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鹹平在一次講座中痛批中華文化,歸納為“浮躁、投機”,其中例證之一就是空城計。他認為這完全是一次賭博行為,假如司馬懿猶豫之後決定殺入城中,那麼作為蜀國CEO的諸葛亮就會成為俘虜。“三國”很可能就此變成“兩國”,劉備的大業很可能立刻破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諸葛亮棄城撤退,留得青山在,日後再反攻。
其實國人的投機並不體現在諸葛亮用空城計,而在於千百年來,大家對空城計經久不衰的讚賞。無論京劇、評書,《空城計》都是容易讓演員出彩的劇目,足見大家喜聞樂見。
空城計是虛構的,並非經過易中天先生指明,我們才恍然大悟。作為文學作品的《空城計》,邏輯上漏洞是明顯的。
“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三國演義》中這般寫道。此情此景拍成電影,很有觀賞性。然而有一點令人費解,縱然司馬懿多疑,既然已經兵臨城下,向城牆上的諸葛亮發射一陣箭雨,搞一下“空襲”應當沒有任何風險。如果司馬懿這樣做了,諸葛亮恐怕早成了“刺蝟”。
中國的小說常常經不起這樣簡單的推敲,好在也沒人去推敲,因為大家從內心都願意這是真的。《空城計》體現出小投入大產出,一個人嚇退15萬人,就像花2塊錢買彩票,中了500萬大獎,那感覺令人神往。正是由於如此神奇的情節,假的空城計知名度大大高於真的空營計、空城計,假作真時真亦假。國人把諸葛亮的空城計,認定為中國曆史上唯一指定“空城計”。
有人反駁郎鹹平,說國人根本不喜歡投機,恰恰相反,國人的通病是求穩怕風險。這種觀點論據也很充分,比如國人都喜歡當公務員,都喜歡捧鐵飯碗,自己當老板創業的意識不強。
其實“求穩怕風險”與“投機”,是可以在一個人身上並存的。下海做生意,做得好“四兩撥一斤”,再好也不過“撥十斤”,已經是25倍的暴利了。然而相對於虧本有可能輸光“四兩”血本,許多國人還是覺得風險太大,不敢輕易嚐試。而傳銷、博彩,常常能勾畫出“四兩撥千斤”的美景,極低投入極大產出,麵對“千斤”誘惑,許多人就覺得虧光“四兩”不再是風險,於是傳銷、賭博在中國往往特別有市場。
四兩撥幾斤?這往往會造成國人不同的處世態度,從中反映出某些文化基因。當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遠不是“浮躁、投機”兩個詞可以概括,其主流是好的。我們正視缺陷,正是為了改良自新,發揚光大。
空城計頗具戲劇性,拍成動畫片,讓小朋友們感受一下智力遊戲的樂趣,其實不錯。不過一個成年男人,假如很認真地要從空城計中去吸取什麼精髓,還是省省吧。我們如果把自己幻想成小說中諸葛亮的部下,最好架著他化妝成老百姓快馬撤退。諸葛亮若賭輸戰死或被俘,遠比失去一座小城代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