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起義和平民暴動不斷發生。孔子像他的儒學產生於春秋晚期,是中國社會由“禪讓”
到父傳子的“家天下”,曆經三代至春秋的社會政治倫理的理論概括,是中國社會乃至整個東方社會由亂而治的理論指導。
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應魯大夫之請,返回魯國。此時,孔子率弟子出外遊曆宋、衛、陳、楚、蔡等國已有14年之久。孔子雖然滿懷複興周禮、改良時政的政治抱負,卻沒有一個諸侯願意重用他。孔子返回魯國不久,魯哀公、季康曾先後問政於孔子,但最終沒有重新起用。孔子眼見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施展,於是轉而致力於著述與講學,以求得自己的理想、思想、學識傳播於後世。
孔子無甚政績卻享有“素王”之稱。他門下有弟子三千,六藝皆通者七十二人。這批門徒多為當世的傑出人才,最出色的有顏回、子路、子貢、宰予等。有一次,楚昭王想給孔子封地拜官,他的宰相子西阻止他說:“大王自認為手下的宰相有沒有比得上顏回的?”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那麼大王的將軍有沒有比得上子路的呢?昭王又說沒有。子西又問他有沒有像子貢這樣的外交官,宰予這樣的執事官,昭王經過子西這番提醒,才發現要是引進孔子這樣的人才,恐怕要連自己的寶座都保不住了,於是最終改變了主意。
一次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擴充軍備,人民信任。”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裏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項,在這兩項裏該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糧食。沒有糧食,雖然會餓死,但自古以來,人都會死的。如果沒有了人民對國家的信任這一項,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了。”
學琴師襄描繪孔子向師襄學琴的曆史典故
孔子的成就主要是在教育和哲學領域以及政治思想上。儒家思想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度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做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漢代的董仲舒說服當時的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從此,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孔子也成為我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千古儒聖。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他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對孔子和儒學的最高推崇。《論語》作為曆代帝王治國的法寶和天下讀書人必讀之書,曾經對中國政治、曆史、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論語》書影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一部語錄式的文學散文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的部分弟子的言論,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本源。曆史上,幾乎每個時代的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論語》的微言大義,從中獲益。
林語堂說:“《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聖經,是一套道德的教訓。”《論語》是一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麵,內容非常豐富。作為中國人,不論文化程度如何,也不論從事何種職業,身在何處,都能夠從《論語》中獲得有益於自己身心發展的東西。
1988年1月24日,法國《堪培拉日報》刊登了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了聯名倡議:“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2500年前,從中國孔子那裏尋找智慧!”這個不平凡的宣言,點燃了整個世界研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聖火。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舉行聯合祭孔,參加祭奠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安黛麗·霍爾說:“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語對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價值觀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的確如此,2500年前的中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還正在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孔子不僅屬於曆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在西方人心目中,孔子與希臘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享有盛名。西方出版的“100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還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千年時光並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孔子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充滿活力。先賢聖人的思想依然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走進孔子,我們仍然能夠品味他的人生智慧。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時規模很小,僅以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曆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頃。
孟子及其儒家思想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係,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像
孟子(公元前372至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人。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3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篇,《公孫醜》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離婁》篇,《萬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盡心》上下篇。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人民第一,國家其次,君在最後。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麵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製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製度;另一方麵,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還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