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的快感
朱輝
一部《三國演義》造就了中國第一聰明人——諸葛亮,可是隨著文史熱的興起,人們經過一一考證,發現讓諸葛亮無限風光的那些事跡,絕大多數是羅貫中用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等手法“借”來的。這種塑造英雄人物的手法,後來被廣泛運用於宣傳領域,羅先生簡直可以被作為宣傳學的鼻祖了。
在諸葛亮的諸多智慧案例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當數《空城計》。一把扇子,一架琴,兩個小童……幾乎完全憑一己之力,諸葛老師就嚇退了司馬懿十五萬大軍,端的瀟灑!然而這樣一個經典案例居然是假的,是愛國(愛正統漢室)知識分子羅貫中杜撰的。
這樣好的一個經典計謀竟然是“文學作品”,大家不免失落,好在易中天老師指出空城計其實確有其事,隻不過發生在曹操身上,曹操用此計對付過呂布。不過有人從《資治通鑒》中找到史料,發現曹操的“空城計”其實發生在營寨之中,地點算不上“城”,另外雙方兵力對比也達不到《三國演義》中空城計那麼懸殊。
縱觀古代戰爭史,空營計著實不少。比如在漢代,李廣有一次率百餘騎偶遇數千匈奴,李將軍下令這百餘士兵下馬休息“躲貓貓”,匈奴一看以為有伏兵,落荒而逃。相比於空城計,空營計是軍人對軍人,一旦失敗,無非陣亡一些士兵。而空城計的背後有一城百姓,背負的責任不可同日而語。好在將曆史往前翻,我們可以找到一出像模像樣的空城計。
公元前666年,楚國公子元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當時鄭國都城內兵力空虛,無力守城。此時上卿叔詹獻計,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店鋪照常營業,百姓照常生活。大開城門,作完全不設防狀。
公子元趕到城下,認為其中有詐,於是按兵不動。最後齊、魯、宋發兵救鄭,公子元隻好撤走了。
無獨有偶,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七賢之一的畢阿斯也用過空城計。當時鄰國攻打普利恩涅,普利恩涅無力抵抗。畢阿斯便想出一計,首先他將兩頭運貨的騾子披上護甲,趕入敵營,敵方見對手的牲口都武裝起來了,非常吃驚。他們派信使進城觀察,又發現城裏到處是一堆堆糧草,覺得普利恩涅似乎早有戰爭準備。於是他們最終與普利恩涅簽訂和約,退兵了。其實那些糧草,隻有最上麵一層是糧食,下麵都是沙子。
就技術含量而言,想出空城計不需要太高智慧,靠的隻是膽量和運氣。除了自己演得像,還需要對手是個有謀略的人。試想對手如果是《亮劍》裏的李雲龍會怎樣?李雲龍的名言是“明知不敵,也要亮劍”,想必不管前方有沒有地雷陣,殺將進去再說,那麼再逼真的空城計恐怕也不堪一擊了。
畢阿斯的空城計在西方並不出名,極少有人提及。或許因為西方人崇尚實力,畢阿斯能讓普利恩涅暫時幸免於難,更多隻是靠運氣,因此不值一提。而在中國,空城計幾乎被認為是諸葛亮一生無數戰役中最精彩的樂章。原因在於國人特別欣賞這種“四兩撥幾斤”的智慧,以一人之小品表演嚇退十五萬敵軍,何等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