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3)

第1章

灤河是一條母親河,它滋潤了兩岸肥沃的土地,哺育了兩岸優秀的兒女,催生了豐富多彩文化景觀。灤河文化也猶如寬闊浩蕩的灤河一樣,接納了從多處流淌而來的涓涓溪流,包容了草原文化、燕山文化、遊牧文化、長城文化、平原文化、工業文化、老呔文化、渤海文化等多種多樣的文化現象,形成了剛柔相濟、兼容並蓄的文化特征,產生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和藝術魅力。作為灤河文化主流的灤河文學更是像灤河一樣源遠流長、波瀾壯闊,以宏偉博大的氣勢彙入了中國文學奔流不息的滔滔浪潮中。

灤河古稱濡水,始見於《漢書·地理誌》:“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唐代以後稱灤河,始見於《舊唐書·薛訥傳》:“六月,師至灤河”。後《新唐書·地理誌》中有“又東北渡灤河……”之文。“濡”與“灤”諧音,“濡”改“灤”乃唐人所為。關於灤河的發源,酈道元在《水經注》這樣描繪:“濡水出禦夷鎮東南,三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西北經禦夷鎮故城東”。《明一統誌》寫道:“灤河在雲州堡北六十裏,發源炭山,冰井亂泉合為此河——其河土人呼為上都河,今直訛為山丹河矣。”“山丹河”即今天稱呼的閃電河。“閃電河上源為二源:一源在沽源縣境內,可稱其為西源,從源頭至二源彙流點長36公裏;一源在豐寧縣境內,可稱其為東源。”〔1〕其西源稱五女河,發源於沽源縣長梁鄉南灘村陽坡東;東源稱羊腸子河,發源於豐寧縣駱駝溝鄉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溝,由岔道子壩進入沽源縣境內與五女河交彙。閃電河的源頭雖然出自沽源和豐寧兩個縣,但兩個源頭同出於東壩頭一個山係,相距也並不遠,正所謂“三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至於“三源”隻能算是一個概括的說法。二源交彙後,在金蓮川大草原上曲折縈回,似閃電般流淌,故稱閃電河,是灤河上遊沽源縣和內蒙古正藍旗一線的稱號。正藍旗境內河道因從元代上都前流過,故又稱上都河。在內蒙古多倫縣白城子附近有黑風河注入,以下至入海口稱灤河。灤河全長888公裏,流域麵積44750平方公裏。沿途彙入常年有水的支流500餘條,其中較大的有三道河、和碩河、黑風河、土力根河、小灤河、興洲河、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潵河、青龍河等10餘條。流經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高原南緣和遼西南部的8市28個縣、市、區、旗,在昌黎縣與樂亭縣交界的兜網鋪注入渤海。灤河流域北部、東部以蘇克斜魯山、七老圖山、努魯爾虎山及鬆嶺為界,與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淩河、小淩河、洋河為鄰;西南與燕山山脈為界,與潮白河、薊運河相鄰,南至渤海。因灤河下遊主河道曆史上多次改道,曾流經唐山市的豐潤區、豐南區和玉田縣,冀東西部亦為灤河衝積平原。特別是東漢末年,曹操北擊烏桓,開挖平虜渠,把灤河和海河兩大水係相連相通,所以冀東西部地區曆史上也曾是灤河流域。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灤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人民,他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在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過程中,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灤河文化。

灤河文學是灤河這塊得天獨厚的地域環境和曆史條件下的產物,是人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灤河素有“頭擺口外汲清泉,尾蕩渤海洗鹽灘”之稱,正是這種多種多樣的地理環境以及複雜多變的曆史環境才使得灤河文學成為一個多層麵、複合體的文化合成,呈現出一種崇高與優美、剛健與柔和、豪放與柔媚相融合的色彩斑斕的美學色彩。灤河作家也形成了一個具有共性氣質、生活經驗的群體。他們以題材多樣、形式新穎、陣容強大享譽全國,甚至名播海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灤河作家群在創作上實現了整體的突圍和超越,審美個性普遍覺醒,主體精神迅速確立,藝術視界大大拓寬,顯示出了強勁的創作態勢。在剛健自強、開拓進取這個灤河文化核心精神的統攝下形成了明麗質樸、沉雄豪放的創作風格和剛柔相濟、兼容並蓄的文化特征,既有燕趙慷慨悲涼之遺風,又有昂揚剛勁之新質,使得灤河文學成為一個既具有強烈地域色彩、又透射著人類美好靈性的地域文學。

