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第2章

強烈的憂患意識。灤河作家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與人民“分享艱難”的憂患意識,流溢出一種濃重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文情懷。何申在《年前年後》《鄉鎮幹部》等作品中深刻地表現出了農村幹部在改革進程中的奮鬥和迷惘、希望和煩惱的心路曆程,真實地描繪出了農民的生存狀態、欲望和追求,透溢出了對他們生活現狀的關注疼愛之情和深沉冷峻的憂慮之思。關仁山也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還鄉”,在《大雪無鄉》《九月還鄉》《紅月亮照常升起》等作品中深度地介入了農村生活的底層和深處,深刻地揭示了農村矛盾的矛盾和焦點,生動地展示了在社會變革中的農民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痛苦、迷惘和覺醒、奮鬥,“靈魂的震蕩與洗禮”的全過程,向農民的生命意義、生存狀態發出凝重的叩問和深情地呼喚,並以前瞻性的眼光對中國農業的發展前景做了客觀而充滿詩意地預測,對尚處在萌芽狀態中卻代表著農業未來走勢的產業農業做了充滿激情地描繪和展現。孟翔聚的長篇報告文學《人生變奏曲》大膽地揭示了改革者所處的艱難處境和舊體製的種種弊端,戳開了政治生活中的癰疽對社會曆史和民生的戕害與反動、對人才的遏製和絞殺,謳歌了一種為國為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百折不撓、不惜一切的“國魂”精神。張楚以敏感的心靈“洞察了小鎮人物所麵臨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慮,並通過展示不同命運、不同性格的人的生存狀態,刻畫他們的生存困境和困境中的掙紮,表達著自己對於生活和生命真相的追問和思索”。郝立軒以哲人的沉思、詩人的浪漫、赤子的心懷閱讀著黃河、解析著黃河,寫出了大氣磅礴、意境深邃、誌向高遠的抒情長詩《喊黃河》,展示出了中華民族不懼溪流、容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坦蕩寬宏、包容一切的宏闊氣度和勇往直前、開拓進取的偉大精神。李海健麵對純淨美麗的山鄉景色被汙染,對“將來的月亮和星星/再也不能在小河裏/洗澡了”(《門前的小河》)而流露出深深的“擔心”和憂傷之情。這種質樸的憂患情感也生動表現出了詩人對家園的嗬護和守衛,成為了灤河山鄉作家們對山清水秀的灤河風光被破壞被汙染而呈現出來的普遍心態。

厚重的曆史內涵。灤河作家的作品有著厚重的曆史感和深邃的理性內涵,表現了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變化,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嬗變的節奏和社會行進的步履,真切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和意願。如著名劇作家、報告文學家宋之的始終站在社會的前沿和戰鬥的前列,對社會生活進行敏銳地觀察和深刻地洞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報告文學《1936年春在太原》、劇本《霧重慶》《群猴》《打擊侵略者》《保衛和平》等以深刻的理性精神和批判力量,猛烈抨擊舊社會,憤怒揭露侵略者,以昂揚的鬥誌和燃燒的激情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而呐喊,成為了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不同曆史階段的優秀作品而載入史冊。浩然的作品則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了從解放後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國北方農村的曆史。他的《豔陽天》全景式地描繪出了農業合作化時期蓬勃向上的社會境況,《金光大道》具體地展示了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出現的黨內激烈的矛盾和鬥爭,《蒼生》真實地表現了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從維熙的中篇小說《大牆下的紅玉蘭》《第十個彈孔》《燃燒的記憶》《遠去的白帆》《雪落黃河靜無聲》等則對從反右到“文革”階段那段夢魘般的歲月給予了深刻地批判和反省。除此,還有許多優秀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曆史時段的曆史事件。如郭秋良的《康熙皇帝》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深刻而又細密地解讀了康熙的生命曆程,以全新視角觀照和詮釋了康熙時期的清王朝的曆史過程。何理的長篇敘事詩《天涯風雪》描述了在清乾隆年間,土爾扈特蒙古人在部族首領渥巴錫汗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控製和奴役,曆經千辛萬苦、衝破千難萬險回到祖國的英雄壯舉。任月海的長篇小說《康熙會盟》用生動的筆觸表現了康熙皇帝審時度勢,高瞻遠矚,與噶爾丹鬥智鬥勇,舉行了著名的多倫諾爾會盟,使喀爾喀蒙古正式歸附於清朝,為徹底清除噶爾丹勢力,實現中華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任榮會、老劍等人創作和參與製作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大龍脈》是一幅反映大清晚期民族衰落、廣大仁人誌士尋求強國之路、創辦近代工業的宏闊畫卷,折射出了一個曆史轉型時期的民族的痛苦與彷徨,構成了一種世紀性的概括,代表了“當時一切進步的人們求強求富、振興中華的理性和願望”,成為了19世紀末中國“改革者、理想實業家的集體寫照”。趙葉的長篇小說《一葉蘭心》《水月芙蓉》通過惠遲蘭心和慕容婉秋兩個奇女子驚心動魄的人生遭際,輾轉艱難的情感曆程,表現出了不同曆史時期的武林恩怨、宮廷傾軋、官場爭鬥、百姓甘苦、人生悲歡的複雜的社會狀況和豐富的思想內涵。倫洪波、楊立元的《灤州起義》表現了辛亥時期與武昌起義起名的灤州起義的全過程,大力頌揚了革命的先烈們為了推動曆史的前進,不惜拋頭灑血,推翻封建的滿清王朝,以謀求人民幸福和社會的進步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李爾重的長篇小說《新戰爭與和平》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表現抗日戰爭,涉及麵之廣,時間跨度之大,描寫鬥爭之複雜,場景之壯闊,人物之眾多,都是文學史上所罕見的。管樺的《將軍河》視野開闊、規模宏大,對冀東地區的抗日鬥爭作了最本質、最有力的藝術概括。張峻的《曆史在說》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以所謂的“以戰養戰”強迫塞北山民種大煙和收繳大煙,誘導中國人吸大煙,妄圖從精神和肉體上根除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罪惡行徑。何申的《梨花灣的女人》《多彩的鄉村》、關仁山的《天高地厚》《麥河》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新變,形象地表現了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好曆程。許多詩人還用詩體的形式表現了偉大領袖人物和重大曆史事件。如峭岩的《遵義詩筆記》追憶了紅色遵義的光輝曆程,謳歌了改革開放以來遵義的巨大變化,表現了對偉大的共產黨和革命前輩的無比敬仰之情。劉福君的《詩意毛澤東》以巧妙的構思和獨特的視角,通過局部顯示整體、通過細節表現精神,生動地塑造了毛澤東這樣一位偉大與平凡完美統一的偉人的形象。

