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員工充分認識到個人的能力和分量,鼓勵他們發言做事,但不鼓勵不負責任的行為,更要盡量避免意氣用事。要讓員工有這樣一種認識:這裏是職場,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代表著一種責任。讓員工認識到責任的存在,他們才能認真思考,而不是任性妄為。
公平地對待員工,倡導尊重意識,同時也要培養員工的大局意識。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該說話;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如果員工頭腦中沒有這些概念,團隊不能稱為團隊,而是自由市場。
在公平與尊重的基礎上給予員工自由,公平是製度的公平,尊重是身份的尊重,所以,員工也必須有明確的製度意識和職能意識。自由是好事,但任何時候,都要把規矩放在首位,否則,民主就不再是民主,而是混亂。
大膽起用新人,讓工作氣氛活起來
在工作場合,“新人”是個特征明顯的群體,他們眼神好奇,發言大膽,行事熱情,很少掩飾自己的情緒,總是問東問西,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想要表現自己,積極說出自己的主張,但他們的問題總是有些幼稚,他們的主張基本都不成熟。老人們看著這群新職工,或教導,或責備,或寬容地忍耐,就像對待幾年前的自己。
在領導眼中,新人是棘手的資源。新人沒有經驗,容易犯錯,還有年輕人特有的目空一切的毛病,不愛聽人勸,固執己見。把新手培養成熟手,需要時間和精力;但是,新人也有獨特的衝勁和強大的表現欲,這決定了他們總是敢想敢幹,經常有新想法、新主張,而且不畏困難,韌性十足。
新人的意義也可以擴大化,那些有工作經驗,但初次參與某類工作的員工,也可以稱為“新人”,這類新人已經有很高的社會化程度,但在新領域中,依然有一股闖勁,總是想讓人耳目一新。對領導來說,起用新人,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日本本田公司第三任社長久米曾做出過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決心要開發一款適合年輕人的“城市車”。這個決定的大膽之處不是更改已有的車型,不是嶄新的市場定位,而是久米將所有的開發工作交給了一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這個決定遭到了董事會的抗議,董事們認為經驗不多的年輕人還沒有獨立研發的能力,他們也許會用公司的資金開發出一款稀奇古怪、嘩眾取寵的新車。
久米替年輕人們擋住了壓力,他以“隻有年輕人知道年輕人要什麼”為理由說服了董事們,讓開發小組得到了最大的自由權限。不久後,董事們看到了這款新車:車型高挑,完全沒有傳統車型的流線感,董事們暗暗皺眉。沒想到這款新車卻大受歡迎,已經代替中年人成為市場主力的城市青年,都在追捧這款新車。久米的戰略大大奏效。
起用新人是冒險,卻最有可能帶來驚喜。新人往往是老製度的挑戰者和終結者,他們以一種全新的姿態,灌輸一種全新的觀念,給企業帶來新的可能。他們就像一顆打破死水的小石子,讓整個環境重新“活”了起來。而且,在高科技時代,科學技術更新換代極快,新人往往代表了新技術、新想法,他們所受到的是嶄新的教育,可以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
常言道:後生可畏。有多年經驗的高級員工,在維持企業運作、打理組織關係方麵有獨到的方法,這的確不是新人能夠與之相比的。但新人帶來的並不是老一套的新運用,而是完全嶄新的觀念,它很可能與企業現行的製度、習慣相悖,有時還會被斥為“胡鬧”。可是,有多少創新舉措最初都來自“胡鬧”?領導人倘若沒有經得起“胡鬧”的心胸和能力,又如何保證企業的更新換代,步步為贏?
