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這樣的員工,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分量:他們還沒有實力否定公司的判斷。在領導的工作中,讓員工服氣、順從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不能讓他們始終帶著脾氣和傲氣,以為隻有自己的是對的,別人都是傻瓜。同時,也要有一定鼓勵,並讓他們知道真正有價值的嚐試、有亮點的創新不會被埋沒,被否定隻是因為火候不夠,需要繼續努力,而不是賭氣。
總之,在教導方麵,領導的責任就是激發員工的興趣、培訓技能,引導員工發現錯誤,並檢驗學習的成效。領導做一個示範、給一個方向、樹一個標杆,可以給員工積極的影響,讓員工更加順利地克服工作上的麻煩,而不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這個過程中,員工會不斷地犯錯,領導要不斷地校正,顯然,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從大的方麵來講,企業必須有一種接受失敗的氛圍,因為任何人都會失敗,特別是企業賴以發展的創新,更是要靠無數次失敗來累積。想要一個充滿了好學、創新、勤奮的企業環境,首先要有這樣的自覺:做一個讓員工試錯的領導,做一個接受失敗的成功者。
和員工談談現狀,幫員工找對感覺
沃森最大的願望是當個設計師,他夢想過他的圖紙變成人人使用的機器,他敲出的程序變成每台電腦桌麵的必備軟件,夢想過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享受思考的樂趣和奮鬥的快感。所以,當他坐在柔軟的按摩椅上,對著電腦輸入枯燥的程序時,他感覺到了幻滅,即使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一家待遇一流的公司,他離夢想還是那麼遙遠。
上司察覺到了沃森的不耐煩情緒,幾次找他談話,開導他,鼓勵他,但毫無效果。沃森總是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沒有挑戰性,他不願日複一日地做著毫無創意的程序工作,他覺得就算把屁股下麵的椅子坐爛,他也仍然是個平凡的程序員。因為耐性太差,沃森頻繁出現錯誤,他自己也試圖命令自己成熟、實際一點,但是,他就是對工作缺乏激情。
不論沃森本人,還是他的同事,都認為沃森一定會被解聘。沒想到,事情的結局頗有戲劇性:沃森被調到了銷售部門,負責銷售公司開發的產品。沃森是個坐不住椅子的人,到處尋找客戶沒有讓他覺得困難,反倒讓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期待:也許他的人生並不是要當一個偉大的設計師,而是一個偉大的推銷員!
人與工作的關係很微妙,當人對某項工作有興趣,他就會有動力,進而產生歸屬感,想要付出心血、做出成績;當他對某項工作缺乏興趣,或者說,缺乏感覺,他很難打消心中的抗拒和反感,一切按部就班的行動都是他人規定的,他不會有創造性,也不想動用自製力和自律能力,工作成了枷鎖,衣食住行是重擔,工作就是二重重擔。
人的潛能更是奇妙,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人,倘若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就可能做出他人意想不到的貢獻。但潛能總是潛伏的、不易察覺的,特別是當人們為一件他並不喜歡的工作所累時,這種能力更是無從發掘。所以人們才會感歎:世界上沒有廢物,隻有放錯位置的寶物。
對所有人來說,找不到對的工作不是一件好事,但大多數人依然為了生存湊合,他們工作的目的是薪水,不是事業。領導人如果坐視這種局麵,他手下的打工者就會越來越多,有事業心的員工卻無處可尋。但是,如果能幫助員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對對事業的感覺,他們的工作狀態固然會出現一種上升態勢,讓人耳目一新;而且,連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生活也會隨之大為改變,變得積極、充滿希望和朝氣。
員工是領導人的重要財富,每一個員工都有可塑性,領導人不應該錯過任何一個員工,給他們試錯的機會、展示的機會、奮進的機會,也要給他們發現自己、突破自己的機會。不妨和那些總是找不到狀態的員工好好談談,聽聽他們對未來的計劃,問問他們究竟想做什麼,有時候人對自己不那麼了解,深入交談,會讓雙方都有豁然開朗之感。總的來說,員工狀態不對,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自我定位出現偏差。