多樣的創作手法。灤河作家的創作方法基本是寫實的,但他們不固守一端,而是創新求變、銳意進取,表現出多元化、多樣化的審美特色。在詩歌方麵,李瑛的《一月的哀思》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多樣化的藝術手法構築了一座高聳的悼念總理的藝術心碑,把詩學的人學觀念推向了一種極致。翟泰豐的《三十春秋賦》“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示了新穎的創作手法”,“在史跡中渲染文采,在史跡中把握發聲吟詩”,是“現實史跡與浪漫歡歌的統一,是現實史跡與人間悲樂離合、情感抒發的統一”。韓作榮的《無言三章》《無題三章》《無為三章》充滿了詩心、哲心,大氣、深邃,底蘊豐厚,透著生命的活力和曆史內涵。李小雨在《從城市南端到北端》《石柱》等詩中表現了對現世人類存在本質的智性思考,深刻地透視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使視野向世界拓展,透射出一種強烈的理性光芒和哲性色彩。大解的長詩《悲歌》把當代生活納入神話的整體結構之中,並力圖通過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曆史建構一種新的詩學結構,突出人在生存史上的主體性。詩中融入了人生與神話、生存與理想的多種模式,顯現了博大精深的史詩意識。劉向東的《長城守望者》《家園》《母親的燈》等詩歌突破了傳統鄉土詩對原始物象的陳述或靜觀,將直覺、象征、思辨等審美要素融入詩歌,開拓出一個博大深邃的智力空間,表現出了質樸深邃、平易博大的詩學風範,表現出了智性與感性的融彙,思想與形象、美感與哲思的有機結合。在小說方麵,關仁山在《天高地厚》《麥河》等作品中通過一種新穎的敘事角度和敘事人稱,把冀東平原的農村故事講述得波瀾激蕩、出神入化。老城的家族係列小說在表現手法上,大膽地吸收了西方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和敘事策略。在散文方麵,張麗鈞的散文別具一格、別有洞天,通過凝視而進行透視,通過點染而實現鋪排,在方寸之間可見曠遠的精神架構,在精挑細選的一詞一句之內得現高貴的人文情懷。武華的散文追求人性與佛理的合一,表現了一種寧靜淡泊、清幽曠遠的意蘊和淡泊隨和、坦蕩從容的美學境界心境。楊林勃的散文清新自然、樸實厚重,既有自然萬物之靈氣,又有曆史人生之內涵,用多樣的筆墨,寫出了多彩的自然和多情的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