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老呔文學。“老呔”是過去人們對昌、灤、樂一帶人的稱呼,因而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老呔文化”,如發源於此的評劇、皮影、樂亭大鼓的“冀東三支花”。多年來這裏文學繁茂,作品眾多,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老呔文學”,代表人物為墨瑤和肖波。墨瑤根據自己長篇小說《老呔兒影》改編而成的30集電視連續劇《京東三枝花》和七幕大型話劇《哪家煙囪不冒煙》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肖波的長篇小說《楊三姐》和《告狀之後》是根據家鄉人物楊三姐告狀前後的真實情況而寫的,並都被改變成為電視劇,有著深刻的曆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張玉潔的長篇小說《老呔商幫》和韓瑜的《亂世呔商》描繪了呔商經商的艱難坎坷之路,表現了老呔商幫節儉持家的作風、吃苦耐勞的韌性、精打細算的聰明、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國民族工商業伴在亂世風雲中由盛轉衰的曲折曆程。穀景峰、楊海光的長篇廣播劇劇本《成兆才》反映了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的坎坷生涯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張楚的小說充滿了對生活的理性思索和心靈拷問,細密地展示出不同命運、不同性格人物的生存狀態,顯現出了深刻的意蘊和獨特的審美向度。馬硯田的詩文生動清新,充滿鄉土氣息,善於在末微細節中升華出啟人心扉的哲理和升騰出動人心魄的情意。韓進勇的散文表現了實實在在的赤子情懷和“地地道道的血脈鄉音”。吳述東的散文形象地記述和描繪了家鄉的曆史演變、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劉向權的紀實文學《咬斷草根蒲香遠》全麵而真實地再現了個人的成長曆程和冀東農村幾十年的風雲變幻,《玉帶明珠》充分展現了灤河人代代相傳的創造、奮鬥、犧牲精神和對理想、信念的美好追求,反映了灤河流域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人文景觀的不同特色。韓永成、王義鈞的紀實文學《灤河流域古代少數民族》全方位地展示了灤河流域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民族的興衰史。文心的“灤河詩歌”寫得“樸素、真誠,充盈著草根或泥土原始的氣息”。因此,這些作品都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開灤文學。開灤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因有了開灤才有了唐山,所以開灤文學一直是唐山文學的主脈。多年來開灤文學在不斷地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以老劍、李大為、鄭子森、東籬、任榮會、李軍、許和平、閻克岐等人為主體的文學群體。他們將崇高的使命意識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學創作中,成就斐然,佳作不斷,為開灤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老劍的散文集《許願》《老插紀事》、長篇紀實文學《我與大龍脈》、報告文學《感動中國的礦工》《七月的哀思》等作品都有著豐富的曆史蘊涵、人文精神和審美價值。任榮會、老劍等人創作、製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大龍脈》以及任榮會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庚子遺恨》、長篇紀實文學《開平尋夢》等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開灤艱難曲折的建礦曆史,有著深厚的曆史容量和深刻的理性精神。李大為的散文集《江上有好酒》以及《大透水》等作品達到了思想和文學的完美結合,表現出了建構在“工業文明之上的深刻而真實的生命意識”。東籬的詩集《從午後抵達》等作品以其紛繁的意象和獨特的話語方式抵達了哲學的高度,眾多的物象在他的筆下成為了承載多重意義的生動載體。閻克岐的長篇報告文學《抗日英雄節振國》《黑金熱土》,為開灤兩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節振國、侯占有樹碑立傳,有力地弘揚了開灤精神。開灤作家群為開灤的文化事業投注了滿腔的熱血和激情,創造了開灤文化的輝煌,寫就了開灤文化的燦爛篇章。

