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建立規則讓團隊飛奔 第七章 參與感就是創造力
第七章 參與感就是創造力
企業效率來自執行力,企業未來來自創造力。領導者管家婆式的統籌分工固然有提綱挈領之效,但員工的執行力才是整體效率的關鍵,一切成就,從員工開始。
每個人都渴望存在感,每個人都想擁有參與的機會,但在現實生活中,機會隻屬於少數人。讓每一個員工自主參與到工作中來,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激發員工潛力,工作才能更有成效,團隊才會更有實力。
自主的快感:越參與,越有動力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在追求存在感。搖籃裏的嬰兒用洪亮的哭聲吸引母親的注意力;小學課堂上想要讓老師喜愛的學生,總是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少男少女試圖在著裝、發型、特長、成績等方麵發展自己的閃光點,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成年人追求事業的成功,以獲得社會地位……所有人都在為存在感努力,超越自我,締造不平凡,這樣的人生才是閃光的。
工作場合也是如此,每一個員工都想成為辦公室的焦點人物,成為領導的栽培對象,成為同事的榜樣,成為那個能夠吸引他人目光的佼佼者。如果耕耘和收獲真的存在一定的比例,隻要努力耕耘就能成為萬眾矚目的人,那麼不需要號召,不需要監督,每一個觀望者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目標當中,為成功而奮鬥。
現實生活存在的問題是:成功沒有任何保證。人們最初對成功、對受人注目的成績有忐忑的期待,當他們失敗了,能一次次繼續嚐試的人少之又少,人們越來越習慣平凡的現狀,隻有維持安穩的意願,沒有向上攀登的勇氣,隻幹好本職工作,不願參與更多事務。在一個企業,多數員工都有這樣的心理狀態:自己需要一份工作、一家公司,但很顯然,公司和工作隨時可以找到替換的人選,未必是自己。
這種存在感的缺失影響了員工們的參與意識,反過來說,存在是靜態的,參與是動態的,存在感就是參與。如果領導能夠讓員工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讓他們積極投入到集體的籌劃、行動、目標中來,就能激發他們內心的好勝心和榮譽感,進而激發他們對事業的熱愛,激發他們的潛在才能。
L小姐是一家公司的新文員,她的工作無聊又繁瑣,每天都在各個辦公室不停跑腿,複印文件、打電話,還要給大小領導泡咖啡,她很坦白地對朋友說:“這份工作沒有任何內容,簡直是在浪費我寶貴的青春!”這一天,L小姐正在裝訂文件,上司通知她去通知各個科室:下午要開員工大會,每個人都要參與。
當天下午,全公司上下65個員工全都坐在會議室裏,等待老板的出現。這還是L小姐工作三個星期以來,第一次看到大老板。這位胖乎乎的老板前段時間跑了十幾個省市,親自調研一種新型的肉類切割機,這次會議,就是要討論公司是否要爭取這個產品的代理權。老板將切割機的功能、市場調研情況、同類產品比較詳細地說給在座所有人,讓他們談談看法。
L小姐以為這會議隻是走個過場,她甚至覺得高層就可以決定的事,卻招來所有員工一起浪費時間,這位老板真是形式主義。沒想到老板剛說完,她身邊的另一位文員就迫不及待地站起來發言,緊接著,她熟悉、不熟悉的員工紛紛發表自己的主張,技術總監聲嘶力竭地反對,營銷主管拍著桌子讚同,還有一個不起眼的電腦程序員竟然說出了更多型號的產品,證明老板發現的這個產品性能優越,看來,他自己也學過這方麵的知識……
老板客氣地請新加入的L小姐發言,L小姐本來有跳槽的打算,根本沒留意公司的業務,此時麵紅耳赤,不知道該說什麼,主任替她解圍說:“新員工還不習慣,先讓她適應適應吧。”大家繼續討論,L小姐聽得越來越認真,兩個多小時的會議下來,L小姐覺得自己了解了不少東西,而且,她打消了辭職的念頭,她認為自己該重新學學貿易方麵的知識,了解一下肉類加工市場,這樣在下次會議上,她才不會無話可說。
L小姐經曆的一幕,是很多現代企業都會采用的“員工議事”,把本是董事會、高層領導、中層領導應該討論的問題,讓更多的員工知事知情,將決策人員擴大化,既讓員工能夠參與到公司管理中來,更加了解企業的發展;也讓領導收集更廣泛的意見,在集體智慧中尋求最佳方案。將這個製度用得最好的是通用電氣公司,他們以此聞名。