每個人對工作都曾存有一定的幻想,具體表現在堅信“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和“我最適合哪一個工作”,事實上,他們可能既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不了解某個工作的具體內容,或者隻了解某一方麵,導致了“明明進了理想公司,做一直想做的事,為什麼提不起勁”的疑問。
和這樣的員工談話,應該多聽聽對方對自身的定位、對工作的認識,以領導人多年的經驗來糾正那些偏頗、夢幻的部分,讓對方重新思考,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適當情況下,還可以考慮給對方換個職位,幫對方“找找感覺”。不隻初出茅廬的新人容易出現自我定位偏差,工作多年的老人也如此。那些看上去像在混日子的老員工,未必是職場老油條,可能隻是一直沒找到、也沒機會去找自己的位置。
第二種,理論與實際脫節。
這個問題普遍存在於各個行業。大多數員工經過專科、本科甚至更高層次的教育,滿懷信心地投身到實際工作中,然後發現自己學的東西和需要做的事沒有多大關係,這不能不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苦讀數年,一朝發現讀的東西全部沒用,進入公司必須重新做學生,這種幻滅感讓人們對自己的過去產生了懷疑,麵對難題更會不知所措。
這樣的員工往往是年輕的畢業生,最需要安慰和鼓勵。領導不妨以自己或他人的實際經驗為例,強調每一個人“都會經曆這個階段”,並以實際例子說明理論知識並非無用,還可以說說業內一些創新力強的優秀人物,指出他們就是在深厚理論基礎上,擁有豐富經驗後,實現了事業上的騰飛。幫員工打打氣,他們很快就會認識並接受現實,揭開人生新的一頁。
第三種,自我期望過高。
這種不在狀態與個人能力無關,完全是心理上的問題。不少員工認為自己的職位與能力不匹配,收入與付出不平等,因為心中有怨氣,所以無法認真工作。更會不時發出懷才不遇的感歎,也有人會對領導毛遂自薦,反複請領導看自己表現、給自己機會。
對這種員工,領導應該開誠布公地說說自己對這位員工的了解和評價,最重要的是客觀地權衡對方的能力,並讓對方知道自己這樣做並不是有意貶低,而是希望對方在一個真實的基礎上有更好的發展,並提出自己的希望。真誠的建議最容易達到良好的效果,即使並不受歡迎的內容,也會因說話者的關懷、坦率而顯得格外厚重,促使人重新思考。
在與員工交談的過程中,不宜過於強調自己的領導身份,更不能出現嚴厲的批評,這會使一次友好的談心變為上級對下級的訓話。以長輩和朋友的身份,會讓員工更願意傾吐心聲。讓員工知道自己詢問並不是例行公事,而是設身處地關心對方,想要為對方解決問題,才能真正達到對話效果。在幫員工找感覺之前,領導先要找找溝通的感覺。
倡導團隊精神:一個都不能少
在自然界,到處都有團隊的影子。夜幕降臨,草原上傳來狼群的嗥叫,狼是一種講紀律的動物,它們同進同退,很少出現掉隊現象,它們用團體的力量獵取食物,對抗強敵;太陽升起,羚羊在草原上吃草,它們同樣團結謹慎,小心翼翼地跟隨著領頭羊,以防一個不慎落了單,落到天敵手中;在草根下的螞蟻也信奉“集體至上”,它們有條不紊地工作著,把比身體大幾百幾千倍的食物搬回蟻巢,在土裏挖出狹長連綿的地帶,它們的身影出現在地球任何一個角落,因為團體給了它們戰勝任何環境的力量。
聰明的領導在與下屬們談論問題的時候,反複強調“我們”,而不是“我”。一個策略的產生、一項計劃的執行、一款產品的推廣,是“我們”的決定,由“大家”努力完成,成功屬於“所有人”,不但要在措辭上反複加深集體意識,還應該把這個意識根植在腦海中,滲透到每一個日常工作的細節中,讓員工們明白,個人和集體密切相關。
“千衣庫”是一家連鎖式的服裝專賣店,店鋪特點是彙集有特點的小牌服飾平價出售,很受學生和入職不久的白領們的歡迎。和其他服裝專賣店不同,這家店的員工非常穩定,總部會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很多店長就是在員工中產生,這更增加了員工們的幹勁。
在千衣庫,員工的工作按照區域分配,而不是按照品牌分配,每個員工輪換負責某一區域,避免了一個導購隻了解幾個品牌,每一位導購小姐都要了解店內的所有品牌,以便更好地為顧客服務。如果顧客退貨換貨,不必經理出麵,受過特別訓練的導購小姐有權根據情況做出退、換、拒絕的決定,她們有嚴格的製度依仗,也有足夠的自主權,確定哪種做法對店鋪更有利。這種“店員自主”模式也與其他服裝店截然不同。