灤河流域風景如畫,如一條美麗的畫廊美不勝收。灤河文學也有如灤河風光多姿多彩。灤河的文學特征與灤河的地域特征有著緊密的聯係,在灤河所流經的每一個區域內的文學都獨具特色,呈現出了多樣化的區域特點。

灤河源頭一帶,山清水秀,樹木豐茂,草地開闊,天藍雲白,鳥語花香,牛羊肥壯,生態優美。早在新石器時代,灤河的兒女們便沿著這條遊動的生命線繁衍生息,進行著偉大的進化和美化。源頭的閃電河容納了潺潺細水,漸成流勢,越山林、過湖泊、穿沽源、繞藍旗、經多倫,迤邐前行,曲致如帶,滋潤著壩上草原。這裏的草原從南向北又向東彎彎曲曲、綿綿延延三四百裏,如一道閃電飄逸在綠草茵茵、繁花似錦的金蓮川大草原上,因此在這裏誕生了壩上草原文學。在灤河的源頭,近年來因寫壩上草原而崛起的沽源縣的胡學文便是突出的代表。他的小說樸素、幹淨、明朗,以濃鬱的原生態意味的壩上草原之風、人性之美、自然之魂打動著人們的心魄,為中國當代文壇營造了一處特殊的風景。因此,他也被人們稱為“草原的守望者”。同樣處於灤河源頭閃電河和黑風河河畔的內蒙古作家奧奇、季華,以及多倫的任月海等作家用他們的生命紀事和心靈記憶敘寫了一篇篇優美而又多情的作品,為母親河歌唱,被人稱之為“灤河源頭的歌者”。

灤河從上遊流入承德境內,在承德地區先後彙集多條支流,然後沿燕山逶迤南行,滋潤著青山沃土,也催生了這片地域的眾多作家。也許是優美風景的浸染,塞北風情的誘惑,這裏的作家善於抒情,因此詩歌和散文的創作較為強盛。如詩歌中的郭小川、劉章、何理、戴硯田、白鶴齡、劉蘭鬆、劉向東、白德成、劉福君、李海健、步九江、王琦、齊宗弟、穆春雨、薛小雷、羅士洪、韓閩山等,散文中的郭秋良、劉芳、武華、楊林勃、戴天孚、張秀超、徐哲、王翠琴等人,戲劇文學中的孫德民、周修、楊勇等人,後來小說也顯得強勢起來,如郭秋良、張峻、何申、蘇金星、陳映實、薛理、田林、李華峰、孟憲奇、劉朋、李久實、遠山、付傑、王金石、李樹偉、葛麗紅等人的作品。尤其是郭秋良以清帝王為題材的長篇曆史小說《康熙皇帝》和何申的“鄉鎮幹部係列”小說蜚聲文壇以後,使得承德文學創作全麵發展,也使得“山莊文學”作家成為了冀軍的強勢群體。