注重個體員工的存在感,不是將他們當作機器上隨時可以替換的螺絲釘,而是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可缺少、不可替代,這會讓他們產生“舍我其誰”的自豪感,讓員工明白,員工需要企業,企業同樣需要員工,這是一種整體性互動。
自豪感又會衍生高度的責任感。當一個人決定認真地做某件事,對這件事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企業責任、工作責任和自我責任合而為一,解決工作上的麻煩,就是解決自己的麻煩。每一個員工都有這樣的責任感,企業的發展就多了成倍、幾十倍的智囊,他們會竭盡全力為自己的責任努力。
對於企業來說,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眾人合力產生的決策最具代表性,民主的判斷最有客觀性。所謂的決策,不隻是依靠英明的領導們在辦公室裏冥思苦想,更重要的是要發動所有關心企業命運的人共同思考。當員工不再隻是為一份工資打算盤,而是開始思考企業的未來時,他就已經具備了初步的主人翁意識,他的眼界會拓寬,積極性會增強,也會更加主動、負責地麵對自己的工作。領導應該為每一個員工提供展示自己的場所,讓他們有機會發現自己的潛在能力。自主的動力,是最大的動力。
分槽養馬的管理藝術:互補產生火花
有一種經常被抨擊,又經常被采用的管理方法,稱之為“一刀切”。
小甲是剛剛畢業的外語係學生,她聰明能幹,在大學修完了管理學雙學位,就業意向為外企或私企的管理人員,前者更佳。小甲為人務實,明白以自己此刻的實力,進不了外企的門,最好的辦法是找一家有業務能力的公司,鍛煉鍛煉身手,積累積累經驗,修煉到了火候,再跳槽到理想的公司。
按照計劃,小甲果然進了一家中型私企。不到一個月,小甲就感到了難以紓解的鬱悶。本來,小甲選擇這個公司,是看中公司安排的職業培訓,沒想到這個培訓像一個大學公開課講堂,對所有入職員工講解相同的內容。一開始,小甲安慰自己,這不過是入職概述,今後一定會有更專業、更有針對性的培訓。
沒想到,更讓小甲鬱悶的事發生了,她被塞進了一個和她的專業、特長完全不相幹的部門。她去找上級溝通,上級卻嫌她挑剔,還教導她進入公司,“每個人都是從零開始”。小甲發現,不少新員工都對職位安排不滿,認為公司根本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具體情況。
工作了一陣子,小甲發現原來他們這些新入職員工還不是最倒黴的。
小甲的直屬上司乙女士是公司高薪誠聘而來的人才,乙女士在過去的公司做項目組長,工作有聲有色,原本以為跳槽之後能夠平步青雲,沒想到這家公司管理混亂。具體表現在人才招來不少,卻沒有考慮到人才的層次,自然也不會對人才進行有序安排。乙女士每天都為和其他幾個能力相當的組長爭權奪利而傷腦筋,去年,她費了精力的項目因為公司內部對手的阻撓,後續資金不到位,隻能中途擱置。
那個被公司眾人同聲埋怨的領導被稱為丙叔。丙叔讀書不多,但有做生意的眼光,一手把幾人的小公司拉扯到上百人,又從上百人繼續擴大,開了好幾家分公司。丙叔意識到技術的重要,動不動就挖人才來公司,卻並不知道如何管理,導致公司內部管理混亂。因為公司效益好,又在發展期,暫時還看不出什麼大問題,但像乙女士這樣的員工,都不看好公司的發展前景,要不是合同限製,他們可能早就跳槽走人了。
企業內部管理混亂,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領導者缺乏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有的是企業想方設法節約管理成本,管理人才缺乏。總的來說,管理混亂是人為的,不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上述案例中的公司,管理者毫無管理觀念,盡管有好的初衷:引進人才,發展技術,但卻沒有好的經驗:分流人才,使人才各盡其能。最後造成了人才們在內耗中消耗自己的才智。領導者本想要人才有序競爭,最後卻成了無序亂鬥。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有一種應該被推廣,已經被通過世界各大企業認證為有效的方法,也有個形象的稱呼,叫作“分槽養馬”。
