濟還是青黃不接?現金流是否充裕?……領導人擔心得越多,思考的問題就越全麵,防患於未然,才是企業對抗風險的最佳策略。
前景描述,望梅止渴也是一門學問
危機中,領導人對前途的承諾,是穩住人心的關鍵。員工們願意和企業一起共渡難關,既是責任感、忠誠意識使然,也有長年感情成分,但責任感、感情都不能當飯吃,員工也要麵對自己的生活和責任,所以,他們最需要的是,在度過危機之後,能恢複到從前的生活,享受從前的待遇,或者得到比從前更好的待遇,這才是留住他們的關鍵。
所有承諾在兌現之前,都是美好的謊言,這是上下級間的共識。但謊言有很多種類,既可能成為一捅就破的紙燈籠,也有可能成為顛撲不破的信念。危機中,善意的謊言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鼓勵的,這是因為危難中的人們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撐,你告訴沙漠裏快渴死的人“往前走也許仍然是沙漠”和“往前走也許就有水”,產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當一個團隊陷入僵局、困境的時候,上位者為了保持下屬們的士氣,不能對員工描述悲觀的前景,這隻會使他們的情緒更加低落。相反,應該盡量鼓勵他們想象美好的前景,奮發努力,渡過難關。我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曾創造了一個方法,叫“望梅止渴”。
有一次,曹操帶兵出征,中途因為補給遇到問題,士兵沒水喝,又剛好經過一段幹旱地區,烈日當空,人困馬乏,士氣低落,士兵們渴得暈頭轉向。曹操看到這種情況,就對士兵們說:“我年輕時候帶兵曾路過這附近,附近有一片梅林,梅子又大又甜。現在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大家堅持一下,我們離梅林不遠了,很快就能解渴!”
士兵們聽說很快就能吃到飽滿的梅子,都重新打起了精神。因為腦子裏不斷想著酸甜的梅子,口中不由加速了唾液的分泌,真覺得不像剛才那樣渴得厲害。於是軍隊一鼓作氣,走出了幹旱地帶。
讓員工相信有希望,是領導的責任。在最緊急的時刻,領導甚至需要帶領員工畫餅充饑。說一個看得到的謊言,在一片荒蕪中,哪怕隻是一種樂觀的錯覺,也可以讓員工重新鼓起勇氣。一般來說,領導人望梅止渴式承諾包含三個要點:人格擔保、曆史回顧與短期目標,缺一不可。
對員工來說,他們並非不知道現狀的艱難,他們在心理上需要一種保證,以激勵自己堅持下去,這時,領導人平日不斷營造的影響力就會產生巨大的作用。當一位有威信的領導對所有人說:“堅持下去!我們能克服困難!”那些對他深信不疑的人就會產生巨大的勇氣,他們認為自己的信任是有憑據的:這位領導英明、果斷,很少出現失誤,負責任,那麼他說的話又怎麼會錯呢?——即使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
重申團隊的曆史、光輝業績,是為了喚醒員工們自身的使命感和感情,讓他們回想自己曾在困難情況下實現了目標、曾創造過世人羨慕的成績,喚起他們對往日輝煌的回憶,讓他們鼓起重塑一切的鬥誌——“以前那麼大的困難我們都克服了,現在有什麼不能克服!”喚起這種氣概,就是重獲新生的保證。
確切的目標能夠讓人們以最快的速度重新開始工作,此時隻宜提出近期目標。“隻要努力,很快就能達到這個目標!”而不是“隻要努力,在五年之內我們將……在十年之內我們會……”。在危機中,五年、十年是太過遙遠的數字概念,不能給人以鼓舞,人們甚至會懷疑團隊還能不能撐五個月、五星期。所以,目標應該針對這種懷疑:“隻要努力,在五星期之內我們就能……,在五個月之內我們將會……”這才是積極、肯定、鏗鏘有力的鼓動詞。
當年,拿破侖帶領法國士兵向意大利進軍,他這樣告訴他的士兵們:“英勇的法蘭西士兵們!現在,我將帶領你們去世界上最肥美的平原!名譽、光榮、財富正在等待你們!”法蘭西士兵果然戰意高昂。讓員工們知道——即使是在幻想中知道——他們即將要去的地方,即將得到的待遇,是領導者鼓舞人心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士氣的根源。
調新離舊,轉向要快準穩
吉爾伯特公司是美國一家著名的玩具公司,上個世紀,它生產出的科技型兒童玩具曾經風靡一時,那時候的美國兒童最希望得到的聖誕禮物,就是吉爾伯特公司生產的電動火車、玩具顯微鏡或者積木。但在進入60年代後,公司卻遭遇了市場危機。
危機來自領導者陳舊的經營意識。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自選超市開始興起,人們越來越喜歡推著購物車行走在商品中的購物方式。而吉爾伯特公司卻對這個風潮視若無睹,繼續寄發精美的郵寄廣告,或者在櫥窗裏塞滿他們的新產品。顯然,比起看紙質廣告上的照片和介紹,比起隔著玻璃觀察商品,人們更願意近距離、直觀地撫摸、接觸商品。