千衣庫一直在成長,每一位店員都願意為店鋪的發展獻計獻策,總部每個季度都會舉行店鋪間的競賽,店長和店員可以在總部規定的範圍內自行決定打折、贈送、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參加總部的季度評定,銷售額最高的店鋪會獲得特別獎勵。為此,每個專賣店的員工都會挖空心思布置店麵,搭配模特服裝,提高宣傳力度,設計廣告頁麵等等。也有員工提出應該設計千衣庫自主品牌服裝,總店為此展開了設計大賽,在員工中掀起了“設計熱”……
讓每一位員工有事可做,承擔重要的責任,參與管理和討論,就是要讓員工了解自己的價值,他們不是企業中可有可無的存在,他們每一個行動都代表了企業的形象。樹立員工的使命感,才能讓他們真正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個體與整體協調發展,造就了員工和企業的共同成功,員工離不開企業,企業也離不開員工。
一切都說明,一個組織需要有明確的團隊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打出團隊的口號,灌輸團隊的理念,讓每個人都形成集體責任感,服從團隊的需要。團隊精神,就是既要發揮每一個人的作用,又要讓他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
團隊精神需要一個核心人物,顯然,領導就是這個人物。他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形象:可以有缺點,不必十全十美,但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寬廣的心胸,並有出色的業務能力。此外,他還應該是搞平衡的高手,既不會重視團隊利益而忽視個體利益,也不會為了穩住個人而忽視了團體利益,會讓兩者協調,互相促進。
倡導團隊精神,就要加強團隊感,經常組織成員交流,開展團隊活動,打造團隊文化,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展現自我,相互學習並加深了解,感情上的連接和行動上的協作,都可以讓團隊更有向心力,成員間更有相互依賴的心理。一個讓人不願離開的團隊,矛盾相對較少,整體質量也會逐日提高。
阿菲在美術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遊戲公司做美工。她常常表現出對工作的疲勞和厭倦。她不明白當初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參與遊戲製作,想要親自繪製人物、道具、布景,真的有了機會,卻對整天對著繪畫板的日子產生一絲懷疑。盡管她負責的部分總是能按照要求上交,還因為精細的細節和色感受到上司的表揚,她依然開心不起來。
同事們也發現她的不在狀態,而且,她越來越找不到正確的感覺,每天的工作都是麻木的、缺少激情的。漸漸地,她對自己的作品充滿厭惡,那些僵硬的線條、惡俗的色彩、平庸的結構,讓她覺得痛苦。她的進度越來越慢,質量越來越差,多次被組長批評。終於有一天,老板叫她麵談,她開門見山地表達了辭職的願望,最後她說:“我大概不適合做一行,我放棄了。”
“但我是不會放棄你的,你是個非常有潛力的員工,這個公司少不了你。”老板很認真地對阿菲說。他還給阿菲講起了他剛開始工作的經曆,分析阿菲不在狀態的原因,並肯定地說:“有一部分人剛入職的時候無法適應,這是角色轉換得太快,心理產生了落差,克服了,情況一定會好轉。”老板的一席話,讓阿菲重新燃起了希望。她試著按照老板的建議調節自己。一個月後,她果然度過了瓶頸期,重新找回了繪畫感覺。
如果領導隻把員工當作創造業績的工具,他們很容易忽略員工的感受,當覺得員工不能達到自己標準的時候,隨意更換、棄置,這件事會給領導帶來冷酷的名聲,對員工來說,被一再否定是糟糕的經曆,遭到辭退是最糟糕的經曆,那意味著徹底的否定。可能會讓他們從根本上對自己產生質疑,甚至改變今後的人生。
每一個員工都需要麵對生存的壓力,他們的生活中可能充滿這樣那樣的煩惱和困境,他們的情緒也很難長期保持一個穩定狀態,他們還會遭遇意外,還會遇到生命的低潮,這一切都決定了員工不能時刻滿足領導的要求和理想,有時候他們甚至與領導需要的完全相反。但這並不是領導放棄他們的理由,要知道,下一個員工依然會出現各種想到、想不到的問題,與其重新培養,不如在原有的感情基礎上加深了解,不斷幫助,讓員工振作、奮進。