唐山灣文學。在灤河與渤海的融彙處,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港灣,即唐山灣。因為區域資源豐富,人民生活富庶,未來發展空間廣闊,有人將這裏稱為“金海灣”。金海灣有著海灣文學、港口文學、農墾文學、鄉土文學、草泊文學等多種文學形態,如今又形成以曹妃甸為龍頭的“唐山灣四點一帶”經濟隆起帶,使得這裏的文學也正在成為文學隆起帶,成為環渤海地區一種文學形象。現在它有一個在河北乃至全國有影響作家群體,有關仁山、王立新、孫武勳、趙連城、鄭錄裏、賈瑋、朱永遠、李慶璽、孫夢成、劉蘭朝、鄭春雷等人。有的作品在全國和全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關仁山的“雪蓮灣小說”表現了改革開放後的“雪蓮灣”漁民勇於進取、肯於奉獻美好情懷。王立新的“曹妃甸文學”飽含深情地記錄了曹妃甸建設的全過程,熱情謳歌了“鍥而不舍、艱苦奮鬥”的“曹妃甸建設精神”。孫武勳的“海灣詩歌”將小我與大我、個人與社會、人生的況味與大海的韻味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世事推移的形象表現、時代演進的詩化形式。趙連城的“海灘小說”具有多義性、豐富性的無限色彩,因而在超越了文字層麵的具象表達的形式之上便有了深邃的哲學內涵和典型。賈瑋的散文“海島散文”顯示了對大海的獨特感懷和對人生的深刻參悟。李慶璽的“草泊散文”描寫了家鄉的美好景物,表達了對家鄉的摯愛深情。朱永遠的長篇小說《曹妃甸長歌》,劉蘭朝、孫夢成的《大唐曹妃》講述了曹妃甸的曆史傳奇故事,都表現了曹妃及其後人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曹妃甸精神。

豐南作家群。豐南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條鐵路從唐山和這裏向全國伸延,19世紀從這裏開鑿的煤河是將開灤煤運送到世界各地的通道。改革開放之後,這裏曾為河北十強縣之首。正是這種優厚的社會曆史環境、政治經濟狀況為豐南作家群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而形成了豐南作家群,也形成了質樸厚重、剛健豪放的創作風格。豐南作家群的開拓者為馬嘶,領軍人物為關仁山,主要作家有劉寶池、楊立元、王正宇、李永文、楊帆裏、李木馬、東籬、肖勁風、李枝增、唐棣、孫誌宏、孫玉春、王俊忠、陳東旗、於東興、吳紅星、劉中環、馮立新、田秀萍、趙葉、劉春輝等人。這些人主要以寫家鄉生活為題材,但每個作家又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如馬嘶的“蘆笛散文”、關仁山的“平原文學”,劉寶池的“小鎮文學”,李木馬的“鐵路詩歌”,李永文的“鄉土散文”,楊帆裏的“通俗小說”,楊立元的“葦鄉散文”,孫誌宏的“草泊散文”,於東興的“陡河散文”,趙葉的“傳奇小說”等,都呈現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觀。尤其是關仁山的“平原係列”小說中的《大雪無鄉》《九月還鄉》《天高地厚》《麥河》等中長篇小說以新的審美視角寫出了灤河下遊農村變革的希望與失望、困惑與奮爭、無奈和有為的豐贍的現實景況,在文壇引起轟動。

灤河作家作為一個較為龐大的文學群體,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變化,已經蔚為大觀,成為有著鮮明地域色彩的作家群,在創作思想、創作風格上也有著某種一致性,他們有的走向了世界,有的享譽全國,有的立足本土,盡管他們的創作視角不同,生活時代不一,但對家鄉的摯愛,對人民的厚愛、對祖國的熱愛卻是一致的。在進入新世紀的今天,灤河作家更加腳踏實地,更加沉實地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層內涵,表現地域文化的特征,創造出既是地域性又是世界性的,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曆史地位的作品,以促進灤河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注釋:

〔1〕摘自政協唐山市委員會、河北省唐山市水利局編:《灤河記事——“灤河之源考”》,開明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