而且,隨著電視的大規模生產,電視廣告成了人們了解新產品的平台,許多玩具借助廣告成為美國兒童的新寵,而吉爾伯特公司依然對這種新風尚毫無參與意識,管理者似乎從未意識到時代感的重要性,而想以一種老舊的方式吸引最喜歡新鮮事物的兒童。
接下來,吉爾伯特公司繼續充當著落後者的角色,主管人組織技術人員開發新產品,但這並不是具有創新意義的新產品,而是一些公司從未經營過、由其他公司製造的早已風靡市場的玩具類型。這造成了新產品根本無法占據市場,造成了大量積壓。於是,公司不斷虧損,領導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卻還在重複導致公司虧損的老路子:加大對傳統媒體的宣傳費用,生產市場上已有的玩具。當一條路走不通,卻還要走下去,明明情況越來越糟,仍然不去想用新辦法代替老辦法,最後,吉爾伯特公司不可避免地破產了。
創新意識是企業生存的關鍵,而創新意識不僅僅是指發明一件新產品,領導一種新風尚,還包括看到新風潮,就要想到去適應,意識到陳舊,就要考慮轉變方向和模式。領導人的思維不可僵化,一旦他們墨守在已有的成績中,以為守業就是守住創業時的一切,包括過時的管理方法、營銷方法、產品技術,他們就再也沒有出路。
世界上沒有持續穩定的市場,那麼多企業引領了潮流,開發了風向,建立了商業帝國,甚至壟斷了一整個市場,但是,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沒落了、沉寂了,屹立不倒的寥寥無幾,而這些屹立的企業,也曾經有過讓人絕望的低穀期、艱難的轉型期,跌倒後重新站起來,需要比走路更多的力氣。
及時調頭轉向的領導者,更有可能帶領企業殺出重圍,重新確立市場地位,也許,企業會因此變一個性質;也許,曾經最賺錢的那一部分產業完全被棄置;也許,所有員工都要麵對一個全新的、陌生的、充滿不安的環境,但任何改變都好過坐以待斃。領導者帶領企業轉型,需要從以下三方麵狠下功夫,這就是“快、準、穩”三字訣:
快。
人們經常形容那些漂亮的轉向決策為“一個華麗的轉身”,轉身有多快,說明轉型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上的把握。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轉型要挑最佳時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企業的轉變,而不是拖泥帶水。
猶豫遲疑是大敵,一邊想著必須轉型,轉型才有生存空間;一邊想著先在某個領域試試,不行再回到舊領域,看似兩全其美,實則魚和熊掌都得不到。因為,除了少數有巨大資本的企業,一般的小企業根本沒有一邊試水新產業、一邊維持舊產業的實力。兩麵觀望,隻會兩麵不討好。何況,舊產業倘若不是日薄西山,倘若還有發展空間,領導又何必計劃轉型?危機之中,轉型是風險,也是機會,絕對不可以慢上一拍。
準。
轉向沒有對的方向,不如不轉。追求熱門行業,因為失了市場先機,又沒有經驗上的支持,很容易一敗塗地;開辟冷門行業,倘若調研不足,期望過高,也會造成計劃與實際脫節,最後隻能坐冷板凳。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領導必須有多方麵的準備。
要重視信息,建立信息第一的思維。信息不足會導致坐失良機。要觀察形勢。形勢的變化並不一定是重大的、直觀的,相反,領導人需要鍛煉的是見微知著的能力,能從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大變化的趨勢,並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判斷,做出正確估量。
穩。
轉型期最應該提防的,就是人心渙散。員工們突然要放棄自己習慣、擅長的工作,隨著領導迎接未知挑戰,心中的擔憂自不必說;還有董事會的懷疑態度,客戶們的失望,合作夥伴的責問,公眾的議論,方方麵麵都意味著領導者要承擔的壓力,而這壓力並不僅僅屬於領導者,整個企業都在被壓力擠壓。
開車的時候,急轉彎最容易出事故,有經驗的司機都知道這時候最需要穩。領導就是那個轉方向盤的司機,他首先要安撫員工們的情緒,將自己的意圖明確地傳達給上上下下所有員工:現在的困境、未來的打算、轉型的目的、可能的困難和前途所在。員工心裏有數,才能全力協助領導,否則,他們隻會在猜疑和迷茫之中,不知道該做什麼。
轉型要做好前期鋪墊,轉得太生硬,不但員工不習慣,企業也會因為前後步調失調而陷入混亂。想要平穩過渡,不僅要把轉型的信息傳達給企業所有人,還要讓員工跟著轉型,不論是集體學習新知識還是外聘專門人才,領導者要讓員工盡快拋棄過去的老一套,適合新起點、新環境。
麵對挑戰要有信心。領導需要讓員工們明白,企業轉型不是危機,是生機。企業想要發展,就要不斷拓寬、擴大、嚐試新領域,甚至全麵轉型。生存與發展本就是一件艱難、迂回的事,沒有人、沒有團體能夠例外。中外無數企業用實踐證明,危機中,一個好的轉身就如蝴蝶破繭,拋棄舊日重重束縛,以新姿態重生,並獲得了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