何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要,不論是企業還是市場,都會漸漸被新人占據。在企業內部,以新人帶領新人;在外部市場,以新人征服新人,無疑消除了老一代與新一代的隔膜。領導人需要做的是注意傳統與更新之間的傳承性,新人要創新,但他們應該了解、繼承企業的發展方向,並適時接受老人們的指導。不論是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一個項目組還是一個工作間,既有老人又有新人,是最理想的搭配。
在日本的公司裏,依照資曆升遷是曆史悠久的慣例。日本是一個講究人情、輩分的社會,倘若一個年輕人被提拔到老員工的職位之上,那就會忽略了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前輩,這顯然不符合人們的心理。但鬆下集團的總裁鬆下幸之助卻認為,有能力的人應該獲得破格提升,有才能並且懂得領導的年輕人,無疑會為集團帶來新的氣象。
為了證明自己的判斷,鬆下幸之助破格提拔了一位叫山下俊彥的年輕人出任公司社長。在山下入職前,鬆下幸之助特意與老員工們進行了溝通,闡明了自己的用人原則,並列舉了山下曾經獲得的成績。在山下俊彥入職當天,鬆下命公司資格最老的員工,代表全體職員向新領導宣誓,以樹立新領導的威信。於是,山下順利地開始了他的管理工作。
起用新人也會帶來一些問題,老員工對此會有很大意見,他們未必願意服從一個年輕人,即使這個人的確有能力。這時候,就需要領導者發揮自己的協調能力,幫被提拔的新人做一些鋪墊工作,以便他的路走得更順利。新人身上固然會有顯而易見的缺點,領導首先要海涵,才能要求他人不對新人求全責備。
新鮮的麵孔,年輕的力量,新人能夠賦予團隊以嶄新的氣質,他們也是團隊未來的主幹。盡快把新人訓練起來,讓他們與團隊精英們並駕齊驅,就是增加了團隊的競爭力。起用新人,是冒險,是嚐試,是創新,也是培養未來的希望。
頭腦風暴,人人都有good ideas!
頭腦風暴,是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在1939年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問題討論方法。這種方法是指一群人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這種方法問世後,被各大企業、學校和一切需要集思廣益的團體所采用,在創新方麵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果,產生了無數靈感。
想要得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主意,非要靠靈感不可。而靈感是偶然的,來自誰也琢磨不透的刺激,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大腦處在多層麵的刺激中,以求某個時刻、某個人的某句話,能夠讓人靈光乍現。在頭腦風暴會議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限製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即使說的是與議題毫不相幹的東西,也可能啟發他人的思考。
作為領導人,不是每時每刻都會有好主意,和普通人一樣,他們也需要靈感,需要交流,需要聽取建議。但他們常常出於身份、性格等方麵的原因,不知如何向更多的人詢問建議。頭腦風暴法解決了他們的顧慮,隻要他們願意,他們甚至可以把公司的清潔工請到會議室,聽聽他們對新產品的看法!
頭腦風暴是一個簡單、實用、隨時隨地可以操作的好方法。每個人都有好主意,領導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個激發、釋放的場合,讓所有有創造力的人,發現自己的創造力。在思維不斷的交鋒和碰撞中,領導需要始終保持客觀和冷靜,不要因為會議上不斷升溫的討論而忘記會議的目的:解決問題。
在會議上,問題被不斷地、反複地提出,每一個人提出的解決辦法又會帶來新的問題,新的解決思路,當問題被層層疊加,又一次次被新的思路衝破,一個全新的、大膽的提案呼之欲出,這就是團體智慧帶來的效率!一個人的智慧有自身的局限,一個人的視角難免存在盲點,而全方位的頭腦風暴,能夠顛覆每個人的認識,最後得出最好的結論。——做決定的是一個人,決定的內容卻是團體智慧。
頭腦風暴能夠使每個人得到鍛煉:那些內向、不願意發言的人,會被會議的規定和氣氛吸引,變得敢於說話;那些眼高於頂的人,也能見識到他人的智慧並不比自己少;爆炸式的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勝過心平氣和的討論。在一個集中的、短暫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開發團隊成員的思路,而且,還能讓團隊成員對自己更有信心,因為他們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說的話可以被采納、可以給他人靈感,原來自己還是個創造性人才!
