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學篇

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它所表現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詩經》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內容是從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間的作品,共305篇,包括《風》、《雅》、《頌》三類,《風》又名《國風》,大部分是各地民歌,有詩160篇。《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貴族作品,《小雅》包括貴族作品和民歌,有詩105篇。《頌》也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是貴族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詩歌,有詩40篇。《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五經》(無《樂》)之一。

《禦筆詩經圖》(乾隆帝禦筆寫本)

“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麵,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在《七月》中,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直接展開鬥爭,以取得生存的權利。在這方麵,《碩鼠》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國風”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詩,如《殷其雷》、《伯兮》、《君子於役》等。“國風”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氓》、《穀風》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麵。而《柏舟》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基調健康、樂觀的戀歌(如《靜女》、《木瓜》等),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喜悅的情愫。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貴族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裏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關雎》是“周南”裏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此後,曆代學者評《關雎》皆“折中於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

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聽著鳩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態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並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心情。最後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願望。“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的願望,也就是他想象結婚時的熱鬧情景。

《蒹葭》是“秦風”中的一首愛情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淒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複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隻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衝破天塹,追求伊人。一會兒逆水而上,一會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古代一係列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易樂春秋”,但後來失傳,隻剩下五經。

老子與《道德經》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蘊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蕩、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

老子像

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家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彙流、衝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作《道德經》,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

老子(約公元前570至前470年),姓李,名耳,《莊子》稱他為老聃,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從師於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官。晚年在故裏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死於扶風。

老子研讀《尚書》的時期是他思想發展的成熟期。當時老子聲名鵲起,許多學者都慕名前來討教。據說孔子就專程前往洛邑向李耳問禮。他們在廟堂階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孔子問他,背後的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慮”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個人等到他的骨頭都已腐朽了,隻有他的言論尚存。況且作為一個君子,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出而為仕,否則就隨遇而安。會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貨物藏得很嚴密,仿佛一無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鈍。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態與過多的誌向,這些對你有益無害。

西漢帛書《老子》(殘頁)

孔子離去後,對自己的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遊動;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獸我可以用網去捕捉它,能遊的魚可以用釣繩去釣,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風雲飛上天呢?我今天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像龍一樣。”

本來,老子的思想已開始向隱居修養、追求無名發展,恰好此時周王室的一場內亂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脫。周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的周朝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李耳,李耳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準備從此隱居。行至函穀關時,令尹喜請求道:“先生要隱居了,請盡力寫一部書吧。”於是老子寫了一部書,這就是《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集中於《道德經》,這是他唯一的傳世之作,書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用“道”來概括宇宙萬物的生成與演變——道是客觀自然規律,又具有永恒絕對的本體意義。他提出“反者道之動”,指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麵的對立,認為事物的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一,意識到對立麵的互相轉化,並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他還主張“柔弱勝剛強”。他教導後世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名無欲,使夫智者所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為)”。他熱愛和平,反對無謂的戰爭。他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者多,是以饑”。並奉勸統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談宇宙,談人生,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礎之作。

道家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做了詳細的闡述。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孔子與《論語》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奴隸製度腐朽衰敗向封建地主製轉變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