灤河經承德至潘家口穿過長城,經遷西、遷安、灤縣流入平原,而後向東南流至昌黎、樂亭交界處入渤海。位於灤河東岸的秦皇島和西岸的唐山兩地的文學創作猶如兩岸的風景引人注目。秦皇島的作家主要以“山海文學”為主,如解俊山、閻明國、王鳳翔、李福亮、清雪、李宗璞、王慶林、李助新、王淑翎、楊友、侯錫奎、苗藝、葉猛、劉劍、丁愛敏等人的小說,董寶瑞、奚學瑤、林聞、張敏利、劉立勤、婁春生、王海津、肖欣楠、白紹興、李冬梅、戴紅梅、於紅豔等人的散文,戴硯田、大解、許久東、鄭道遠、唐麗、常興忠、張亞剛、一笑、趙永紅、西雨、高粱、辛泊平、海月等人的詩歌,吳雙、羅賢寶等人的戲劇文學,範江、張劍東等人的兒童文學都充滿了山風海韻、地域靈光。而唐山文學的形態則較為多樣:有長城文學,如老城的“長城子民小說”、吳慧生的“長城家園小說”、碧青的“長城係列散文”以及孫黝、馬振、梁寶軍、孫偉等人的作品都生動地表現了長城抵抗外侮、守護家園的民族精神和長城壯麗秀美、無與倫比的自然風光;山鄉文學,如李樹洲、任俊山、張汝林、劉永江、劉汛濤、王金保、趙立裏、單立江、高夫集、劉紹輝、韓布暉、阿紫等人的文學作品都反映了山鄉淳樸的人情和秀美的景色;城市文學,如張學夢、劉曉濱、徐國強、珂寧、盧品賢、李木馬、郝立軒、趙新華、熊火、張加力、董秀珊、李佐友、竇澤民、周久海、高天祥、袁風遙、李守穩、瀟元、李誌成等人的城市詩歌,王立新、孟翔聚、王德江、孫玉春、胡天啟等人的報告文學,何玉湖、墨微、趙錫臣、李潤平、王伊明、高幸夫、劉長明、李焱、李廷芳、顧翔宇、孫文斌、趙留舜、李連草等人的城市小說,長正、李永文、孟昭民、鄭戈、張紹臣等人的憶舊散文,老劍、李大為、鄭子森、東籬、石金城、任榮會、許和平、閻克岐、李軍、龔乃全、趙曉平、李光蕊、齊鳳池、楊狄、張廣田、許斌、蔣汝先、馬世平、董國和等人的開灤文學,楊永賢、劉光菊、張榮珍、趙葉、張巍雪、段文麗等人的女性小說,張麗鈞、姚翠琴、采薇、幽蘭、張京、師憲憲等人的女性散文,於英、陳家河、趙恩舫、張書良、姚其鞏、趙棟、汪潔等人的戲劇文學,郝立軒、李川等人的歌詞,張學夢、李思業等人的格言,楊迎新、劉九賀、解占久等人的雜文等都彰顯了唐山這座現代大工業城市迅猛發展的勃勃生機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平原文學,如浩然、管樺、陳大遠、劉大為、關仁山、劉寶池、張榮珍、楊帆裏、郗輝庭、解占久、李枝增、鄭錄裏、朱繼經、張宇天等人的平原小說,馬嘶、王劍冰、張金池、孫汝舉、肖勁風、劉誌波、馮小軍、孫誌宏、李慶璽、楊盛東等人的鄉土散文,旭宇、田歌、董桂伶、金占亭、劉靜遠等人的田園詩歌都反映了中國農業發展艱難前行的進程以及中國農民心靈流變的曆程;海港文學,如關仁山、單學鵬的小說、王立新的報告文學、孫武勳的詩歌等都再現了海港建設者們鍥而不舍、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英雄壯舉,於艱辛中流瀉出熾熱的理想主義的色彩;地震文學,如關仁山、單學鵬、祁淑英、北董、劉曉濱、何玉湖、王家惠等人的小說,徐國強、珂寧、盧品賢、馬硯田、東籬、王誌勇等人的詩歌,關仁山、王立新、劉曉濱、李潤平、張慶洲、曾文友等人的報告文學,關仁山、墨微、王家惠、姚建國、唐棣等人的廣播影視作品使得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得到了高揚和拓展,使唐山人的美好天性得到了彰顯和深化,把感恩和博愛的精神托舉到了人類生命意義的高度;老呔文學,如墨瑤、肖波、張楚、趙連城、張玉潔、劉榮書、李真理、徐海英、朱永遠、倫洪波、袁建軍、張建偉、韓瑜、宮紹存等人的小說,吳述東、韓進勇、賈瑋、劉向權、徐興信、韓永成、王義鈞、閻秋陽、劉鳳敏等人的散文,馬硯田、文心、唐小米、耿湘春等人的詩歌,古景峰、楊海光、古順祥等人的劇本,蘭楠、石飛、汪金友等人的雜文都有著老呔文化的深厚底蘊,使我們可以了解老呔文化的源流和老呔人物的傳奇事跡;兒童文學,如葛翠琳和北董的兒童文學用詩一樣的語言,詩一樣的意境,詩一樣的氛圍,營造了一個美麗、神奇而又美好、聖潔的童話世界,以迷人的意境描寫、詩意的幻想、美好的形象塑造營造了童話濃鬱的抒情品格。