經常性的集中討論,有助於培養民主、公開、創新的氣氛,增進員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提高團隊的凝聚力,還可以在會議中發現那些被忽略的人才。而且,願意提出解決辦法的人,往往也願意為自己的主張承擔責任,這也提高了每一個成員的參與感和責任心。
思維有多少種方式?一個問題有多少種解決方法?人的思想究竟能走多遠?橫向的、縱向的、現代的、傳統的、腳踏實地的、空中樓閣的、數據式的、推理式的……將每個人的意見集中、融合、提煉,問題將不再是問題。需要新點子,需要好主意,就試試頭腦風暴吧。
赫洛克的啟示:表揚、批評、旁觀與無視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將一大批誌願者隨機分為四個組,這四個組需要完成一個相同的任務,任務完成後,他對四組成員的態度截然不同:
A組:這個組的成員得到了誇獎,盡管他們做得不完美。赫洛克鼓勵他們要更好地完成下一個任務。
B組:成員被批評,盡管他們很努力,但赫洛克依然板著臉挑出他們的缺點。
C組:在赫洛克表揚A組、批評B組的時候,這個小組就在旁邊看著,赫洛克沒有對他們說任何一句話。
D組:這個組根本不知道其他三個組的存在,赫洛克對他們沒有任何評價。
第一個任務結束,第二個任務開始,四組完成後,赫洛克依然表揚A組,批評B組,讓C組旁觀,D組依然不知道其他三組的存在,依然得不到任何評價。
接下來,第三個任務,第四個任務……赫洛克重複以上過程,他的學生負責記錄每組的成績。當整個實驗完成後,實驗記錄顯示,A、B、C三組的成績明顯優於D組。此外,總是受表揚的A組成績不斷升高,團隊效率、成員協調度越來越好,成績高於B組和C組。而總是受批評的B組,成績卻比沒有受到批評也沒有受到表揚的C組高。
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依靠團隊成員的努力工作,還需要領導者適時監督、糾正、指導。赫洛克的實驗表明,領導者的態度與最終的結果有很大關係。團隊為一個目標努力時,結果尚未出現,成員們得不到外界的評價,領導的評價就是他們心中的指標,領導的肯定會讓他們多一分自信,領導的批評盡管讓他們沮喪,卻也讓他們知道了正確的方向,並多一分謹慎。而沒有領導者指導的團隊,相當於群龍無首,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在懷疑、猶豫、互相推諉中完成的任務,自然不會有好的成績。
人人都愛聽表揚,表揚給人帶來好心情,帶來自信,帶來繼續下去的決心。對員工來說,努力得到肯定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所以,很多企業都采取激勵政策,就是為了讓每個員工都有“我很棒,我還可以更棒”的意識,以發揮他們的潛能。
批評有時候比獎勵更有效。每位員工都有工作誤區,一味給他們機會,等待他們自己發現改正,不如從一開始就予以糾正,讓他們按照正確的思路走下去。批評,不論是斥責的形式還是建議的形式,都是對員工努力的否定,但這並不意味著員工的消沉和反對,相反,很多時候能夠激發員工的鬥誌,加強他們改正錯誤、爭取成績的決心。隻要批評方法得當,員工完全可能進步飛快。
員工有自我檢測意識,為了各自的目的,他們也會在團體中尋找參照物,來觀察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自己的能力處於什麼位置。所以,即使沒有領導帶領,隻是把他們放在一個開放的競爭環境中,他們依然能夠保持一定的自控性。隻是,沒有領導的監督指導,這種自控性很難維持。
對員工來說,最難堪的就是被領導無視,也沒有任何參照物來確定自己的價值。當所有努力換不來任何結果,他們會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包括領導對自己不滿意,自己的做法完全錯誤,自己在團隊裏沒有任何價值。這種消極心理持續下去,就會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而且會產生更加消極的念頭:這件事做不做都一樣,反正領導不會看;“我是不是該打辭職報告了呢?”。
這個故事發生在韓國的一家大型公司。有一個晚上,一個小偷溜進公司撬開保險箱,公司的清潔工衝了上來,與小偷殊死搏鬥,直到警察趕來。一個普普通通的清潔工竟然如此熱愛公司,這件事讓公司上下都感到驚訝。清潔工這樣解釋他的動機:“總經理每次經過我身邊的時候,常常會仔細看地麵,然後說:‘你掃地掃得真幹淨!’”
領導不能脫離員工,他們必須選擇自己擔任的角色,也許他們無法在表揚與批評間轉換自如,表揚和批評看似隻有一句話,這中間的分寸不但要結合員工的行為,還要考慮當時的環境、任務的難度、外界的壓力,隻有工作多年的管理者能準確地把握,比如上述例子中那個誇獎清潔工的領導。
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的一所學校。一個學生在畢業後加入了校內的項目組,成了一位研究員。他在三年之內,能力突飛猛進,讓所有同學刮目相看。當有人詢問秘訣,他有些痛苦地說:“我的項目組長是個魔鬼!魔鬼!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挑我的毛病,我連睡覺都會夢到他板起臉瞪著眼睛指責我!有這樣的組長,哪個人能不進步呢?”