領導的寬容和重視會讓員工重新發現自我的意義。特別是當他們陷入低穀,對自我產生懷疑和否定時,領導適時關心,讓他們在感情上有了依仗;領導明確指導,撥開了他們的烏雲和迷霧;領導對他們強調的“這裏需要你”,則讓他們找回了自信。
當領導對員工失望的時候,想想當初從一群群應聘者中,通過不斷考察、衡量,選中他的那一刻吧,如果他沒有價值,怎麼會被選擇?選擇就意味著堅持,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能放棄員工。理想的團隊,就像仔細布置的家園,每一個部件都來自精心的選擇,少了一個,都不再完整。
自由度,別讓員工被規矩綁死
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觀察特定環境下生物的生長情況。他們把同樣一批魚二等分,一份放進一個大魚缸,一份放進小魚缸,每天給相同的食物,每天記錄這些魚的成長數據。一個月後,大魚缸裏的魚個個茁壯靈活,小魚缸裏的魚死了將近一半,活著的那些也毫無生氣,好似營養不良。
在大工業時代,大規模的機械生產對員工的智能沒有過高的要求,隻要員工熟練、認真,就能為生產做出貢獻。在科技化高度發達的現代,企業對員工有多層次的要求:既需要熟練的工人,也需要有創意的技術員,還需要有想法的領導層,一切都在昭示企業需要新的氛圍,這種氛圍應該是寬鬆的、明朗的,就像一個任小魚遨遊的大魚缸。
製度是企業存在的基礎,員工的一切行為都以製度為準繩,企業才能夠有序發展。但是,有些企業過分迷信製度的力量,以為好的製度能夠代替一切,無限製地將製度細化,條條框框束縛著員工們的手腳,讓他們即使有了新的主張,也要先想想製度是否允許,是否會違背哪條規矩,長此以往,員工都會成為製度的奴隸,再也不願活動思想。
一位年輕的畫家在油畫方麵很有天賦,他的筆觸靈動,色彩細膩,不論大場麵的鋪畫還是細節的描摹,都顯得獨具匠心,不少指導他畫畫的老師都誇他是可造之材。青年仰慕當代一位著名大畫家,一心想當對方的弟子。因為他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大畫家注意到了他,有意教導他,青年如願以償,從此可以在大畫家的教導下繼續藝術生涯。
大畫家要求嚴格,上色有專門的規範,構圖要遵循一定的準則,色彩運用也必須按照他的流派的基礎畫法,不允許個人擅自發揮。大畫家認為,不按照他的要求,很難畫出真正合乎古典審美的賞心悅目的作品,畫家不應該太過恣意,否則就是毫無章法。青年一心崇拜這位畫家,按照他的教導艱難地“糾正”自己的風格,改掉自己的“毛病”。
春來秋去,青年的畫作越來越合乎大畫家的標準,但人們在青年的近作上,已經看不到當初的靈氣,隻看到呆板、僵硬,有評論家說,青年的才氣被大畫家死板的教導毀滅殆盡。這是發生在法國藝術史上的真實故事,那位大畫家,就是畫出《馬拉之死》等名畫的大衛,他悉心教導的那位學生,很遺憾最終沒能在世界畫壇一露頭角,盡管他曾是公認的天才。
才能被環境綁死,靈氣被規矩毀掉,這種事屢見不鮮。對於個人來說,被壓製就意味著被埋沒;對於企業來說,壓製就等於毀滅了人才生長的土壤。而在個人與企業的關係中,人才在壓製中不是出走就是被浪費,這對雙方都是巨大的、無可挽回的損失。
擁有自由度的員工截然不同,他們敢想也敢說,更敢做。他們並非要做問題員工,相反,他們的大膽,隻是想讓自己更加優秀。他們希望有眼界廣、勇於嚐試的領導;有多樣化、自主自由的平台;有更隨意、更兼容、更懂得變通的企業環境。
創造民主氛圍,才能培養自由度。好的管理不是讓員工無話可說,而是讓員工暢所欲言。當員工有一個能夠隨意發言的環境,他的思考能力才會被充分調度。一切有效交流都由發言開始,由言論帶動,在會議上的自由參與,可以引導員工的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意識,把環境放開,也同時放開了思路。
追求自由度,不讓規矩綁死員工,也要注意自由是有限的,否則就會變成散漫。在會議上,提倡自由發言,卻不是提倡七嘴八舌,要引導員工言之有物,而不是開一個自由市場茶會。這個限度,全靠領導個人的能力和約束,具體來說,領導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引導員工,讓他們既懂規矩,又能發揮作用:
引導員工三思後行。有些員工表達欲強,有了暢所欲言的權利,就總想表現自己,總認為自己的想法高人一籌,這是一種炫耀心理;還有些員工辛辛苦苦提出建議,卻被領導無視,就心存怨氣;更有人把自由表達理解為自由抱怨,在公司管理、前途、計劃上毫無建樹,卻經常抱怨待遇、抱怨氛圍、抱怨同事關係……這些都是民主氛圍帶來的“副作用”,卻也有不可小看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