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2
恐懼心理:
打敗心中的“假想敵”
社交恐懼症俗稱“見人恐怖症”,它是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因此,在社交場合總是異常恐慌,甚至害怕出席社交場合。目前,在心理障礙疾病中,社交恐怖症是僅次於抑鬱症、酗酒,而名列第三的疾病。
現年三十歲的汪芳,就職於一家國際貿易公司。起初,剛開始工作時,她的工作完成的很順利,心情自然也十分愉悅。與同事雖然不深交,但也沒出現過什麼問題。有一次,她的上級財務總監來做常規的例行檢查,審核一下財務賬目。其實。汪芳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不知為何,在回答總監提問時,她卻緊張得連說話都結結巴巴,並且臉都憋紅了。領導得知後,又找她談了一次話,結果還是一樣。
自此之後,汪芳特別怕見領導,怕與同事打交道,甚至不願去餐廳就餐。其實,她明知沒什麼可怕的,但還是控製不住地害怕,為此,她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不久,公司迎來了聖誕舞會,而且還邀請了社會上很多名流人士,此外,公司內部有規定,沒有特殊情況,一律不準請假。汪芳一想到舞會要見那麼多人,尤其是要與陌生人打交道,她就非常緊張,這是因為,她從來沒有參加過這麼大的舞會,見過如此多的名流人士,這使她心生恐懼,害怕與這些人見麵、說話,或是禮節出現錯誤,從而使他人笑話自己。
盡管舞會開始的前一天,她還在鼓勵自己,希望自己第二天能夠出席,但是她感覺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時間,她想到舞會會心跳加速,感覺頭暈目眩,甚至意識到自己在舞會上一定會出錯,而且預感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和名譽會因舞會上的失誤而受損。
最終,她還是沒有出席公司的舞會,為此,領導狠狠地批評了她。
其實,汪芳患上了典型的社交恐懼症,所以才會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總認為他人有意識地監督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此,總擔心自己會出現某種錯誤或是差池。主要表現在,對自己不信任,尤其是到社交場合,總會處於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為此,常常會出現口吃、神經緊張等等。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是非常痛苦的,這是因為,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做成的事情,他們卻往往望而生畏,所以,他們覺得自己非常沒用,並且,覺得周圍人也是這麼想的。於是,患者就會變得更加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越是這樣想,他們越是感覺焦慮和抑鬱,這樣一來,就使得社交恐懼的症狀進一步惡化。
可以說,社交恐懼是一種很嚴重的逃避心理,但是,並非不可治愈,隻要正確地認識它,並且下決心改正,運用正確的心理學原理和方法技巧,從而正確地調整自己的心靈,就一定可以使我們走出這個心理泥潭,從而積極地與他人交往。
積極的心理暗示
利用早晚時間,建立自己的自信。每天早晨,對著鏡子中的自己說20遍“我接納自己,我相信自己!”每天晚上臨睡前,在心裏默默地對自己說20遍“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通過這種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改變我們以往對自己的否定態度,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接受自己,從而培養自己的信心,一步一步地戰勝自己的緊張心理。
降低對自己的過高要求
那些過於追求完美的人,總會為自己設置這樣或是那樣的目標或要求,一旦無法實現,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並且固執地認為他人一定會嘲笑自己。其實,你完全沒有必要給自己設置過高的目標,更無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否則的話,你不僅會活的很累,並且更容易感到手足無措。適當降低過高的預期目標,你的壓力自然就會減輕,從而輕鬆自如地在社交場合展示自己的風采。
多參與社會公眾活動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多參與社會性的公眾活動,這是一種克服社交恐懼症的最佳有效方式。隻有多在公眾場合露麵,才能練就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膽識。這是因為,社交活動能夠提升自己的膽識和見識,讓自己逐步適應那種人多的氛圍,如此一來,才不至於遇見陌生人而害怕,更不會擔心陌生人挑剔自己的毛病。
勇敢麵對一切
患有社交恐懼的人,在社交場合裏,往往會表現出逃避心理,害怕自己會出醜,其實,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自己更加懦弱。克服緊張的最好方法就是勇敢地去麵對社交場合的恐懼。我們要相信自己,其實,我們害怕的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不是外界,而是內心,關鍵就是看能不能戰勝自己。一旦戰勝了自己,就能夠走出心中的藩籬,自由自在地與人溝通。
自責心理:
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這樣一些人:他們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即使是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也會自我檢討一番,甚至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他們也會清晰地刻在腦海中。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曾因為做錯事情而被父母責怪,比如,他們會說:“你怎麼又把花瓶摔碎了,還是個好孩子嗎?”這樣,有的孩子就會把事情與自己的價值聯係起來,覺得自己因為不小心做錯了事情而不再有價值。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就特別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完美的。
“看看你自己都做了些什麼?你真是一個十足的白癡!你怎麼會愚蠢到這種地步啊?你為什麼總是會把事情搞砸,為什麼總這樣一無是處呢?為什麼就不能多考慮一些呢?你真的是一個廢物了。”
這是阿超在電腦突然斷電後,以致將這個周即將完成的重要文件資料丟失時的自我責罵。
如今,阿超已經辭掉了自己的職位,放棄了這份喜歡且堅持已久的工作。隻因這樣的一個小小失誤,他卻久久不能原諒自己。以至於很長時間過去了,他還是會經常因為回想此事而自責。這個周末,本來計劃是和朋友們出去玩的,但是現在他卻告訴朋友們,自己生病在家,不能去玩了。事實上,悶在家裏的阿超,真的快要“生病”了。辭職之後,他每天就是坐在家中,什麼也不想幹,腦子裏一片空白,似有似無地想著一些關於自己未來的事情,如今,他看不到能改變現實的一絲可能,認為即使再堅持下去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作為一個旁觀者看來,這樣的自責未免過於嚴重了。可是實際上,自責的念頭潛伏於我們每個人的意識中,在稍不如意的時候,這個醜惡的念頭就會露出一副凶惡的嘴臉,對自己怒吼。
但是,如果我們來客觀地評價一下這件事情,就會發現很多並不是阿超的錯,譬如突然斷電的事情,可是阿超卻用它來證明自己的無能與失敗,甚至完全歸罪於自己個性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辦事考慮不周。因此,我們也就或多或少地能理解到阿超此時此刻的那種參雜著挫折與絕望的複雜心情。對他來說,能夠平靜的去麵對眼前的這個小失誤又是多麼的困難。就是因為兒時的自責變成了一種習慣,以至於後來長大後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反應。
自責在心理學上來說,屬於一種人格障礙。如果是因為個人的缺點或錯誤而感到一定的內疚,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反應過分,甚至對一些並不嚴重的失誤產生很強的負罪感,對之耿耿於懷,並要求自我懲罰,這就是心理上的自責。
自責常常會損害我們的正麵自我評價,經常自責的人,性格會變得十分敏感、憂鬱、甚至沮喪。這就猶如有隻會說一句話的鸚鵡站在你的肩上,時不時地就在你的耳邊嘮叨著“不對、不行”,你完全可以想象這將對你的自信心產生多大的打擊。
陷入這樣一種自責的情緒中而無法自拔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就意味著一個人每當犯一個“無所謂”的錯誤時,他就要和自己做敵人,做鬥爭,不斷地進行自我批評。當他處於這種十分激烈的內心衝突中時,就會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自我鬥爭這件事情上,從此以後,也會更因為害怕犯錯誤而縮手縮腳,不敢前進。
那麼如何才能消除這種自責心理呢?心理專家也給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