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氣放晴。宋威剛在帳中睡醒,侍衛上前稟報:“王仙芝的賊軍已逃之夭夭。”宋威急忙縱馬來到城下,果見城門大開,城內已無一兵一卒,不由仰天大笑。[A193]
幾天後,南方各州縣紛紛向朝廷告急。原來義軍從伒州撤退後,有很快聚集起來,乘宋威兵力集中在伒州地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南方進軍。
宋威在伒州城接到朝廷命令,忙率大軍尾追,在州一帶與義軍遭遇。此時,忠武軍節度使崖安潛由東南方趕來,形成包圍陣勢,義軍再度陷入困境。
王仙芝、黃巢又采用“走為上”的計謀,連夜突破唐軍的包圍圈,黃巢率一支隊伍北上山東;王仙芝率另一支軍隊南下湖北。第二年,大半個中國便燃起了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
商業運用
劉文漢急流勇退
李嘉誠及時轉產
在商界,當明知情形極度不利,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為好。君子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為俊傑,該放手時就放手。有時人之所以不願退讓,是因為有所係戀,為外物所牽繞。這正是人們不能正確對待進退的心理症結。一個人如果係戀於外物,該退的時候不退,或不能迅速的退,就將十分危險。
香港假發之父劉文漢,從20世紀60年代起經營假發製造業,到1970年假發銷售已達4億港元,產品仍然是供不應求。但劉文漢並沒有被一時的輝煌衝昏頭腦,他發觀假發製造業競爭者日益增多,繁榮的假發市場背後已經顯露出衰退的跡象。
於是,他當機立斷,急流勇退,回到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亞,去開創葡萄酒釀造業。他先把離悉尼隻有l0公裏遠的一家葡萄園買下,接著又動用上千萬港元,買下了當地一家釀酒廠。
70年代後期,美國的假發業如潮水般消退,香港的假發製造廠商紛紛關門倒閉。號稱“假發之父”的劉文漢卻在海外安然無恙,而且還擁有一家位列全澳前10名的大釀酒廠。[A194]
善於經營的商人,並不是萬事總冒然前進之人,而是有著敏銳的眼光,善於因勢利導,麵對不同的時機和境況而采取不同策略的人;該進時進,該退時決不猶豫,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一個良好的撤退,也應該和偉大的勝利同樣受到尊敬。此外,因撤退出舊行業而行動的也有諸多成功事例。
塑膠花使李嘉誠成為“塑膠花大王”,並讓他賺得盤滿缽滿。然而,物極必反。早在李嘉誠開發塑膠花之前,他就預見到塑膠花迎合社會發展的快節奏,隻能風行一段時間。人類崇尚自然,而塑膠花無論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執全港塑膠業牛耳的李嘉誠,常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塑膠花的大好年景還會持續多久?
長江公司擁有穩固的大客戶,作為塑膠業的“大哥大”,自然還不愁市場問題。但是整個行業走下坡路,最後走向萎竭,已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大趨勢。這樣,競爭勢必日益殘酷。此外,越來越多的因素在向李嘉誠敲響警鍾。
塑膠廠遍地開花,塑膠花泛濫成災。不僅如此,塑膠花就是塑膠花,不可能完全替代有生命的植物花。李嘉誠從海外雜誌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膠花掃地出門,種植真花。國際塑膠花市場,漸漸向南美等中等發達國家轉移,而這些國家,也在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力生產塑膠花。香港的勞務工資與年遞增,勞務密集型產業,非長遠之計。
香港已出現過幾次塑膠花積壓,原因一是生產過濫,二是歐美市場萎縮。雖未造成大災難,更未直接影響長江,卻引起李嘉誠高度重視。李嘉誠早有心理準備,因此,他一葉知秋,見微知著,未雨綢繆。不久李嘉誠撤出塑膠花產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締造以地產為龍頭的商業帝國,這是他蘊藏於心多年的抱負。與塑膠花相比,後者顯得更重要,李嘉誠實現了他的抱負,輿論給他戴上“超人”的桂冠。[A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