表揚可以帶來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忠誠意識,批評也可以帶來幹勁和個人能力的飛躍。表揚和批評隻要運用得當,都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那麼其中的關竅究竟是什麼?答案很簡單,是領導對員工的重視。赫洛克的實驗和兩個小故事足以告訴所有領導:員工需要與領導互動,任何一種互動,都好過視若無睹。
忙起來,管理人坐下員工就會躺下
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總裁李?艾柯卡說:“我選擇和重用的都是幹活特別賣力的人。”但是,在實際招聘工作中,誰能保證某位應聘者幹活的時候特別賣力?天生勤勉、不需要監督就苦幹鑽研的人的確存在,但概率並不大,多數人還是更喜歡服從好逸惡勞的天性,適當地偷偷懶,開開小差,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輕鬆一些。想要員工賣力幹活,需要領導人運用智慧。
激勵措施必不可少。薪水的誘惑可以讓員工們對工作更有熱情,但這熱情並不是可持續的,他們會不斷地尋找既能拿到薪水,又可以偷懶的方法。
監督措施讓員工更有紀律性,也能讓他們不敢對工作掉以輕心,但監督提高的隻是對規則的重視,而不是對事業的熱情。
科學嚴格的進度表可以讓員工們保持忙碌高效的狀態,但與監督措施一樣,這並不能真正激發員工們的創新精神。事實上,在他們適應了一定的工作強度後,依然會不斷找機會讓自己空閑一些,例如,在不影響總體質量的前提下,在某些細節上偷懶……
最好的辦法是管理人員的表率作用,當管理人員不斷幹活的時候,員工不好意思遊手好閑,他們一定會自己尋找事情做,或者接替管理人員手中的任務。每個員工都知道,倘若管理者不停幹活,員工卻閑著,那他們被雇傭的意義就消失了,他們離解聘也不遠了。
在大多數員工的思維中,領導的工作比他們要輕鬆許多,不是嗎?他們負責跑腿,領導負責動嘴。所以一個領導如果叫累,他的員工就會叫更累。不能要求員工都學會換位思考,更不能安排員工當一天領導,讓他們體會一下什麼叫真正的焦頭爛額、日理萬機。領導能做的隻有全力以赴,超額完成任務,並以此壓住員工叫累的念頭。
領導應該有忙碌的意識,這種忙不是二十四小時連軸轉,當個忘記休息的鐵人,這既會搞垮自己的身體,員工也不願意學習;同樣,忙不是瞎忙,看似馬不停蹄,其實沒什麼成果,隻是在摻和雞毛蒜皮的事。真正的忙碌應該是目標與效率的結合,既讓他人看到了自己辛苦的一麵,也做出了成就,當然,也包括保持正當的休息、健康的體魄。
這種忙碌來自科學的時間安排、準確的目標意識和積極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很多時候,領導的行為隻受輿論監督,而並不受製度監督,他的忙碌與否,在事實上取決於他想做多少事;他的成就,取決於他做事的統籌能力和實際實力。員工們知道領導在忙,而且忙得卓有成效,自然不敢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不論是對工作態度還是對工作質量,他們都會主動爭取不落在領導後麵,因為他們也知道,沒有主帥願意長久地帶一個拖後腿的兵。
領導的狀態能夠帶動整個團隊的工作狀態。當忙碌的領導在員工麵前匆匆走過,不用吩咐一句“大家動作快點”,員工們會不由自主地加快速度;當一個無所事事的領導在工作間左看右看,員工們隻會裝成拚命工作的樣子;而當一個焦頭爛額的領導出現在員工麵前,員工們會覺得茫然,不知道該忙碌起來,還是鬆懈下去。
在員工麵前,領導應該保持一種“忙而不亂”的狀態,這可以給那些慌慌張張或散散漫漫的員工做一個好榜樣。此外,領導應該給員工喘氣、休息、娛樂的時間,但他永遠不應該在員工麵前表露自己需要休閑,要記得領導的標準被員工執行時,都會或多或少地打幾個折扣,想要執行效果好,領導必須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想要員工承擔起忙碌的工作,領導先要加倍忙碌才行。這正如管理學上一句名言:“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將會永遠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