這種管理方法不難理解,我國在幾千年以前,就有“因材施教”、“因地製宜”的說法,應用範圍不同,道理卻相通:教育也好,做事也好,管理也好,不要用統一教條,隻執行一種標準,而是根據材質、地點、狀況的不同,尋找最合適的方法。簡言之,反對官僚主義,主張尊重個性與雙向溝通。
與“一刀切”相反,領導者需要根據員工們的專業特長、研究方向、工作重點甚至性格特征對他們實行“細化”,用不同的管理形式“分而管之”,讓他們各自都有發揮的空間,對某些人的特殊待遇,實際上卻體現了整體的公平。
將人才按照類型進行管理,而不是將他們符號化、去個性化,是管理學的一大進步。把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地方,給予最合適的管理和薪酬,就能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帶動他們所在部門的整體發展。而各個部門間的互補,能夠產生巨大的火花。火花首先出現在部門和小團體內部,技能、素質都差不多的人容易溝通,容易對目標達成一致理解,也容易形成共同的認識,進而通力合作;在部門與部門之間,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能達到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
分槽養馬,合理規劃,互為補充,各盡其能。優秀的企業就像可以陳列的藝術品,最麻煩的部分也因高超的管理變得井井有條,最困難的道路也可以因各部門的通力合作而暢通無阻。
別給員工講道理,給員工試錯的機會
管理學專家約翰?阿爾代說:“你所處的職位並不意味著你有權力去命令他人,卻意味著你有責任去指導你的下屬。”好領導應該是一位好老師,教學方法不同,達到效果就不同;學生素質不同,教學成效也不一樣。員工討厭領導們喋喋不休地講大道理,但他們不可能無師自通,自行摸索出路徑的天才隻是少數。
領導必須起指導作用,員工要有學習心態,但公司不是學校,領導不是教授,有效的溝通方法,需要領導和員工相互磨合,更需要領導本人不斷思考。總是挑剔員工錯誤的領導不是好老師,他們完全忽視了員工的經驗,將新兵當老將,要求過於嚴格,缺少人情關懷。事實上,誰都會犯錯,特別是剛開始工作的員工,他們的經驗往往是錯誤堆積起來的,領導當然需要責備,需要懲罰,但不必因此貶低員工的素質,更不能因此判斷員工的前景。
領導的教導忌諱大道理和純粹理論,大道理顯得華而不實,讓員工產生厭煩心理。多數人都有自尊自大的一麵,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對自己的判斷毫不懷疑,大道理卻是否定了他人,隻強調自己的經驗,所以讓人厭煩;純粹理論固然有用,但脫離實際,員工就算聽懂了也未必會做,何況,員工常常對自己的學曆有充分的自信,他們甚至覺得論起理論知識,他們比老板還要豐富,這種時候講理論有什麼用呢?道理和理論都可以從簡從略,直接給員工試錯的機會,把想學遊泳的人直接推進水裏。這個過程,員工可能出現以下問題:
抵觸情緒。
認識樸先生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溫和有禮的男人,但人們都覺得他有好為人師的毛病,特別是他的員工,背地裏叫他“樸夫子”,認為他總是喜歡把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講上一萬遍,簡直像個碎嘴婆婆。
樸先生並不是故意討人嫌,他喜歡教訓人,完全出於一片好心。他年輕時走過不少彎路,因為脾氣衝撞過領導,因為固執造成過事故,因為一意孤行失去了大好的機會,跌跌撞撞地摸索了十幾年,才終於有了一點事業上的成就。樸先生特別希望手下這些年輕人能順利一些,少經曆挫折,所以,他總是不斷地、善意地提醒他們。
樸先生顯然將部下們當作了自己的孩子,可部下們卻已經過了依賴父親的年齡,確切地說,他們是一群好不容易脫離家庭學校掌控的年輕人,剛剛嚐到自由的滋味,最討厭有人幹涉。一來二去,樸先生的教導非但沒起到什麼效果,反而有好幾個員工偏偏要和他對著幹。樸先生回到家,憤憤不平地說起這些員工,家裏剛剛十八歲的女兒卻說:“我要是你的員工,我也和你對著幹,那麼簡單的事誰不知道,非要說個沒完!”
