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必衰,月盈必虧”。道家的樸素辯證法,自然也適用於商界。因此,我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的前景必須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為的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占盡先機。像劉文漢、李嘉誠那樣,他們最早進入某一領域,賺了一大筆錢後,審時度勢,激流勇退,無論是進是退,都占盡先機。
企業麵臨必敗之勢時,宜先退,早退。但這種退卻不是無節製的、無止境的亂退,要退而不亂,少輸為贏。無數企業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無節製的敗退必將導致企業目標體係和責任體係的迅速解體,形成“潰不成軍、一敗塗地”的局麵。因此,不論企業麵臨多麼嚴重的困難,處於何種危急局麵,老板決不可慌不擇路,而應全力以赴地帶領員工挽救殘局,盡量減少損失。在失敗之前設法保存有生力量,為東山再起“留下火種”。
生活運用
炒股要學會空倉
處世要能夠退避
股市總是在漲漲落落、起起伏伏中前進。而投資者又隻能通過低處買入、高處賣出才能實現盈利。如果隻是一味地持有不動,就猶如坐上了過山車,上去下來,處處被動,終點又回到起點。
上市公司的臉,變得是那樣的快,陰晴不定,變化多端。一旦將錢圈到了手,一年盈利,二年持平,到第三年就虧損了。這樣的上市公司屢見不鮮,比比皆是。而那些忠心耿耿的期望投資回報的小股民,就隻有傷痕累累、血本無歸。
何為?究其原因還是不會空倉。兵法雲:“三十六計,走為上”。在我們賬麵盈利時,應及時獲利了結,空倉等待。往往在我們期望著,上漲一點,再上漲一點時,行情就結束了,股價調頭向下將我們套住了。
在下跌時,我們應果斷斬倉出局,壯士斷臂。往往在我們期待著反彈一點,再反彈一點就出時,股價越等越跌,越跌越等,從後悔、憤怒直至絕望。而此時,冬天的日子才剛開始。
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已經看出了苗頭,但理智戰勝不了感情。學會空倉,就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學會空倉,耐住誘惑,等待時機;學會空倉,短線出擊,見好就收。
現代社會中,“走”的形式更加多樣。做人做事能“走”,就說明你部分參透了做人的本質。夫妻之間的爭吵,如果一方能在適當的時候“走”出去,對於緩解雙方的矛盾是有很大幫助的;鄰裏之間的爭執,如果能有一方“走”了,那麼,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這些都是另一種形式的走,但都不失為上策之計。 [A196]
與他人發生爭執,盡量沉默,實在忍不住,就三十六計走為上。尤其是在別人盛氣淩人的來時,由於是氣勢凶凶之態,因此具有相當的速度和力度。一般,人們對咄咄逼人之勢是退讓的,而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反應,也並不一定就表示怯懦、畏縮、膽小怕事之類的。即便是槍對槍、杆對杆的硬幹,也未必得利有益。不論對方的氣勢有多強,隻要拉大了相互間的距離,那麼其攻擊力就會減弱。所以暫時地退避,是一種彈性的保護方法。
謀略評析
不逞匹夫之勇
學會保全力量
打仗光逞匹夫之勇是不夠的,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然後再尋找戰機,以圖東山再起,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退卻並非怯懦的表現,也不是英雄末路,隻有采取適當的權宜之計,才能有重振雄風的可能。
無論是在哪個領域,哪個時代,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才能保全自己,甚至保全與自己相關的許多人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