樸先生受到了打擊,他真不明白為什麼一片好心會換來這樣的評價,究竟是這些孩子太不懂事,還是自己的方法真的出了問題?他想不出答案。
年輕的員工、想法獨特的員工、老資格員工都可能對領導的指導產生抵觸情緒,因為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年輕人輕狂,能人恃才傲物,老員工經驗多容易倚老賣老,想讓他們按照領導的做法做事,需要一定技巧。
領導需要靈活,有的時候,不需要與這些員工較真,倘若他們的做法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就不必為了一時的麵子駁斥他們,反而應該以寬和的心胸讚美他們,鼓勵他們放手做事;如果他們的做法根本達不到效果,甚至起反效果,就要與他們反複溝通,以事實和數據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妥當之處。領導心平氣和的溝通,可以有效緩解員工的對立情緒。
學不致用。
在公司六年,於先生升任車間主任,主管生產環節一切事務。於先生是技術員出身,一直以來在公司埋頭苦幹,不太重視與他人的溝通,也從未注意過領導與下屬的區別。在他看來,所有任務都是明確的,領導也好、員工也好,隻需要朝著目標加緊幹,就是成功。
但領導的工作終究和技術員不同,很快,於先生就發現車間裏有幾個問題員工,要麼腦袋太笨根本聽不懂領導說話,一個問題反複強調,做的時候照樣犯錯;要麼人夠聰明就是太浮躁,猴子一樣上躥下跳總想顯擺自己,做事有想法卻不精細;要麼固執得像頭牛,怎麼說都不肯聽,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於先生一個頭兩個大,每天的生活就像救火隊員,跟在員工後麵查缺補漏,忙個不停。問題員工們是他辦公室常客,經常被他罵得狗血淋頭。
這一天,一個員工打電話來說訂貨單出了問題,這批貨於先生千叮嚀萬囑咐,沒想到又出現紕漏,於先生暴跳如雷。剛巧於先生以前的上司李先生經過,問清楚原因後,李先生笑嗬嗬地說:“他們倒是和以前的你挺像的。”於先生立刻反駁說:“我以前不這樣!”
李先生帶著懷念的表情說道:“你剛進車間的時候,連報表都不會做,我手把手地教你,你總覺得我迂腐;讓你做事我總不放心,你這個急性子一定會捅婁子;三年前,我想給你個項目,其他人都說你能力好,但性格不適合當組長,我想著不鍛煉你,你永遠不會發展,就冒著風險把項目給了你。你雖然出了不少小問題,但結果不差。現在你當上了領導,可見我當年的決定沒錯。”
“你也曾是個丟三落四的問題員工。”這句話讓於先生大吃一驚,他不由重新回想自己六年來的工作經曆,隨著他的提升,新人期的往事早就被他忘在腦後,現在想想,自己的確做過不少傻事、錯事,經常讓李先生大發雷霆。不過,李先生仍然給了他機會。
於先生抽了根煙,決定明天重新找問題員工們談談工作方法,他相信這一次,他能夠心平氣和地麵對這些總是給他惹事的小毛頭。
有些員工做事心不在焉,一件事反複提醒、教導很多遍,他們左耳聽右耳出,還是出現錯誤;還有的員工必須手把手教導,一旦放開手,麵對一個新問題,他們不會舉一反三,又覺得無處著手。前者的問題是不用心,後者的問題是不靈活,都會造成學了跟沒學一樣。
對此,領導人不必暴跳如雷,應該首先找找問題出在哪裏,是自己的提醒有問題,還是員工的理解能力有問題。如果是後者,就要重新評價員工的價值,而且要事先讓此員工認識到:這是你的工作,做不好的話,公司有權懲罰你,甚至辭退你。
過分自我。
沃克走進總經理辦公室,他看上去怒氣衝衝。
沃克將手中的文件夾放在辦公桌上,穩了穩他的呼吸,總經理麥克納博先生的目光透過金邊眼鏡射向他。沃克說:“麥克納博先生,關於這次的企劃,我們必須找您詳細談談,我們項目組的所有人都認為,必須讓您更詳細地了解我們的提議,您不能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否定它……”
“在那之前,”麥克納博先生將自己麵前的一個厚厚的文件夾推到沃克麵前,“我認為你應該先看看這些東西,這是以前的項目組的企劃,我認為比你們想出來的東西更大膽,更有新意,而且更全麵。”
沃克翻看著那些企劃書,漸漸收斂了氣焰,隨之而來的是疑問:“為什麼這麼好的想法,公司卻沒有采用?”
“因為公司需要考慮的比你們多得多,公司要選擇最合理的,而不是最異想天開的。”麥克納博先生說,“你們的創意不錯,但還談不上讓人眼前一亮,更談不上引領風潮。至少,你現在看的這幾份企劃,就比你們做出來的東西更有吸引力。我不想對你們說大道理,但是,想得到公司的承認,意氣用事是沒用的,真正的實力才能決定一切。”
沃克反反複複翻著那些企劃,半晌,他鞠了一躬,靜悄悄地走出總經理辦公室。
恐怕所有領導都曾麵對過年輕員工的質問:“這件事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我的想法明明更新穎!為什麼您的思想如此保守?”他們甚至會反過來教育領導:“創新才是企業的生命,固步自封公司會完蛋!”這個時候,不論領導分析市場也好,陳述企業戰略也好,強調生產成本也好,都不能改變員工執拗的想法,他們偏激地認為不采用他的提議,就是專製,就是排斥新事物,就是頭腦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